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云冈石窟
——我国佛教兴盛的见证

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涯。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窟龛207个,大小造像5.1万余尊,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石窟延绵达1公里。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终于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历时65年,分为三个时期。

昙曜五窟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北魏王朝将都城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皇帝时常在武周山祈雨,颇为灵验。北魏太武帝灭佛使佛教遭到重大打击。北魏文成帝即位后,命令沙门统释昙曜主持复兴佛法大业。昙曜认为,要使佛法绵延不绝,代代相传,只有凿石刻像,使暴君也难以毁灭。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昙曜在钟灵毓秀的武周山下“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70尺,次60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就是现在的第十六至二十窟,合称为“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均为椭圆形的大像窟,草庐式穹顶,造像肩宽体胖,身材粗短,面相丰圆,深目高鼻,身披通肩式和袒右式袈裟。佛像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第十八、第二十窟。

太和群窟

北魏和平五年(464年)至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这30年,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时期,北魏几乎倾尽全国财力。这期间在武周山斩出高达30米,长近600米的摩崖巨壁,完成了十几个大型石窟的雕凿,它们就是今天的第一、二、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和十三窟,以及未完工的第三窟。

此期的石窟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上都超过了第一期。它吸收了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凉州(今甘肃敦煌)石窟的艺术精华,结合中原地区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新的艺术创造。云冈出现了佛殿窟和塔庙窟,造像丰富多变,汉化色彩渐趋浓厚,如雕斗拱的仿木构殿堂龛、楼阁式塔等中原传统建筑形式均有体现;佛、菩萨面相丰瘦适宜,表情温和恬静,褒衣博带式佛装在北魏太和十年(486年)以后的造像中出现,从而拉开了云冈乃至北方石窟完全中国化的帷幕。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第一、二、六、十一、十三窟。

后期石窟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的雕刻多由中、下层官吏和民间团体筹资。这时的窟龛如蜂窝般从东到西遍布崖面,规模多为中小型,现存207窟。这一时期流行塔庙、三壁三龛及重龛行式洞窟。窟内方整,窟外门楣处雕饰繁缛,佛像面形清瘦,长颈削肩,褒衣博带。窟顶和四壁的飞天伎乐姿容秀雅,温柔妩媚,构图精致,线条流畅,意境深邃,其风格与深厚淳朴的昙曜五窟和气度恢宏的太和群窟有着明显的差异,显示了中国的石窟民族化的进程。

云冈石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群之一。它标志着我国佛教的兴盛。北魏之后,历朝历代都对云冈石窟进行了修整。唐初对第三窟进行了局部雕凿。11世纪中叶辽兴宗、道宗时期兴建了云冈十寺,并修整了1800多尊佛像。辽末,十寺被毁。明代云冈石窟一度荒废。清朝重建寺院。民国年间,国外盗宝者蜂拥而至,凿走大量佛头、佛像,使石窟至今仍然伤痕累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设立了当地保护机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196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云冈石窟成为中外人士倾慕向往的圣地。 CqFuzYOLS6WWSTSLU9kLgLVDMHmFKm9369MgpcBHsNHiXXRYRv2R6M23Png31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