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帝:传说时代

五帝的历史,多是根据传说而记载于史籍的,记载这段历史的是《史记》。司马迁是一位态度严谨、辛勤切实的史学家,近乎神话式的材料,他大都摒除未采用,故对三皇的神话只字未提。《史记》有《五帝本纪》,“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五帝本纪》叙述十分简略,难免掺杂一些浮夸和附会之辞,但大体上是可信的。后来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掘出殷墟的各种遗址、遗物,特别是甲骨文,证明《史记》所载殷商史都相当正确,因此我们更加珍视司马迁的记载。先秦诸子,包括孔、孟都提到过五帝。孔、孟都不失为很有理性的哲人,对于他们的话,我们不能忽视,但这一类的记载,连《史记》在内,均显含糊笼统。所以我们虽据古史叙述五帝的历史,还要辅以地下发掘而得的考古成果,才能对当时的史实获致一些概略的了解。

五帝的年代,根据专家的推算: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74年,至夏禹即位 (前2070) ,共六百余年。关于五帝的年代,各家说法并不一致,不过出入不太大。

黄帝生活于大约距今4600余年前,当时的共主神农氏的后裔已衰,诸侯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的后裔不能征,于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 (动作快速) ,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的公孙轩辕乘势而勃兴。他领导了两次生存大战,一次是与炎帝战于阪泉,一次是与蚩尤战于涿鹿。两次胜利,为公孙轩辕赢得了无比的威望,诸侯遂尊公孙轩辕为天子,以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司马迁说是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这是“五德终始说”兴起以后的观念,不足信。能够使黄土大沃原的农业发达,也许是“黄帝”称号的解释之一,喜着黄色丝织的衣服,也可能是原因。

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有长足进步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因此后世将这一切农业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都归功于黄帝一个人。我们不必去讨论“黄帝”有无此能力的可能性,不妨将他当作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国历史文化的概况去了解。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进是先民的主要愿望,历法是农业发展的必需条件。黄帝时代人们对天文已有相当的了解,观察日月星辰与气候变幻的关系与规律,故有历法,因历法而知道顺四时之所宜而播种各类粮食。当时的五谷是黍、稷、菽、麦、稻,农具的改良与杵、臼的发明,均显示黄帝时代较神农氏时代原始的农业文化有长足进步。

此外,汇集于黄帝一身的创制很多。黄帝的史官仓颉观鸟兽之迹而造字,所造之字即原始的象形文字。黄帝命大挠作甲子,以为纪年的准绳。黄帝始作宫室明堂,当时先民进步到农业定居后,所谓房屋,是掘土坑,深约两三米不等,四角有柱,高出地面,上盖茅草,坑内黑黝黝的;黄帝将宫室建在地上,光线充足,是为明堂,平民仍住在土坑中。黄帝还改进了交通运输工具,刳空巨木作舟;另发明车,用牛或马拖曳。

黄帝的正妃嫘祖教民植桑育蚕缫丝,将蚕丝染成各种颜色,制成衣裳 (麻的发明似乎较丝早) 。黄帝另制成各式冠冕,用衣服和冠冕的式样与颜色来区分尊卑贵贱。黄帝还有许多发明,如金属货币、指南车、各式乐器、弓矢、棺椁等,不一而足。黄帝集多种发明于一身,其真正的含义是中华历史文化新阶段的肇端,“黄帝”是这一新时代的代表名称。

帝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关于此二帝的记载,除风调雨顺,“莫不服从”外,其余极简略。大概颛顼战胜过另一强大的诸侯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居住在河畔,常用壅塞或溃决百川的方法取胜。

帝喾死后,子挚继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九年后,唐侯放勋立,是为帝尧,又称唐尧。唐尧如何取得其兄的帝位,说法颇多。有谓唐侯德盛,挚自动让位,《史记》只说:“帝挚立,不善。”“不善”作何解,“不善”之后发生了何事,一概从略。按帝挚即位时尧七岁,尧从七岁到十六岁如何能“德盛,而诸侯归之, (挚) 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这显然是三代以后,美化五帝的结果。特别是尧、舜既成为后世君主的模范,如何能夺兄长的帝位?司马迁含糊其辞,足见其严谨。

据说唐尧活了一百一十六岁,真正在位一百年,值得记的大事有:

一、历法的改进,每岁为三百六十五日,并设置闰月。

二、陶器技术的进步。

三、洪水为患。

四、“禅让政治”。

孟子曾经提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又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使禹治之……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以上两段话,将唐尧时天下的情况描述得很清楚,即农业文化已到了被毁灭的边缘。洪水的故事,每个民族都有传说,且多近似神话,中国历史上的洪水故事很逼真,神话成分极少。

