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诡谲的国际斗争

战国国际大势,大体上可分成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自三家分晋到“马陵之战” (即前403—前341) ,计六十二年。其时各国多集中力量整顿内部,使国体从松弛的封建国家蜕变成崭新的君主集权国家,所以国际竞争尚不十分剧烈。在这段时期里,魏国因为率先变法成功,兵力强盛,故开疆拓土,攻城略地,都得到相当收获,成为战国初年第一强国。魏国是想统一三晋后,再图他国。周烈王七年 (前369) ,魏侯始改惠王,其野心勃勃,志之所在,自不待言。不意齐国出面干涉,魏国统一三晋的计划遭受阻碍。秦孝公变法后,即以东进为国策,魏国在齐、秦两面夹攻之下,虽疲于奔命,但并不气馁。周显王二十八年 (前341) ,魏使庞涓伐赵,赵求救于齐,齐用孙膑计,第二次围魏救赵,派兵直捣魏都大梁,魏军回救,两军战于马陵,魏军溃败,赵围得解。商鞅闻魏败,复亲率兵伐魏,俘魏公子卬。从此魏国国势始衰。

第二时期自马陵之战到乐毅破齐 (即前341—前284) ,计五十七年,为齐、秦争雄时期。齐威王初次败魏后,即改称王号 (前356) ,其子宣王继位,国势大盛。魏国鉴于秦势日强,乃对齐表示让步。周显王三十五年 (前334) ,齐、魏两国国君捐弃前嫌,互相承认为王,表面上是联合对秦,骨子里仍各怀鬼胎,自谋发展。就齐国而言,秦国与之相距遥远,不能直接威胁本土,其和魏之目的,在纾后顾之忧,以便向宋、燕等地侵略时,不受魏之干扰,私心何尝不希望秦、魏互相攻战,以牵制魏军。魏国因地处四方要冲,国境无天险可守,鉴于以往两面作战之教训,不得不用外交技巧以除去一方之威胁,故表面向齐屈服,又暗中以实贿赂秦,期与秦妥协,再乘机图发展。

秦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 (前337—前311) ,其间魏国曾数次暗中割地与秦,使秦国的势力伸展至山西与河南,发展到虎视中原、伺机而动的形势。就秦国而言,除去遥远的齐国,足以与它抗衡的,只有魏、楚两国。所以秦设法离间魏与齐,魏与楚,齐与楚的关系,以孤立齐国,逐个击破魏、楚。魏国首先落入圈套,白白奉送了许多军事与经济的要地。周慎靓王五年 (前316) ,秦使司马错伐蜀 (今四川) ,并灭巴 (今重庆) 、苴 (今陕西汉中) 两国。此役成功后,秦国除拥有巴、蜀的铜、铁、竹、木、食盐之富源外,还可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捣楚国,占有威胁楚国的地理优势。

在秦国气焰日高的情势下,大家都警觉到“虎狼之国”的威胁,起而提议各国团结一致对付秦国。史书上所记载的提议联合抗秦的是苏秦。秦国在西方,各国联合抗秦是南北的结合,称为“合纵”。关于苏秦其人,有很多史料证明是后来策士伪造的,我们暂且不必去深究。不过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相信提倡合纵政策的人必不在少数,我们姑且暂以苏秦为这种理论的象征代表,以便叙述。据说商鞅死后四年 (前334) ,苏秦即倡合纵之说,至周慎靓王四年 (前317) ,苏秦被齐宣王杀掉为止,合纵之说流行了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各国曾数度联合攻秦,均因步调不一致未著成效。秦国亦倡“连横”以抵制合纵,即各国应与秦国联合,以求安全之意。秦国的这种外交政策的倡导者是张仪。

最热心合纵的是楚怀王。周慎靓王三年 (前318) ,楚联合赵、韩、魏、燕四国攻秦 (齐未参加) ,魏首先背约,燕在齐虎视眈眈之下,复距秦遥远,参加战争不过是一句空话,目的只在联楚制齐,所以实际参战的只有楚、韩、赵三国。联军大败于修鱼,证明合纵之说仅是一种美妙的理论,经不起实际的考验。此后二十年间,秦便将楚当作主要敌人,用尽各种诡谲伎俩,终将四百余年以来屹立南方的一大强国“软化”慑服。秦用张仪之计“收拾”楚国的经过,是战国时期列强纵横捭阖,不顾信义道德的典型例子。

秦国最恐惧的是齐、楚联合,为了破坏两国关系,张仪亲使楚国,对楚怀王说:“大王如能与齐国绝交,秦愿割商、於之地六百里 (从前商鞅封邑) 与楚,秦、楚并结为姻亲,永远为兄弟之国。”贪小利的怀王听信了这番甜言蜜语,遣使与齐绝交,派人与张仪同赴秦取报酬。张仪回秦后,称病拒绝与楚使见面。怀王以为秦国还不相信齐、楚绝交的事,于是再派使臣到齐国,将齐宣王辱骂了一顿。齐王大怒,与楚决裂,转而联秦。到此地步,张仪乃见楚使,并询以“何以还不去接收自某处广袤六里的土地”?怀王发觉自己被骗,于是发兵攻秦,齐人袖手旁观,秦军大胜,斩首八万,楚失汉中地。齐、楚绝交后,合纵之势已毁坏无余,此后,秦、楚接连数战,楚屡战屡败,无法抗秦,自后楚虽欲与齐复交,但被秦施计破坏。至周赧王十二年 (前303) ,齐、韩、魏联军伐楚,楚使太子横质于秦,讨得秦救兵,三国军因秦、楚复修好乃退兵。次年,楚太子横与秦大夫私斗,杀之,逃归楚。秦人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楚大败。此后张仪更不敢放松对楚国的警惕,屡次攻伐,楚不能支持,乃改弦易辙,以太子横质于齐,求齐帮助。秦昭襄王不愿功亏一篑,约怀王与之相会,面结盟约。怀王入秦,为秦伏兵所执,被迫以藩臣之礼朝见秦昭襄王,并被要求割巫、黔中两地 (今湖南及湖北西部) 作为释放条件,而且要先割地再放归。怀王愤而拒绝,遂被拘留。太子横自齐归楚,嗣位为顷襄王。两年后,怀王逃至赵,赵禁其入境,为秦俘回,次年病死于秦。秦人将他的尸体送归,楚人同情他一生悲惨的遭遇,如悲亲戚。怀王事件之后,各国对秦国狡诈狠毒的行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过,无论舆论如何,秦国已去掉一个主要的敌人了。

