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看不懂的画作之魅力

抽象主义

我们还须从另一个角度,对“懂不懂”的问题探讨一番。

假设你去看了一场画展。看到描绘富士山或美女的画作时,你不会产生任何疑问,只是觉得“啊……真漂亮”。可当看到一幅“莫名其妙”的画时,就会自言自语道:“这是什么东西啊……”还会下意识地停在那幅画前。离开展馆之后,后者反而会给你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在街上与美女擦肩而过,当然令人愉悦。可走出十来步后,就会把美女忘得一干二净。同理,漂亮的风景画也不会在我们的记忆中停留太久。

不漂亮,看上去也不精致,教人看不懂。如果这样一幅画是真正的杰作,那么就算“不懂”,你的心也会在看到它的那一瞬间打开。很多人都发现,欣赏过乍看之下不可思议的画作之后,原本可以安心欣赏的普通画作反而显得无聊了。其实,艺术对生活的影响宛如一种强大的“物理力量”,只是大家往往都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中,艺术会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会颠覆你的人生观与情感。受常识与思维定式的影响,你从未对周遭环境产生过丝毫怀疑,可是在某一刻,身边的寻常物品会突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你只是误以为自己“看不懂”,实则早就触碰到了艺术的本质。

让我们更加具体地思考一下现代艺术。根据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它大致分成两种风格——抽象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先从抽象艺术讲起吧。

抽象画不同于以往的绘画,完全没有描绘自然的形态。画面上只有几何学的圆形、三角形、矩形或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各种形状,以及纵横交错的线条。用色也同样自由,摆脱了“苹果是红色”或“树木是绿色”这种说明性的意味。

仔细想来,与自然的诀别,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也许有读者会觉得,这和前文所说不是相互矛盾吗?实际上,抽象画中存在充分的生活的必然性。且听我慢慢讲来。

与以往的绘画相比,摒除一切约定俗成,完全自由的抽象画可以用“无前提”这三个字来形容。如果画上是暗香浮动的玫瑰,是娇嫩欲滴的美女,是让人想悠游其间的风景,那就是一幅优秀画作了吗?这样的评判标准与作品的艺术内涵毫无关系。像旅游景点的明信片一样,照片本身可能相当无趣,但它们能引发人们的遐想,让思绪在想象中的风景里驰骋。画面中的内容逼真与否、技法如何,并不是艺术层面的问题。

撇开这些无关绘画本质的描画对象,试图通过画面元素(颜色与形状)的合理安排与呼应,创造出纯粹的、令人感动的美——这就是抽象画的目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纯粹画”,至于“我不懂画的好坏,但画里的姑娘让人心动”“画里的苹果看起来可口极了”……这种令人垂涎的联想,怕是超出了抽象画的能力范围。

也就是说,抽象画本不存在“画的是什么”“画的东西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艺术不是猜谜。我们不需要对作品作多余的解读,只要抱着开放的态度,让灵魂与画面激烈碰撞,获取最直接的感动就够了。请大家摒弃一切偏见,关键在于:你喜不喜欢,有没有被作品深深打动。

超现实主义

另一种情况是,你能看懂画的是什么,却不知道画家为什么要用那么奇怪的表现手法。比如画面上散布着很多形似拉链的东西,天空中飞舞着神似野兽的人脸和身体,或者是几近融化、扭曲的时钟……简直像梦中的情景,完全不符合现实逻辑。这就是所谓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荒唐透顶”“疯了”“那也算是画吗”……有人瞧不起超现实主义,也有人认定画中暗藏玄机,有着深刻的含义与思想,于是费尽心思寻找线索。

超现实主义的目的可说是彻底的质疑,试图剥开理性、道德、美等种种浮于生活表层,会随时代与场所不断变化且没有规则标准的东西的虚饰,试图挖掘出隐藏在人性最深处的本质。

简单说,超现实主义想把那些不会受常识与八字文化约束的、人类原原本本的欲望和感动如实展现在作品中。因此,超越美、理性与道德就是超现实主义者的信条。超现实画与抽象画相反,站在不合理、反美学的立场上。