有人向帝尧推荐用共工治水,帝尧发现共工无能。四岳复举鲧治水 (鲧是帝颛顼的儿子,是帝尧的叔伯辈) ,尧初不同意,后命试治之,“试而无功”,并未施处罚。到舜摄天子位,亲自视察,“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杀鲧于羽山,命鲧子禹治水。孟子说是尧“使禹治之”,与《史记》记载略异。

禹汲取他父亲失败的教训,改防堵为疏导。他登山涉水去观测,并立木为标记,确定工作方针。他领着各地的民工,带着工具,不分寒暑晴雨,辛勤地工作。因为辛劳过度,他的指甲竟被磨秃,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手脚都是厚茧。禹终因劳动过度,而成为跛子。与他一起工作的两位重要助手,一位名契 (商的始祖) ,他的工作是在治水之前,纵火焚烧畅茂的草木,以驱走逼人的毒蛇猛兽。另一位是弃 (后稷,周的祖先) ,在尧时即以精于农耕著名,他追随禹工作,洪水平后,教导人民稼穑,新得的沃地,即可以生产。禹治水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令人感佩。人民从苦难绝望之中 (洪水成灾已百余年) 重得安居乐业,油然而尊称他为“伟大的禹”。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论世界各民族于发展过程中均遭受挑战,有的能克服而继续进步,有的不能克服便停滞下来,不再进步。洪水是各民族遭受到的最普遍、最严重的挑战,有许多民族不能克服洪水所加诸的灾难,其文化便停止发展,停留在洪水前的状态。如非洲、南洋群岛、澳洲等地的土著或民族,在与现代文明接触以前,几千年毫无进步,原因即在于此。所以,大禹是对中华民族最有功绩的伟人,孟子仅将大禹与后稷同誉为很富同情心的人,何见之陋也。

“禅让”是历史上相传下来的最为人所赞美与钦羡的帝王美德。据《史记》记载,尧年老,便询问大臣关于继位人选的事。大家说:“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再推共工,尧仍不同意;再推鲧,尧仍“不可”。大臣说,不妨一试。试之九年,“功用不成”。次年,尧知道舜很孝顺,有才能,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一齐嫁与舜,以便就近观察。然后尧委以各种大政,舜均应付裕如,如是者二十年,尧乃命舜“摄行天子之政”。舜受命后出巡,平服了四方强项诸侯,如三苗与共工,并杀掉鲧 (势在必杀) ,天下咸服。八年后,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避丹朱而到南方,但“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于是舜曰:“天也!”乃回来就天子位。这便是成为千古美谈的“禅让”。从尧舜到春秋时期,有一千四五百年,“禅让”的可信度如何,自然值得商榷。如将之当作春秋时代一般人对政治的愿望与理想的寄托去理解,也就无须深究了。

舜居于虞,故称虞舜。舜在位五十年,值得一书的大事有二:

第一是政府扩大,职官的分工专责较细致。从黄帝到帝尧,“中央政府”的职官,似多只与授时 (历法) 和稼穑有关。所谓“羲”,是天官,掌授时;“和”是地官,掌农事。另有“四岳”,地位很高,天子有大事,常与其商议。《史记》中常见“岳曰”“岳应曰”。“共工”,是专司治水。虞舜起用当时有名的贤人“八恺”“八元”,共十六族。八恺主后土,是地官司土,后世的司徒、大司徒即由此得名,禹即属八恺之一。“八元”主布五教于四方,所谓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由于舜的“父顽、母嚣、弟傲”,他身受其苦,所以他特别注重调理家庭关系,这便是后世的教化工作。举凡农事、水利、渔猎、音乐、赏罚、祭祀、四裔等均设官分职,各有专责。舜一共任命二十二人,并订三年一考功绩,三考定黜陟。于是“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皆”字很重要。

第二是“禅让政治”。一切经过,与尧将天子位禅让与舜大致相似,禹依样画葫芦,即天子位。

以上是根据史籍而对五帝史事所做的扼要叙述,举凡古代地名、人名以及专有名词,均尽量省略,因为它们对现代国人已无多大意义。史籍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疑难的考核,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不用浪费心神。

