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国变法图强

战国时期就其朝代时序而言,为东周之晚期。其起始年代,多有分歧,唯止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年 (前221) ,则无异论。《春秋》终于周敬王三十九年 (前481) ,若以是年为春秋时期之结束,则战国时期应自前481年至前221年。孔子门生左丘明据《春秋》著《左传》,止于周贞定王元年 (前468) ,较《春秋》多叙十四年史实。若以《左传》之终即战国之始,则战国时期应自前468年至前221年,计两百四十七年。汉司马迁根据秦史,继《春秋》之后叙战国历史,即脱始于周贞定王元年,此说较易为人接受。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以《史记》据秦史所叙《左传》以下数十年事略而有误,乃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 ,即周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为侯之年。故亦有以前403年为战国时期之始者。

清顾亭林 (顾炎武) 谓周显王三十五年 (前334) “六国以次称王,苏秦以为从长。自此以后,事乃可得而纪。自《左传》之终以至此,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又谓春秋与战国历史情势,大相径庭,“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后人可以意推者也”。顾氏似欲以此一百三十三年为从春秋演“变”到战国的过渡时期。如果我们重视时代特征,以时代演进的历史特质当作划分时代的准绳,则顾亭林之说法,自亦有其价值。

至战国时期之命名,乃汉刘向本先秦所纪战国时事重加校编,定名为《战国策》,因书名时,理由与《春秋》同。

战国初期各国均忙于整顿内部,力图自强。大家都明白,国际局势已今非昔比,弱肉强食的趋势越来越显著,一个不能自强的国家,只有毁灭一途。自强之道,首在“变法”,即要彻底废弃封建传统,改弦易辙,重新采用一套能适应当时环境的新办法。变法遂成为战国初年的狂潮。

首先厉行变法的是魏国始受到正式册封的君主魏文侯。由于实际斗争的经验,魏文侯最先体会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所以他大量延揽各阶层中的优秀人才,积极进行改造国家的工作。如像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子等人,都受到他的敬重,得到他的专任。其中李悝的贡献最大。李悝,魏人,曾任魏文侯相。他为政不重教化,而着重于如何集中君主权力和增加生产之道。他认为国君之要务首在维持治安,故他所作《法经》六篇,对盗贼之惩处、审判、劾捕、囚禁等皆详加规定;轻狡、博戏、贪污、淫侈等罪犯,亦有法令裁制。法令之颁布,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封建制度至是在魏国遂被根本铲除,君主对全国的控制力更加向前推进一步。李悝又有尽地力以增产富国之措施。他督促农民改良耕稼方法,奖励农民开垦荒地,减收赋税 (征收获的十分之一) ,并保护农民的收益 (丰年由政府收购余谷,荒年平价售出) 。魏国实行李悝的政策,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唯因领土有限,先天不足,魏文侯虽有虎视各国之雄心,究竟力不从心。

魏文侯变法成功之后,各国纷起效仿。最先因变法而称雄于各国的,当推楚国。曾在魏文侯手下立过战功的吴起 (卫人) ,认为 (文侯去世后) 嗣位的武侯听信谗言,将不利于他,乃逃奔至楚。楚悼王知吴起之才能,用以为相,实行新政,时在周安王十八年 (前384) 。按楚国于一百二十余年前被吴攻破后,元气大伤,幸吴、越世仇,使楚有时间恢复国力,嗣后虽不能再称霸中国,但蚕食附近小国仍有余力。故到战国初年,楚已灭黄、顿、胡、陈、蔡、杞、莒等国,疆土日增,唯整个国家老大陈腐,不足有为。吴起首先说服楚王压制贵族,并建议强迫一部分贵族迁到边远空旷的地区去,贬废疏远的贵族,淘汰坐食公帑的冗官,驱逐一班游谈无据的闲人,将节省下来的财物用来养兵。他又下令一切贵族的封邑再传三代后便要将土地归还国君。吴起的政策实行之后,楚国大振,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但仅及三年,悼王去世,平素最恨吴起的贵族乘机报仇,将之射杀于王尸之旁。嗣君继位后,借毁坏王尸的罪名,屠杀贵族七十余家及其全族。经过这一次流血政争,楚国的封建势力一扫而空,吴起的政策在楚国仍得以推行。

