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霸政的发展

齐桓公逝世到晋文公立 (前636) 相距八年。这八年间,最先是宋襄公企图做霸主,但诸侯知道宋的实力不敌楚,不敢听从号召。宋襄公竟与虎谋皮,请楚成王合作代邀各国,成王佯允。襄公正欲一尝霸主滋味,轻车简从赴盂开会,为楚国伏兵所执,同时楚发兵攻宋,幸宋有准备,楚国才未得逞,又得鲁僖公求情,襄公才被放归。宋襄公仍不甘心,见郑国于齐桓公去世后即附楚,郑文公且亲赴楚朝见,乃召集卫、许等数国联军伐郑,与楚国救兵相遇于泓水。宋襄公禁止联军在楚军渡河未毕和阵式未整列以前进攻,结果联军大败,襄公伤股。宋人对襄公大加责难,襄公辩解道:“君子作战时,敌人受伤后不可再伤之,不俘头发已有斑白的敌人;古代用兵,不在险阻的地方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之余 (宋乃殷后) ,但也不能在敌人尚未成列以前便下令进攻。”

“泓水之战”后六个月,襄公因伤逝世 (前637,距召陵之盟二十年) 。在宋襄公图霸未成的这段时期里,诸夏又恢复了桓公以前的情势,互相攻伐,楚国则节节进迫,戎狄又开始活动,中原局势空前恶劣。其大事如齐攻鲁,鲁请楚伐齐;邢联狄攻卫,卫灭邢;周王亦联狄攻郑;郑、陈、宋附楚,等等,均足以说明当时情况是如何紊乱,如何与齐桓公时代不同。正在这个时候,晋国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晋国始封之君为成王弟叔虞,封疆在今山西汾水上游,都于唐 (今太原市境) ,为周室北疆重要屏障。汾水流域狄人势力甚大,晋人为图生存,自然常与之争战不休。三百余年来与戎狄斗争的结果,使得晋人接受了一些戎狄文化,渐与诸夏疏远。九传至穆侯,穆侯将国都向南迁于翼 (本名绛,今山西翼城南) ,原因不外是戎狄的威胁日渐增加和晋人沿着汾水流域向南开拓。至犬戎之乱后,晋国便毫无忌惮地兼并邻近各小国,锐意扩张领土,汾水流域差不多全部纳入晋人势力之下,晋遂成为大国。平王东迁后二十五年 (前745) ,晋昭侯将翼都以南百余里的重镇曲沃分封给叔父成师,号桓叔。桓叔修明内政,深得民心,实力日益强大,晋国遂相当于分裂为两个国家。周釐王三年 (前679) ,齐桓公首次会诸侯时,曲沃武公灭晋,尽以灭晋所得的宝器贿赂王室,周天子遂正式册封武公为晋侯。武公受封后两年去世,子献公嗣位。

晋在春秋初年内讧最严重,献公嗣位后,为杜绝乱源,乃尽杀群公子 (宗族) ,迁都于绛 (今翼城东) ,将都城大加修筑,以防叛变。晋献公还将军队由一军扩充至两军 (每军约一万两千五百人) ,以便向外发展。在他统治晋国的二十六年中,他先后灭掉霍、耿、魏、虞、虢等国,使晋国的疆土从汾水流域延伸至黄河南岸及今陕西中北部。献公卒于齐桓公晚年 (前651) ,他逝世时,晋国参加国际政治领导诸夏的基础已经奠定,但因诸子争立的缘故,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取威定霸”的事业,还得由他娶戎女所生的儿子重耳 (晋文公) 去完成。

晋文公因避国内政争,于四十三岁时率领数十人出亡在外,归国嗣位时已六十二岁。流亡在外十九年,文公遍历各国,曾亲晤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等人,对于中原文化及国际政治有深刻的了解。文公及其随从既然接受了中原文化的熏陶,知道了霸政的重要,故返国得位后,一改晋国不理诸夏事务、只顾吞并弱小的政策 (齐桓公、宋襄公屡次大会诸侯,晋国未曾参与一次,各国也视晋国为异类) ,奋而担负起尊王攘夷的责任。

文公得位后,首先做的一件大事是勤王。时周襄王被胞弟带所迫走,困居郑国边境。文公出兵讨伐,擒带并杀之,使襄王复王位,“求诸侯莫如勤王”的工作便顺利完成。“尊王”之后的晋国令各国刮目相看,诸侯自然希望晋国能继续齐桓公的霸业。晋文公及其大臣们亦积极整顿内政,扩充军队 (成立三军) ,教养人民;在外交上拉拢秦国,联络齐国,以楚国为假想敌。

时楚成王威震中夏,诸侯不敢撄其锋,只有宋国敢悖楚从晋,但宋国立刻遭到楚国的攻击。晋则率兵讨伐附楚的曹、卫两国;楚将子玉率楚、陈、蔡等国联军北进,与晋、宋、齐、秦联军遭遇于城濮 (卫境,今山东鄄城西南) ,楚军凭丘陵险阻列阵,晋文公以决战无把握,信心动摇,其舅父子犯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不捷,表里河山,必无害也。”文公明白退可以守的形势后,始决心应战。

周襄王二十年 (前632) ,双方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收兵归国,晋军亦未穷追。这是楚人向北侵略所遭受的第一次军事挫败;晋文公遂威震中夏,受楚欺凌的各国,乘势脱离楚国,转而拥护晋国。战后晋文公亲自朝王,奉献楚国俘虏及战利品。从此,晋文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诸夏的形势复趋于稳定。

