有句话说得好:“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都是不平衡的,而且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一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方面是“垃圾”,而在另一方面就未必不能称为宝贝,家长若是能充分认识到孩子的优势,并着重去培养这方面的优势,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天才。
在一次大学同学的聚会中,许久未见的女同学们坐到一起,不一会儿就谈论起了各自的儿女。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女儿很优秀,每年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她都能拔得头筹。”
另一个同学听了,接着说:“我儿子也不差,在学校里是大队长,也是三好学生,年年学校组织个什么活动,都让他当主持人。”
……
每个人都在极力地夸奖自己的孩子,说了一圈下来,大家发现只有我和张灵没有发言,便都怂恿我们说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样。我仔细想了想,自己的儿子确实没有大家的孩子那样优秀,他既没有获过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奖,也没有担任过大队长、主持人,所以实话实说道:“我儿子成绩中上等,在班级里当小队长,偶尔学校组织文艺会演,他也会表演一些节目,我觉得表演得还不错。”
大家显然对我的答案不满意,所以立刻催着张灵说说自己的孩子。张灵望着我笑了笑说:“我女儿最大的优点,恐怕就只有人缘好了吧。”说完,她自己先笑了起来。
“人缘好?”大家对这个优点很不能理解,但大家还是很礼貌地附和了几句,“人缘好好呀,这社会现在拼的不就是人际关系吗?”说完,大家都识趣地终止了这个话题,开始上菜了,我和张灵坐在一起,乘机聊起了各自的孩子。
张灵说她女儿的成绩一直处在中等的水平,中等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全班有56个人,她女儿的成绩就不偏不倚地为28名,就像一条中分线,时间久了,孩子们都管她女儿叫作“中分线”,张灵和她老公认为这个外号多少有点戏谑贬低的意思,但是他们的女儿却能安然地接受,当同学们喊她“中分线”时,她总是能没心没肺地答应。
为了让女儿摆脱这个外号,张灵费了不少力气,每天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说,还报了一大堆各种课外补习班。折腾了一学期下来,女儿的学习成绩依旧稳稳地维持在“中分线”上,这个结果让张灵大跌眼镜。一个学期下来,女儿也被折磨得够呛,看着这个结果,张灵退掉了所有的补习班,心里想:反正也努力过了,听天由命吧。
就在张灵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接受孩子的平凡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灵看到了自己女儿身上的闪光点。
那是一次郊游活动,几家人包了一个中型大巴前往。一路上,有的孩子吹口琴,有的唱歌,还有的跳舞,总之把气氛搞得很欢快,张灵的孩子既不会吹口琴,也不会唱歌,更不会跳舞,所以只能坐在一边一个劲儿地鼓掌。谁料,大巴车开着开着抛了锚,一车人的热情也冷却了下来,每个人都苦着一张脸。只有张灵的女儿还是笑嘻嘻的,她一会儿给大家讲一个笑话,一会儿讲一个笑话,把大家逗得哈哈直笑。张灵从来不知道,在女儿的肚子里,装着这么多笑话。
旅游回来后,张灵的女儿就进入了紧张的期末考试中。孩子的成绩依旧没有突破,但好在也没有下降。在拿成绩的那一天,班主任将张灵留了下来。班主任说自己执教这么多年,还头一次遇到张灵女儿这样的学生,就在张灵嘀咕自己女儿会犯什么错误时,班主任搬来了一个投票箱。
张灵疑惑地将手伸了进去,拿了一张纸条出来,上面写的是女儿的名字,再拿一张,还是女儿的名字,接连五张纸条,无一例外写的全是女儿的名字。在张灵试探的眼神中,班主任肯定地说道:“这一箱子除了你女儿的那张,其他每一张都写的是你女儿的名字。”
往年学校都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学校领导认为这样的评选太片面,于是更改了评选标准,将奖项改为“班里最受欢迎的人”“班里最爱学习的人”“班里最爱劳动的人”……而张灵的女儿以全票通过的形式,成了“班里最受欢迎的人”。
说完自己的女儿,张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继而认真地对我说:“说实话,我很骄傲。我现在一点儿也不羡慕那些孩子学习成绩好,孩子特长多爱好多的家长了,因为在我看来,我的女儿也足够优秀。”
其实,孩子是否优秀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许孩子在某个方面弱一点,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就能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就像我当初逼着儿子学钢琴,他并不擅长音律,我却固执地认为这应该成为他优秀的一面。而当我放下执念,全面地去欣赏孩子时,我发现我的孩子虽然没有音乐细胞,不能像钢琴王子那样优雅,但是他游泳很厉害,说不定就是下一个菲尔普斯。明明每一个孩子都是原创的版本,各不相同,各有所长,我们为什么非要让他们成为别人的“翻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