自田和代齐后,齐国内政已有极大的变革,君主权力增强,平民参政机会日多。传两世而称王号,即齐威王。威王严惩不肖官吏,奖掖贤才,曾烹杀无才能的大夫,破格擢升有才能的大夫,足见君主权力之隆。复整军经武,屯防四疆,国境安辑,燕、赵等国人民相率迁徙到齐国者达数千家,足见其富强情形。时魏文侯之孙惠王迁都大梁 (开封) ,欲图霸中国,齐威王乘魏、赵战争之机,两败魏国,于是齐势遂震慑天下,代魏而成为战国初期头等强国。其嗣君宣王、湣王两世均能保持国势,称雄诸侯,唯秦已因变法之故,日渐强盛,形成齐、秦相对局势。

韩国于受正式册封后,即决定向中原扩张势力,周安王二十六年 (前376) 灭郑,韩势遂大。但魏国已抢先一步,国势凌驾于韩国之上,韩人只得向魏低头,随着魏国攻赵。到齐威王胜魏后,韩始脱离魏的羁绊。后韩国任用申不害主政,变法图强。但申不害只求保全个人禄位,并无宏图大才,国势仍难大振。

三家分晋时,赵国最强。但自魏用李悝等人厉行富国强兵之政策成功后,魏、赵遂成水火,极不相容,赵的国势亦难振发,连国都邯郸亦被魏军占领达两年之久。赵求救于楚,楚人大概不敢远征,口头答应,但援兵迟迟不发。赵乃转求救于齐,齐用孙膑的战略,攻魏本土以救赵,赵国的厄运才得免除。赵在魏的威胁下,始终不能抬头,一直要等到四十余年后赵武灵王大力改革军事后,赵国才有称雄一时、扬眉吐气的机会。

在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的过程中,素来闭关自守,很少与闻国际争执的秦国,也顺应时代潮流,开始变法。在叙述其变法之前,让我们对秦国以往的历史做一回溯。

秦姓嬴,于周孝王六年 (前886) 因替王室养马有功,始受封于秦 (今甘肃天水境) ,不过附庸小国。因地处西陲,四周均为戎狄,常年与游牧部族斗争,故秦国民风强悍。

犬戎之乱时,秦襄公派兵扈从平王东迁有功,得升为诸侯。时王畿丰、镐一带已被犬戎窃据,平王自顾无暇做收复工作,复以其地已遭犬戎极度破坏,再无攻夺的价值,乃慷慨赐予秦襄公,令其自行驱逐犬戎。不出二十年,秦文公竟大败犬戎,收复平王弃地,奠定立国基础。然四境戎狄气焰仍盛,丰、镐残破之余,恢复亦非易事。故春秋初年,秦国在诸夏的心目中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半开化国家。直到平王东迁一百一十余年后,即齐桓公二十七年,秦穆公即位 (前659) ,始有过问中原事务的意图。秦穆公得到楚人百里奚、宋人蹇叔、晋人由余 (戎人) 等外国人才的辅助,国势渐盛,开始向东拓展。他曾三度扶立晋君 (晋文公是其中之一) ,意图在晋国树立亲秦的政权;曾俘获过晋惠公 (献公的继承人) ,因而取得晋国在河西 (今陕西沿黄河一带地区) 的领土;又翦灭黄河西岸的小国梁与芮,得到东进的前哨站。他又乘晋文公新丧的机会,潜师以袭郑,与郑商人弦高相遇于途中,幸弦高机警,冒称郑国早已知道秦国的阴谋,一面将所贩之牛十二头犒赏秦军,一面派人回郑告警。秦军知偷袭的计划不售,怏怏而归。晋人虽在国丧期中,亦以“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为理由,出兵截击。秦军大败,统帅全部被俘,旋由晋襄公嫡母文嬴说项而得放归。秦穆公力图复仇,然终不能胜晋,只得放弃东进政策,转向西边发展,翦灭十二戎国,辟地千里,将今陕西西北部一带的游牧部族全数置于控制之下,从此秦国才成为一个大国。秦穆公因为有这一番勋业,后来秦民竟将他神化,认为秦之统一天下,在穆公时便受天命了。