城濮之战后八十余年间,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的领导权而引起的大战共有三次,互有胜负。城濮之战后三十五年有邲之战,楚胜;又二十二年有鄢陵之战,晋胜;又十八年有湛阪之战,晋胜。

在这两大势力对峙的国际局势下,一般小国的命运最悲惨。附楚时,晋要讨伐,服晋后,楚又来攻,真是左右为难。其中受战祸最惨重的是郑、宋两国,因为这两国地处要冲,为控制中原的枢纽。也正因为身受战祸的原因,所以才有由宋国发起的两次和平运动:第一次和平运动在周简王七年 (前579) ,由宋人华元撮合晋、楚两国签订互不侵犯的友好条约,但三年后,楚国便毁约攻郑。第二次和平运动在周灵王二十六年 (前546) ,宋人向戌与晋、楚的执政有私交,乃出面呼吁和平,在宋都召集各国开“弭兵大会”。盟约中将晋、楚的势力范围划定,尚未附晋或附楚的国家,则成为两国共同的附庸国。参加盟约的有楚、晋、宋等十国。

“弭兵大会”后,晋、楚之间的长期斗争总算告一段落,此后四十余年的国际局势大体上尚能维持和平状态,直到长江下游的吴、越勃兴,平静的局面才被打破。

吴乃周太王之子太伯与仲雍 (即虞仲) 为了顺从父亲欲传位与弟王季,而远遁到蛮荒之地后所创立的国家。吴开国后即与中原文化隔绝,习于“文身断发”的蛮夷生活。十九传而至寿梦,时晋国采纳楚降人申公巫臣的计策,实行联吴以制楚的政策,由申公巫臣率领一“军事顾问团”到吴国,帮助吴人提升战争技术 (申公巫臣使吴的时期约在“弭兵大会”之前三十余年) 。“弭兵大会”后两年,吴公子季札到各国游历观光,对中原文物称羡不已。自此以后,吴国在军事上和文化上突飞猛进,开始威胁楚国东北边疆。

周敬王九年 (前511) ,楚国降人伍员 (伍子胥) 向吴王阖闾提供攻楚的战略。伍员说:“楚国当权者众多而均自负,不能有统一之政策。吴国如果分军为三路,一路军进攻,楚必以全国大军出战,俟楚军出战,我国即撤归,楚军回师,我军复出击,楚军必不得安宁。如此数次使楚军疲于奔命,而又从各处进扰,使楚人摸不清我军之真正目标。等到楚军疲惫不堪之后,始以三路大军同时出击,必可大胜。”

吴王采纳了伍员的“游击战略”,企图使楚国永无宁日。五年后 (前506) ,阖闾大举伐楚,五战皆胜,攻入楚都郢 (楚文王迁都郢,今湖北江陵北) 。楚昭王逃奔随,吴军跟踪追击,要求随将楚王献出,除控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的历史仇恨以激动随人外,并以将汉阳的土地归随利诱之。随人不愿乘人之危,拒绝了吴国的要求。吴军因后方有越人捣乱而不敢深入,遂大肆劫掠与破坏后撤退。

次年,秦国见吴国势力膨胀太快,恐危及本国安全,乃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助楚攻吴,楚始复国。

当吴始为楚的边境威胁时,楚国亦联越以制吴。

据说越是“禹之苗裔”,封于会稽 (今浙江绍兴) ,与中原完全隔绝,也是一个“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的国家。申公巫臣使吴后,楚人才开始注意越国。周景王八年 (前537) 始有越附楚伐吴的记载,从此楚、越一直保持着联盟对吴的关系,因为吴是两国共同的敌人。

吴军攻入楚都郢时,越乘其后方空虚攻入吴境,吴、越仇恨日深。十年后,吴王阖闾伐越,越王勾践拼死战斗,阖闾受伤而死,子夫差嗣位,立志报仇。

周敬王二十六年 (前494) ,吴伐越,勾践惨败,退保会稽求和,夫差踌躇满志,以为越无力再起,乃许越求和。吴既胜越,后顾无忧,乃图谋问鼎中原,曾侵陈伐鲁,筑城于邗 (今扬州境内) ,进窥淮水流域,并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声威不可一世。

当夫差锐意北进之时,勾践一面卑辞厚币以结纳吴王亲信大臣,一面生聚教训,暗中做好攻吴的准备。

周敬王三十八年 (前482) ,当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 (今河南封丘县西南) ,欲做诸夏霸主之际,越人乘虚攻陷吴都 (一说在今江苏苏州市) 的消息传到。自后吴势不振,为越所灭,夫差自杀。勾践乘战胜余威,挥兵北渡淮河,大会诸侯于徐州 (今山东滕州市) ,会后返国,将淮水上游土地赠给楚,泗东方百里地赠给鲁,归吴所侵地于宋。这种漂亮的举动深得各国拥护,勾践遂成中国霸主。

勾践死后,越势渐衰,各国亦因长期争霸战争和兼并的缘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引起变化,无暇注意国际事务,所以此后六七十年间,国际局势相当平静,各国在这种平静的局面下酝酿着一些重大的变革,使春秋时期蜕变到战国时期。 4/GRNWHPaDzAlbzz3fgPwNn6WrhzsH2OkXi3dSEbm964Lq9+HifQJhNzVYpZ0A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