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芳草

当归

也叫干归、秦哪等,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分枝,有多数肉质须根,黄棕色,有浓郁香气。主产甘肃东南部,其次为云南、四川等省。根为著名中药“当归”,能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滑肠;可治疗血虚头痛、眩晕、跌打损伤等。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头大尾粗色白坚枯者,为搀头归,止宜入发散药尔。

芎䓖(xiōng qióng)

也叫“川芎”。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芹菜,秋季开花,白色,全草有香气。因可用于泡茶饮用,故又名为“茶芎”,种植历史始于明代,清同治5年《崇阳县志》载:“芎䓖出雨山诸处”。地下茎可入药,性温和,味辛微甘,无毒、清香。有行气开郁、祛风燥热之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也。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䓖,乃可掘取,蒸曝货之。

白芷

别名芳香,多年生高大草本,根圆柱形,有分枝。外表皮黄褐色至褐色,有浓烈气味。常生长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及山谷地。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亦可作香料。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根长尺余,粗细不等,白色。枝干去地五寸以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

芍药

别名别离草、花中宰相,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分枝为黑褐色。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花瓣各色;根可药用,称“白芍”,能镇痛、镇痉、祛瘀;种子含油量约25%,供制皂和涂料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牡丹

也叫木芍药、百雨金、洛阳花、富贵花等,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花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栽培类型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根皮供药用,称“丹皮”;为镇痉药,能凉血散瘀,治中风、腹痛等症。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生汉中、剑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土人谓之百两金,长安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

木香

学名木香花,又名七里香、蜜香等。多年生高大草本。小叶稀疏,花成伞形花序,花期4~5月。耐寒冷和半阴,怕涝,常生于海拔500~1300米的溪边、路旁或山坡灌丛中。木香花含芳香油,可供配制香精化妆品用;同时也是著名观赏植物,常栽培供攀缘棚架之用。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曰:

常自岷州出塞,得青木香,持归西洛。叶如牛蒡,但狭长,茎高二三尺,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即香也。生嚼极辛香,尤行气。

甘松香

多年生草本,由于其味甘,所以称为甘松香。根状茎木质、粗短,直立或斜升。生于高山灌丛、草地,海拔2600~5000米的地方。为著名的香料植物,其根及茎干燥之后,可以用来作为药用及香料之用。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之,作汤浴,令人身香。

高良姜

又名膏凉姜、蛮姜、佛手根等。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丛生,直立。叶片线形,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熟时红色。多生长在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根茎圆柱状,表面呈棕红色或紫红色。夏末初秋采挖,切段、晒干后入药。可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春末始发,初开花抽一干,有大箨包之,箨拆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璎珞及剪彩鸾枝之状。每蕊有心两瓣,人比之连理也。其子亦似草豆蔻。

缩砂密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3米,茎直立、散生,叶互生,花白色。其成熟的种子称为缩砂仁,亦简称砂仁,可供药用,是芳香健胃剂,开胃驱风。多生于海拔600~800米的山地荫湿之处。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而圆,皮紧浓而皱,有粟纹,外有细刺,黄赤色。皮间细子一团,八隔,可四十余粒,如大黍米,外微黑色,内白而香,似白豆蔻仁。

益智子

别名益智仁,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3米,根从生。果实椭圆形,有特异想起,味辛、微苦,表面棕色或棕灰色。夏秋间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后可供入药。有健脾胃、理元气的功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今之益智子形如枣核,而皮及仁,皆似草豆蔻云。

荜茇(bì bá)

别名毕勃、荜拨、鼠尾等,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茎下部匍匐,叶互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子似桑椹,八月采,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果穗呈圆柱状,稍弯曲;有特异香气,味辛辣,可入药。中医认为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功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气热味辛,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肉豆蔻