秦穆公的后继人,大都平庸无闻,直到战国初年,秦国一直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偶尔参加国际事务,也只居于次要地位。在“弭兵大会”之中,秦国差一点儿被人家当作楚的附庸国,由此可见当时秦国的国际地位。战国初年,秦国内乱迭起,适值魏国锐意扩张之期,于是魏人乘其内乱,向秦进攻,秦国因之失掉河西之地。

周显王八年 (前361) ,秦孝公嗣位,秦国从此面目一新。孝公即位之初,下令全国,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在魏国宦场不得志的公孙鞅 (卫国的远支贵族) ,听到秦国征求贤才的消息,乃挟带李悝的《法经》赴秦应征。公孙鞅一连与孝公长谈三次,最后说动孝公遵从他的建议,实行变法。

公孙鞅所推行的新政的总目标是富国强兵。要达到这个目的,首要增加生产以富国,于是他下令首先实行富国政策:

一、一家有两男以上而不分居者,加倍缴纳赋税。

二、耕田、织布成绩优良者,可以免除许多差役和赋税;生产不力或不事耕织者罚充公家的奴隶。

三、凡毗邻各国人民移民到秦国者,一律由政府赐以田宅。

其次是强兵政策。公孙鞅下令:

一、必须有军功的人才有资格得到爵禄,爵位的等级完全按照军功的大小决定,即使国君的宗室也不例外。

二、个人的生活享受,包括田地、住宅、臣仆、侍妾、衣服等,亦按爵位的等级区别,不得越轨。

三、无军功者,即使富有,也禁止享受。

四、逃避公战者,罚充公家的奴隶;私相斗殴者,分轻重处罚。

五、全国人民都编成五家 (一伍) 或十家 (一什) 为一组,互相监视。一家犯法,同组诸家须检举告发,藏匿不告者腰斩;检举本组以外的奸恶,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罪。

公孙鞅恐怕民众不相信他能执行所颁布的命令,便在国都南门竖了一根木头,悬赏十金与移木到北门之人。无人相信有如此高昂的搬运费,鞅乃增加赏额到五十金。有人试将那根木头移到北门,果然得到五十金。这便是有名的“徙木立信”,从此民众知他言出必行。贵族中对他心怀不满者自然很多,虽不敢公开违背新法令,但总心存观望的态度。适太子驷亦犯法,公孙鞅乃借此表明法不避权贵的态度,他说:“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实因居高位的人以为可以例外,自身先犯法的缘故。”太子是嗣君,固不可施刑,但法治绝无例外,乃以太子所应受的刑罚处罚太子的师傅。经过这两件事,秦国上下都知道公孙鞅赏罚严明,决无通融例外,遂一致遵守法令,不敢敷衍。

新法初行之时,秦人均感不便,向政府诉苦的人很多,公孙鞅不顾一切反对,仍然雷厉风行。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国富兵强,于是从前反对的人也变为拥护者了。新政已著成效后,秦孝公便思向外发展,乘魏国新败于齐 (孙膑第一次围魏救赵后一年,前352年) 的机会,亲率军攻魏,大胜而归。过了两年,秦迁都咸阳,统一全国度量衡,改组地方行政组织,设立三十一县,将封建制度下各封区之间的田埂与围墙一律铲除 (即“开阡陌”) ,听任人民自由开垦。十年之后,公孙鞅再伐魏,先用诈术俘获魏军统帅公子卬,再继以大军攻击,使魏国全军覆没。孝公以公孙鞅勋业盖世,特以商 (今陕西商洛境) 、於 (今河南西峡境) 等地封之,号曰“商君”,位同列侯,所以后人称他为商鞅,又以他本为卫国人,也有称他为卫鞅的。败魏之后两年,孝公去世,太子驷嗣位为惠文王,平素怨恨商鞅的人向新君诬告,说他谋反。商鞅逃到魏国,魏人将他送归秦,秦人车裂之,并杀其全族。商鞅在秦当权二十年,秦国在他的铁腕之下已经彻底被改变,故商鞅虽死,但他的政策仍能继续推行,不致中断。秦国经过这一次变革,国势日强,日后统一的基础由是奠定。 XUey0f5FBXnIGZbAqQFBCTt9QqJH4uMhlSRX0NvePqgUgfDRcHC8+LZQLrl20I2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