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安德烈·布勒东 曾说:“超现实主义就是无意识的描绘。”即“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方法,表现思维的实际运作。是不受理性、美学或道德观念妨碍的思维表现”。

举例来说,即便只是简单地画一条线,也会受到各种杂念的影响。仔细想来,要心无杂念、诚实、自然地画一条线,其实是很难的。“我一定要把这条线画好”,“这样的形状更好看”,“著名画家就是这么画的”……诸如此类的念头都会影响到我们,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各类常识与固有观念时刻支配着我们的心灵,就连画一条线这么小的事,都要跑出来插一脚,妨碍我们真正独特而纯粹的表达。

许多线条组合在一起,汇成了形状,或是被赋予了意义、思想等更为复杂的东西,那要保持纯粹就更难了。因此我们一提笔,就会画出俗套的形状,或是只模仿到了别人的皮毛,或是参考了某个原型……甚或失去创作的欲望。真是要命。诚实又敏感的人碰到这种情况,甚至都会开始厌恶自己。

为了挣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坚定的意志与行之有效的方法必不可少。超现实主义者为了去除“杂质”进行了种种尝试。之后,他们在梦境与疯狂的世界中,发现了比常人更纯粹的人类的理想状态和精神生活的本质。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仿佛为超现实领域带来了光明。被常识、固有观念和处世之道困住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无意识地粉饰表面,压抑真我。艺术应该就诞生在描画对象卸下不自由伪装的时刻。好比在梦境世界,成年人也能天真无邪地悠游在想象之中。这时,常识的压制会出现缝隙,潜藏在心底的真实欲望与画面,就穿过这些缝隙,浮出表面。像这样连自己都不完全了解,却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意识(精神分析学中称之为“潜意识”),比存在于被社会规则和常识强行扭曲的意识层面的东西更真实。所以直接表现出人的深层意识,才是更纯粹,也更准确的艺术表现。超现实主义不仅限于梦境或疯狂的世界,它们会通过各种技术,通过意想不到的组合,构筑新鲜的剧本。换言之,超现实主义追求的是人类本能中的非合理性。

因为超现实主义不合现实逻辑,就认为它无聊、胡闹,这样的言论是绝对站不住脚的。人类精神的根源,就在其非合理性中。

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神秘形象与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我们的灵魂。《一千零一夜》《灰姑娘》《竹取物语》《桃太郎》……这些故事为儿时的我们铺就了通往缤纷梦境的道路,在长大成人后,也依然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故事中的南瓜会变成黄金打造的马车,竹节里会出现美若天仙的公主,还有阿拉丁的神灯与飞毯……正因为它们都是不合常理也不合逻辑的超现实形象,我们才会深受感动。

支撑起所有民族文化的神话与传说,都是非现实的;各种各样的妖怪魔物,都出现在长久流传的超乎想象的梦幻故事中。

看到有十一张面孔的佛像,或有一千条手臂的观音,我们不会因为“不合逻辑”而愤慨,反而觉得很美,很神圣。这样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人类精神的极致,比普通的写实更有力地戳中我们的内心。

那么看到同时代的人创造出新的超现实作品时,我们为什么要去吹毛求疵,纠结于能不能看懂呢?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它们比远古的故事更具现代性,也更贴近艺术的本质。不套用过去的已有形象,而凭借丰富的精神力量,创造属于自己的全新的神话与传说——这才是艺术,才是生活。我们应该甩掉看到现成的东西就轻易认可的思维惯性,怀着坚定的意志,不断创造新的神话。

为了方便理解,我将新艺术明确分成了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两种进行了简单讲解。当然,很多作品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无论是形式层面,还是内容层面),不能被简单粗暴归类的。