秦国慑服楚国后,下一个对象便是齐国。自马陵之战后,齐国便成为东方的霸主,只因未感到秦的威胁,遂将北方的燕国视为主要敌人,更打算在秦、楚两强相斗之中坐收渔利,所以对合纵政策并不热心,而将主要目标放在与燕的斗争之上。按燕国的始封祖为周武王时的召公奭,春秋时闭关自守,未与闻外事,其史事亦不详。战国初年燕僖公伐齐得胜,燕始露头角,向外扩充,成为大国。周显王四十六年 (前323) ,燕主称易王,积极参加国际斗争,遂与齐国不相容。当秦国倾力“收拾”楚怀王的时期,齐国乘燕内乱伐燕 (前314) ,占领燕都达三年之久。燕国经此巨创,不再为齐之患,齐势更盛。楚怀王受秦侮弄致死之年,齐湣王率韩、赵、魏、宋伐秦,秦人不敢应战,割河东三城求和,合纵政策至此似有复活可能。秦人岂能坐视,乃自称西帝,遣使尊齐为东帝,欲借此增长齐湣王的傲气,并离间齐与各国的关系。苏代识破了秦人的阴谋,竭力劝阻,故齐王称帝二日即自动取消帝号 (前288) 。此时齐湣王趾高气扬,野心勃勃,两年后攻楚,得淮北之地,再西侵三晋,欲消灭微弱不堪的周室,自为天子。

齐国势力急剧膨胀,各国莫不岌岌自危,恐惧万状,于是以燕为主体的秦、赵、韩、魏联军大举攻齐 (前284) ,与齐兵战于济西。齐兵大败,齐湣王出亡不成,为莒人所杀。燕将乐毅攻入齐都临淄,大肆破坏。齐全国七十余城,除莒以及即墨外,悉为燕所占领。即墨守将田单,奋死力战,守着孤城,两军正相持不下,以复仇雪耻为己任的燕昭王突然逝世,嗣君素与乐毅不睦,以骑劫代将,乐毅奔赵。田单知乐毅已去,遣使求和,使燕军不防,用奇计大破燕军,据说是以牛千余头,缚刀于牛角,牛尾束油带燃之,牛怒,狂奔燕阵,齐兵继之,杀骑劫,燕军溃败,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前279) 。齐国经此战后,元气大伤,国势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时期自乐毅破齐到长平之战 (即前284—前260) ,计二十四年,为秦、赵争雄时期。赵国自战国以来即受制于魏,魏衰后,在外交上则大多追随齐国,偶乘国际有利时机出动,其目的不外略占小便宜,并无雄图。赵国北部的中山国,本春秋白狄后裔所建,周显王晚年 (前334—前321之间) 已称王,国势颇强,常与赵为敌,是赵不敢放胆向外发展的主要因素。赵武灵王以屡与中山斗争之经验,欲改作胡服以便骑射,用胡人的战术以制胡人。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后,赵武灵王于周赧王八年 (前307) 下令改着胡服,以便骑射,赵军的战斗力骤臻强大。十一年后,赵灭中山,后顾无忧,国势大振。迨齐国衰微后,秦已睥睨天下,屡攻楚,得利甚多,不可一世,环顾宇内,实力尚足与抗衡者,仅余赵国。秦昭襄王自即位以来,对外侵略,到处成功,仅在赵国遇到坚强抵抗,二十六年之间,只得赵三城。秦昭襄王三十七年 (前270) 且为赵所败。又八年,秦攻韩上党 (今山西长治境) ,上党守将以之降赵,赵人毫无畏惧,公然接受韩将的投降,这是当时其他各国绝不敢做的事。赵人的挑衅,秦国哪能容忍。次年,秦、赵两军战于长平 (今山西晋城境) ,赵倾国出动,欲与秦一决雌雄。大将廉颇知秦军远征,利于速战,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秦人无法,次年派人以千金至赵行反间计,赵王中计,以赵括代廉颇。赵括一反廉颇战略,反守为攻,秦将白起佯败,赵军追击,白起出奇兵断赵军粮道,秦昭襄王知赵军已入围,赐人民爵一级,将年十五以上的男子全部征赴前线,赵军被围四十六日,突围不成,竟至人人相食。后赵括战死,赵卒四十万人只有投降。白起恐赵复兴,乃用计而尽坑杀之!赵国壮丁经此一役几乎死尽,战国七雄的局势至此结束,六国已成了秦的俎上肉,只待秦王政来择肥而噬了。

长平之战后四十年,为秦灭六国时期,即第四时期。 uyhVIwNc+huLlF9hoQpgB8aWQ61dC/os8g63/itdfGFPaUzCeurizMSDk+ttmn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