热带著名的香料和药用植物,属常绿乔木植物。冬、春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产地用假种皮捣碎加入凉菜或其他醃渍品中作为调味食用;种子含固体油,可供工业用油,其余部分供药用,治虚泻冷痢、脘腹冷痛、呕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虫驱除剂,治疗风湿痛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肉豆蔻花及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蜜封,则稍可留。

补骨脂

又名破故纸、婆固脂、胡韭子等。二年生直立草本,高60~150厘米,叶为单叶,花冠黄色或蓝色,花瓣明显具瓣柄,旗瓣倒卵形。喜温暖湿润气候,常生长于山坡、溪边、田边。果实入药,有补肾壮阳、补脾健胃之功能,并可治牛皮癣等皮肤病。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四川金沙江河谷等地。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茎高三四尺,叶小似薄荷,花微紫色,实如麻子,圆扁而黑,九月采。

姜黄

别名宝鼎香、黄丝郁金等,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壮;叶根生,叶片椭圆形或较狭;花冠淡黄色。多生于平原、山间草地或灌木丛中。气香特异,味苦、辛。秋、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又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黄素可作分析化学试剂。

唐·苏敬 等《唐本草》曰:

姜黄根叶都似郁金。其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入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

郁金

别名桂郁金、黄郁金、广郁金等,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壮,末端膨大成长卵形块根。花葶单独由根茎抽出,穗状花序圆柱形;花冠管漏斗形,白色而带粉红。主治行气解郁,凉血破瘀。郁金和姜黄的根茎均为中药材“姜黄”的来源。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郁金有二:郁金香是用花,见本条;此是用根者。其苗如姜,其根大小如指头,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外黄内赤。人以浸水染色,亦微有香气。

蓬莪术

别称莪术、广术、文术、黑心姜等,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卵圆形块状,侧面有圆柱状的横走分枝,根系细长,末端膨大成长卵形块状。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狭卵形,叶脉中部具紫色晕。野生于山间或村边林下草地,块根可供药用。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以来,颇类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术在根下,似鸡鸭。

莎(suō)草香附子

即香附子,又称雀头香、水巴戟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莎草高约15~95厘米。茎直立,三棱形;根状茎匍匐延长,部分膨大呈纹外向型形,叶丛生于茎基部。多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边潮湿处。根茎气香,味微苦,可供入药。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

藿香

又名合香、苍告、山茴香等,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花冠淡紫蓝色,成熟小坚果为卵状长圆形。各地广泛分布,喜高温、阳光充足环境。可全草入药,有止呕吐,治霍乱腹痛,驱逐肠胃充气,清暑等效;果可作香料;叶及茎均富含挥发性芳香油,有浓郁的香味,为芳香油原料。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

泽兰

别名地瓜儿苗、地笋、地石蚕、蛇王草,多年生草本。地下茎横走,先端常膨大成纺锤状肉质块茎。茎方形,常呈紫红色,沿棱及节上密生白色。分布于我国大部地区。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后可入药。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肿之效。

宋·苏颂《图经本草》曰:

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

香薷

多年生直立草本,又名香菜、香茸、蜜蜂草等。高30~50厘米,有密集的须根。花冠淡紫色;小坚果长圆形,棕黄色,光滑。多生于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全草入药,治急性肠胃炎、腹痛吐泻等症。嫩叶可喂猪。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香薷有野生,有家莳。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丹溪朱氏惟取大叶者为良,而细叶者香烈更甚,今人多用之。方茎,尖叶有刻缺,颇似黄荆叶而小,九月开紫花成穗。有细子细叶者,仅高数寸,叶如落帚叶,即石香薷也。

薄荷

多年生草本,土名叫“银丹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幼嫩茎尖可作菜食,全草又可入药,治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等症。晒干的薄荷茎叶亦常用作食品的矫味剂和清凉食品饮料。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曰:

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 zxoohHDhFq7ae8wKJK+aJYPmo5PCfINvFLh/mBAUOD1NqmBGKkDvSb4q7OBfq6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