鉴赏与创造的追逐

在本章最后,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另一种情况:不是完全看不懂,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它是不是一幅好作品,或者说无从判断作品的价值。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分辨不出艺术的好坏,其中还有不少人为了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听很多讲授,翻阅指南、讲解类图书,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越是往脑子里填塞各种各样的知识,就越是容易被知识牵着鼻子走,反而迷失了最重要的“自我”,变得越来越糊涂。一旦失去了自我,再怎么学习,再怎么增加知识储备,都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好比这本书,要是有读者期待我对现代画做一番讲解,那恐怕是要失望了。如我之前所说,本书绝不是鉴赏类的“指南”。艺术本就无“教”和“学”之类的概念。我只是想通过这本书,激发出潜藏在大家内心深处的、自己都尚未察觉到的艺术感悟力。这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

常有人在看到一幅画作后如此感叹:“真不错啊,虽然我看不懂……”很少有人这样评价小说和电影,但碰到绘画和音乐,这种说法出现的频率就很高了。当然,说这话的人可能是在谦虚,也可能是在用反话炫耀,而无论哪种情况,这话都毫无意义。

我们在觉得作品好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懂了好的一部分内容,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其他没弄懂的部分担心。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双眼诚实地欣赏作品,这是前提。只要能有所发现,这个“发现”就是“价值”。画作不是谜题,我们不是为了寻找隐藏的答案才去看画的,而应该抱着坦诚的心态,勇敢地与作品碰撞,摆脱过去的经验,不断提升感悟的能力。如此一来,你也许就会发现,原本觉得很好的东西其实很无聊,原本没什么兴趣的东西,反而更能点燃激情。即使作品不变,欣赏的人越积极,越有热情,就越会对作品的深度与高度有深刻的理解。

杰出的艺术家都会靠着坚定的意志不断开拓进取,不断进行新的创造。当然,我们无法基于已有的常识迅速鉴别他们的作品,只有大胆舍弃固化的观点,不惧困难,抱着超越对方的积极心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鉴赏。你以为自己很懂,殊不知新的艺术创造已经走在了你的前头——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也就是说,创造与鉴赏始终处于你追我赶的状态,而它们的价值,正体现在飞速前进的过程之中,所以艺术是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维去理解的。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虚荣装出一副很懂艺术的样子,也不能因为看不懂,就草草认定自己没有鉴赏能力,悲观地认为艺术与自己无缘,从而对它敬而远之。

许多年前,我曾为东京日本桥的高岛屋百货店设计过橱窗。橱窗共有八个,每个都有不同的主题与特色。

我让娇媚的假人梳起月代头,让金鱼在裸女周围游动,让一个穿着土豆做的裙子、有一对白萝卜做成的胸脯、用笸箩当脸的太太和老鼠搏斗,还让一个人浑身上下喷涌出无数条手帕……异想天开的设计,再加上百货店地处闹市,橱窗一公开,就吸引了大量行人驻足。

公开展示的第一天下着雨,但橱窗周围还是挤满了人。商人模样的中年人,提着购物篮的主妇,孩子和老婆婆……大家撑着伞,嘟囔着“什么东西啊,看不懂”“好奇怪啊”,却迟迟不愿离去。有人一脸无语,也有人面带微笑。

他们都不是会特意去画展的人,大概也从未对艺术进行过多少思索。可正因为如此,才能坦率地接触艺术作品。他们是真的以为自己“不懂”,可要是不懂,又怎么会撑着伞,在雨中站上二三十分钟呢?换言之,他们在生活层面是懂的,也在活力十足地吸收新时代的感动。嘴上说“不懂”,却在内心深处觉得作品有趣,笑得前仰后合。能在百货店这个最大众的场所完成创作,为这些人提供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深感荣幸。

我还在东京池袋站前广场的中央搭建过一座庆祝圣诞节和元旦的巨塔(命名为“Merry Pole”)。它有三十米高,形似树木,仿佛有生命一样。彩色的窗户形状各异,朝外敞开,一到晚上就闪闪发光。

要是把这件作品送去展览,挂上“雕塑”的标签,肯定会有很多人直呼“看不懂”。而放在人头攒动、贴近现实生活的地方,反而更容易被直接、不加思索地接受。因为它凸显了艺术的本质,充满节日的欢乐与喜悦。 6YfigaJx5gpu68ot0V7XM6LiyZpivUUW3k6EmiW9AKV8uVZ6w61cU/JMgsrGkI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