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的“自私”不是他的错

第一次发现儿子有“自私”行为的时候,是在他不到两岁时,我带他到儿童乐园玩。刚开始去的时候,儿童乐园里人很少,基本都是各玩各的,儿子一个人玩滑梯玩得很起劲儿。可是没多久,人就渐渐地多了起来。每当有小朋友踏上滑梯,儿子都会急忙跑过去,一把拽住人家说:“这是我的!”

我只好将儿子拽到怀里,耐心地给他讲,儿童乐园属于公众场合,里面的东西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玩。但是这对儿子丝毫不起作用,并逐渐发展为只要是他玩过的东西,其他小朋友一拿,他就会着急,嘴里喊着:“那是我的。”在反复劝说也无果的情况下,我只好将他带离“是非之地”。回到家后,我便将儿子的“自私”行为告诉了先生,先生和我一样,认为这是个不好的开端,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将这个坏习惯改正过来。

后来,在儿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只要儿子一出现“自私”的行为,我就会严加阻止,比如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孩彤彤来找儿子,彤彤想玩儿子的小火车,但儿子宁可将小火车推到沙发底下也不愿意让彤彤玩,彤彤拿什么,儿子就抢什么。为了惩治儿子,儿子跟彤彤抢什么,我就跟他抢什么,然后抢过来塞到彤彤手里。彤彤高兴了,儿子却哭得很伤心,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丝毫起不到作用,不但没能让儿子变得“大方”起来,反而变得越发吝啬。

黔驴技穷的我只好买来了许多育儿书,一本一本地翻看。渐渐地我才懂得,儿子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自私”。孩子在刚出生时,是没有自我的,他们与世界浑然一体,但是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之下,孩子会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而在两到三岁的时候,则是孩子自我认知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愿的需求而为之,他们十分渴望自己有权管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的”,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好“我的”所有物品,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体现,是他们通过占有属于自己的物品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方式,因为只有占有了这个物品,他们才能感受到“我”的存在,而非大人所谓的“自私”行为。

而当时无知的我差一点就给儿子贴上了“自私”的标签。果真,当儿子度过了这个时期,他很自然地就学会了“分享”,这在他上幼儿园大班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会将自己从家里带去的食物,主动分给幼儿园的小伙伴,到了儿童乐园也懂得自觉排队。

在公交车上,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孩坐在座位上,而大人则嘴里向让座的人道着谢,手上还拎着大包小包。孩子坐在座位上悠闲自得,旁边的大人疲惫不堪。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保护孩子是大人的天职,但是我们不应该将孩子当作“弱者”去对待,让孩子想当然地认为“照顾我是应该的,座位就应该是属于我的”。这样被“保护”过度的孩子,自然会成长为自私的孩子。

还有就是逗孩子的行为。来我家做客的朋友中,不乏一些喜爱孩子、爱逗孩子玩的大人。他们可以陪孩子疯玩,但是我却严格禁止他们逗我的儿子。比如说:某个朋友看到我儿子在吃饼干,于是便张着嘴说:“给阿姨吃一口。”可当儿子将饼干递过去的时候,朋友却说:“谢谢你,阿姨不吃。”当然朋友并无恶意,但是无形中却让孩子对“分享”的概念产生了歧义,那就是“其他人不会真的要我的东西,分享只是一种形式,不需要认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一个不懂分享的孩子。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与他人分享,除了在“自我意识”成长时期,分享几乎是他们的天性,但是却被家长这样逗着逗着给逗没了。

在当今这个竞争的社会中,只有懂得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一个自私、不懂合作的人,只会被社会排挤,被时代抛弃。作为一个好妈妈,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孩子会吃亏,就对他们过度保护,我们需要保护的是孩子的“自我”, 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又不能培养出“自私”的小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身作则,摒弃一切会培养出孩子自私的行为,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物品,懂得与他人分享。 /g4SnmayZ25inMz1Q/EpZqzC/AJzcRs1xOdGjBTzNaA26Ug1jaf7QD8YyWgKpZ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