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节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职业吗?如果你回答不出或者还在思考,不妨一起来看几个回答。
从事职业生涯指导的程社明老师曾经在坐出租车的时候,就这个问题问过一位出租车司机。
“师傅,你认为什么叫职业?”
“职业就是工作呗。”
“什么叫工作?”
“工作就是上班呗。”
“什么叫上班?”
“上班就是干活呗。”
“什么叫干活呢?”
“干活就是受累呗。”
“什么叫受累呢?”
“受累就是遭罪呗。”
简单地说,这位出租车司机认为职业就是遭罪。如果说出租车司机的境界还不高的话,我也就这个问题咨询了我身边一个工作了20多年的老同事。
“廖主管,你认为什么叫职业?”
“职业就是干活挣钱。”
“什么叫干活?”
“干活就是做事。”
“什么叫做事?”
“做事就是做老板吩咐你做的事情啊。”
好了,我已经不敢再问下去了,因为廖主管绝对会嫌我烦,而且他也要去做事了。
显然,廖主管也并没有弄懂职业的真正意义,或者说他只是简单地把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这在职场中很难获得幸福,成功的几率也不会大。据我所知,廖主管在15年前就已经是这个职位上的主管了,工作了20多年还在重复以前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对职业的认知结果。
实际上我们不但要想清楚自己的职业,还要清楚就业、职业和事业的区别,这样才能进一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一个小镇上,路人问三个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每天都枯燥无味地搬石头砌墙。第二个石匠说:我的工作很重要,我要把墙垒好,这样房子才结实。第三个石匠则目光炯炯地说:我的责任十分重大,这是镇上的第一所教堂,我要将它建成百年的标志。
这三个石匠就是就业、职业和事业的区别,显然成就也会大有不同。
《庄子·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职场中的人来说,职业也是有期限的,这就是职业生涯。
而这个期限可能短也可能长,甚至是我们愿意付出一生的。这就要我们回答是把就业当成一种职业,还是当成我们愿意奋斗一生的事业。
每个人最初涉足社会都是从就业开始的,就业能解决生存问题、安全问题等,这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业包括就业条件、收入条件和时间条件三个方面。所以在这过程中,上班族比较关心的是上班的路离家近一点,上班时所做的事情少一点,上班后所拿的工资多一点(即“三点期望”)。
职业这个阶段解决的是人自身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别人的尊重、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人需要考虑的是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意识、价值观、爱好和专业等个人需求。工作一段时间后,职业人一般都很专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有了安全感,同时希望把这份工作做得更加完美,更具成就感和认同感。
而事业则是职业人的最高境界,事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乐意去努力或者所有的人都能实现的。事业是围绕着社会贡献和人生价值而言的,目的是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把工作当成事业,就不会在乎钱有多少,也不会在乎工作的地点是农村的农田实验还是实验室的实验,因为你是为了一份事业而工作。
我们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战,路途远吗?很远,不远万里;事情多吗?很多,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收入高吗?很低,几乎没有,而且在给聂荣臻将军的遗书中他请求将军转一点钱给他的妻子。显然他干的是事业,不是职业,更不是工作,是去完成他的反法西斯战争的理想。
关于工作、职业和事业的差别,还是在于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正确的看法应该是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一份职业,并且做好职业规划,在这过程中培养你对职业的爱好以及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将其转化为你的一项事业。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按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
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所具备的心理素质、观念、知识、能力、经验、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是个人工作心得、经验、综合能力、社会地位、荣誉的总和。
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工作时间、地点、内容、职务、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它是经历的职业角色(职位)及获取的物质财富总和(可以由名片、工资单等表现出来),其依赖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发展。
来看一个例子:
一天,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
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幸之助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薪水很少,一个月才一万日元。”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很好!虽然你现在薪水只有一万日元,其实,你知道吗,你的薪水远远不止一万日元。”松下先生微笑着对年轻人说。
年轻人听后,感到有些奇怪:不对呀,明明我每个月的薪水只有一万日元,可松下先生为什么会说不止一万日元呢?
看到年轻人一脸的疑惑,松下先生接着说道:“小伙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明天也就同样能争取到采访其他名人的机会,这就证明你在采访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才能与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钱存进了银行是会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的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松下先生的一番话使年轻人茅塞顿开。
许多年后,已经做了报社社长的年轻人回忆起与松下先生的谈话时,深有感慨:对于年轻人来说,注重才能的积累远比注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为它是每个人最厚重的生存资本。
在这个真实的案例里面:
人物 :年轻记者
外职业生涯 :单位:报社;职务:记者;工资:每月1万多日元。
内职业生涯 :能力:有争取到采访名人的能力;观念:对于年轻人来说,注重才能的积累远比注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为它是每个人最厚重的生存资本。
结果 :内职业生涯发展(积累才能与经验)——带动外职业生涯发展(成为报社社长)。
因此,内、外职业生涯是紧密相连的,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外职业生涯的发展或成果来展示,内职业生涯的匮乏以外职业生涯的停滞或失败而呈现。
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内、外职业生涯,树干、树冠、树叶、果实等就像外职业生涯,它一般显而易见,谁都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树茁壮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但这样一棵参天大树不是凭空长成的,地下的庞大根系给了它强有力的支撑,汲取并输送着大树所需的营养。对自然界中植物的研究发现,环境越是恶劣,土壤越是贫瘠,越是需要更庞大的根系。在肥沃的土壤中,树根与树冠的比例约为1∶1;在贫瘠的环境中,树根与树冠的比例可达到3∶1;在沙漠地带,树根与树冠的比例会达到5∶1。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大自然的智慧,但给我们的启示是足够我们深思的了。
植物需要先有支持和营养系统——树根,才能形成树干、树冠;而树干、树冠的成长又促使树根向更广泛和纵深处发展,以汲取更多的水份和营养。这样树冠、树根交替发展,相互成全。
因此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内职业生涯发展会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内职业生涯在人的职业生涯成功乃至人生成功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因而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应重视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和中前期,对于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我们一定要把对内职业生涯各因素的追求看得比外职业生涯更重要。
而现在很多大学生去找工作的时候,一开口就问:工资多少,效益怎样,包吃包住吗,能上网吗。这些问题,关心的是什么——外职业生涯的问题,如果你问这些问题:你们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这个岗位能够锻炼什么能力,我能争取到什么样的锻炼机会,我用多长时间可以达到公司的用人要求等这种关于内职业生涯的问题,我相信你下一步的发展也不会困难。
苹果公司的老板说:“苹果公司不能承诺给任何人提供一份终身工作,甚至连5年也不能。但是我们能承诺,你在苹果公司工作期间,你将受到不断挑战,你能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段职业生涯,使你在当地,甚至在全世界的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一流的企业培养一流的人才。
世界一流的苹果公司培养的正是具有内职业生涯竞争力的人才。
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在苹果公司,但是我们也应该像在苹果公司一样发展自己。因为内职业生涯各因素是真正的人力资本所在,是别人无法替代和窃取的人生财富,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动力。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1.认定一份工作后,要有把工作当成你的职业,把职业当成你的事业的决心和勇气。
2.在职场中,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学习力比学历更重要,创造力比财富重要,方向比努力重要。
4.在拥有了薪酬、头衔等外职业生涯成果后,请关注自己的创造力、思维力、学习能力是否还在,时刻警醒并且培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