我们再参证地下史料来看这一段历史。自发现北京猿人遗址以后,考古学家陆续发掘了其他遗址、遗物,最有名的是周口店山顶洞的考古发现。洞中有男女老幼头骨化石七个,体骨数十件,动物化石及遗物甚多。据专家们的叙释,他们大概是一家人,男性老者约六十岁,身高一百七十四厘米,脑容量一千五百毫升,体形与现代的华北人并不相似。似是一妻一妾的两位女性亦非同种,一个近黑人,一个近白人。所以考古学家说山顶洞老人的家庭是由黄、白、黑三种人所组成。另有一成人、一青年、一五岁孩童及一新生婴 (可能还是胎儿) ,他们大约生活在两万五千年到十万年前之间。

他们的生活方式,已不十分简单。他们知道缝纫,装饰他们的身体;他们大概从事渔业,能够生火,烧煮食物;他们也知道贸易,从远处取蚌贝,采赭石,做装饰衣服及身体用,他们大概也习惯于埋葬死去的眷属。 (李济《中国民族之始》,《大陆杂志》第一卷第一期)

专家们认定他们没有原始中国人的任何痕迹,他们“原属外来的、流动的部落,攻击他们以及最后消灭他们的人实为周口店的土著,这些周口店的本地人却是真正的原始中国人的代表” (引同前)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原始中国人”的遗址被发现呢?

考古发现的河南“裴李岗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之一 (精制的石器同粗制的陶器时代) 。考古学家用碳十四科学方法测定,断代测定其距今约七八千年。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种石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手制的陶器器形也相当多,有纹饰,甚至有少许彩绘,烧窑的温度已可达到摄氏九百多度。此外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猪和狗的骨骼以及植物种子,另有大量的谷物,可能是粟类。因此有人推断裴李岗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驱,似是神话中的神农氏演进到黄帝时代的过渡期。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文化遗址,遗址面积很大,东西近五百米,南北超过六百米,文化层的堆积平均在三米左右。考古学家发掘出的遗物甚多,而以彩色陶器为主,故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以后数十年,考古学家在中国各地包括香港在内,陆续发现仰韶型的遗址很多,据发现报告统计在一千个以上。据碳十四测定,仰韶文化存在于公元前5150至前2960年间,比国史所载的黄帝时代还早。

通过对这些遗址的研究,我们得到的肯定的认识有下列数点:

一、以农耕生活为主。所种植者最初有粟,并有蔬菜,后又有稻,家畜有猪、狗。居住遗址中有的并留存若干野兽,如豹、犀牛、野牛,间或杂有马、兔等。

二、聚居村落者颇多,另有埋葬死人的坟地。一个遗址可以包括廿座以上的房屋,不过不一定是同时建筑的。

三、居住的房屋有时作圆形,有时作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在上建筑,有的掘入地下而一半在地面上。另外又在地下深掘窖穴,以备储粮食或其他用品。

四、小儿以瓮罐埋葬,成人另有葬地,以单人仰身直肢者为多。

五、工业内容有制石、制骨、纺织、陶业等各种不同的专业;建筑和木器的制作也需要专业的训练。

六、埋葬中常有殉葬物,大概已有鬼神的信仰。

七、彩陶的存在也可证明艺术已经有所表现了,有若干发掘品似乎是为装饰人身的。

八、有一房数屋,并有数人合葬的坟墓,可见这时的社会已经有家族的组织,并有村落聚居的习惯,同时这也可以证明,群居组织可能有大于家族社会团体。 [李济《中国上古史》(待定稿),第一本]

上引李济对仰韶文化分析后的肯定说明,使我们对四千九百余年前中国中原地区的文化有了初步认识。据推断,黄帝约晚于仰韶文化的末期三百年,但三百年对人类文化进展而言,差别极小。李济认为《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些记载,“恰与史前考古所得的结论相符。……传说的黄帝的年代为公元前2700年上下,正是现代的史前考古所列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涿鹿及阪泉的所在地,研究历史地理的人都把它们放在现在河北省的北界边缘地带,可能在野生的小米之区,并接近草原地带的邻近民族。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大概是华北区各农村部落初次的联邦结合,借以防御蒙古草原的各部落的南侵而形成的” (引同前) 。考古学家用考古学的成果去印证历史记载的真实性,至足珍视。这里关于涿鹿与阪泉所在地的说法,史学家并不完全同意,此处不作进一步讨论,但五帝时代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农业文化的初期,是大致可以确定的了。 yXUmxVa9jGVqHfY0prusZaOSRhHs5pkLzrMhGcUgrIutoNK1RGDkR36gMYFk+4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