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合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后来广泛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乔答摩·悉达多创立。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与孔子大致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释迦牟尼得道后,广收门徒,被门人奉为“佛陀”,意为觉悟者。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社会极为动荡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的僧侣(婆罗门)地位最高,奴隶(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奴隶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一制度,被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围绕着种姓制度,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佛教最初是作为一个反对婆罗门教的宗教派别出现的。它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不凭种姓出身,不依靠婆罗门,不求神,只要通过正确的修行,任何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宗教理想,从而打击了婆罗门维护的种姓血统论。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庞大、精细的唯心主义体系。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苦谛指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主要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别离、身心等8种苦。集谛指造成世间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佛教认为“业”(做事情)是苦的正因;“惑”(烦恼)是苦的助因。业和惑产生出无数痛苦,如果断绝业和惑,痛苦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道”就是涅之道。“涅”意为灭、寂灭、圆寂、安乐、解脱等等。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人生最苦,涅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苦谛以生老病死等作为人生中最大的苦难,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这些苦难,这就掩盖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阶级矛盾,抹煞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佛教主要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个派别。

大乘,意为大道,其主要特点是崇拜偶像,主张自度和兼度他人,认为只要信仰虔诚,坚持苦修,人人皆可成佛。在哲学上,主张“法我皆空”,即主观的真实性与客观的真实性都不存在。

小乘佛教是大乘教派信徒对原先的佛教的贬称。其特征是基本保持释迦牟尼的遗训,主张着重进行伦理的教诲,不崇拜偶像,认为普通人通过修行也可以“涅”,但不能人人成佛。在哲学上,主张“我空法有”,否认事物的主观真实性。其教义的要点是精神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因而主张广为布施,救济众生,不重今生重来世。

孔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24至公元185年),佛教被定为印度的国教。当时印度海上交通发达,对外关系活跃,佛教开始向亚洲其他国家传播。向南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向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曾通过叙利亚、埃及等国传到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但影响不大。

大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先后传入欧洲和北美。1906年英国成立“英国佛教协会”,欧洲佛教徒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后来,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建立了佛教团体和研究机构。佛教传入美国后,又北传至加拿大,南传至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

目前佛教徒约有10亿,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 KdXi0nbmw41sQeHhYRGZ2Q08C72ZRMuxlDuDkDNw6yXwrzeTONUULQYHLurr0l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