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争鸣与渗透,是促进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临床疗效稳步提高,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推动力,是中医学术特色的重要体现形式,深入开展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既可有力带动中医相关学科发展,促使优秀人才成长,同时对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以及新时期有效保持中医学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学说、医著、医家和传承关系是构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的基本要素,以医家为研究中心,整理其学说、医著,理清其学术传承脉络,是流派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传承前人、启发后世的作用。近年来,关于中医流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医界的重视,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抢救中医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当今中医药的研究方向,似乎都朝着实验医学的模型发展,力求寻找病证的客观指标,找到中西医结合的交叉点,这种研究思路只是作为发展中医药学的一条途径,而不是唯一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其中不少观点和传统的中医理论核心思想是不约而同的。岭南医学是研究岭南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该地区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防治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对该学术流派的研究,目的在于阐明中医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探索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规律,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努力揭示中医理论的实质,最终实现创立新医学的远大目标。研究岭南医学,既符合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也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又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其意义是很大的,也给岭南医学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和挑战。
部分地域性流派研究如海派中医、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出版了相关专著。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罗颂平、王小云等教授致力于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研究,目前已有多篇专著及文章论述了岭南中医妇科的发展及现状,并开办学术流派研究班以启后人。此外,岭南中医妇科流派也应该发挥岭南医学优势,以发展中医妇科为己任,提高中医妇科临床水平,促进中医妇科学术水平发展。
近现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及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挥。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研究及发展也面临此问题。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有许多妇科名老中医经验在不断流失,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后继乏人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高级中医人才的缺乏为我们当代中医妇科的发展也敲响了警钟。中医学的发展应该首先注重经典理论,注重继承,岭南中医妇科的发展也不例外。名老中医经验是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临床实践于一体的知识瑰宝。研究名老中医的传承脉络,传承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继承中医药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培养造就新一代中医,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的需要。因此发展岭南中医妇科流派也需要在名医传承方面加大力度进行研究,这是岭南中医妇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诸多名老中医和相关课题组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初步形成多层次、多模式和多方法的传承研究格局。传承是中医学术经验延续发展的主要形式。正是由于世代传承,才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得以延续发展,并不断发扬光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一般有师徒型传承、院校型传承、科研型传承等基本模式。因师徒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受益之人数量较少,而院校教育培养的传承不足在于,学生们对师承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继承的主动性和感悟程度也相对不足,所以科研型传承既是科研的创新,也是传承方式的创新,科研型传承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承,不仅有利于名老中医个体和群体经验的研究总结,提高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水平和效率,而且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创新。在研究方法上,可根据岭南妇科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特点,利用开放式调查问卷进行名老中医临证经验信息采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从大量、不完全、模糊的数据中,抽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动态平衡,而其数据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动态性、多样性,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将海量的信息知识进行归纳、分析,运用结构化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方法有可能解决中医妇科特色研究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可使岭南妇科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整理更加全面,为中医妇科特色各个信息单元之间内在隐含关系的挖掘、规律的总结、问题的发现等提供技术和方法学上的支持。
此外岭南中医妇科的发展也应遵循中医基本理论思想,着重研究本地区特殊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充分体现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因此亦是符合现代妇科学模式思想的。这一思维方法和传统中医理论是一致的,并且希望通过该局部地区研究的深入,推动整个中医妇科学术的发展,不断寻找中医妇科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这也是对岭南妇科中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中医医院特色不浓的另一个倾向,往往是医院住院部照搬西医院的管理模式,中医住院部、中医中药所处的被动状态应迅速扭转。中医妇科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中医妇科界老前辈,反复强调服用中药不是唯一手段,要充分发挥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如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情志的调护,充分发挥针灸、按摩、体疗、食疗等无药源性损害的多种治疗手段。这方面岭南民间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岭南妇科也有相关方法,应该发掘和提高,若能发扬光大,必将促进中医妇科优势的发挥,这同样也是对岭南妇科中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医派林立、学说众多,这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鲜明的文化现象。纵观中医学术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充分运用学说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历史,对研究过程中各种学说的科学论证是中医学理论发展创新的源泉动力和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自古争鸣出大家,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学术流派,推动新时期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必须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创造有利于中医学术流派生存壮大的社会环境,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发展和壮大也不例外。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树立起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两个目标,高等中医药办学和教育思想应将培养中医药人才和传承中华传统医药文化两大主要任务真正落实到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着重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个性化学术发展空间和临床实践能力。其次,要切实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整理继承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对学术流派进行扶持,包括鼓励师带徒以传授经验,相关的科研课题予以大力支持等。再者,应改革名中医的评判标准,加大岭南民间名中医的发掘力度,使真正以临床疗效著称的岭南中医名医进入发掘和评价体系,同时必须严格把握岭南妇科流派传人或学术继承人的入选标准,使其真正能继承和发扬岭南妇科学术流派或名医的学术思想,为岭南妇科学术流派的发展和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其带动下逐渐形成新的具有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的学术流派。
附表1:中国妇科各流派分类表
1.刘玲.中医流派缘何岌岌可危.医院管理论坛[J].2008,25(5):13-18.
2.黄政德.论医学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1999.
3.郑洪.岭南医学与文化[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45.
4.王云飞,吴焕林.邓铁涛教授与岭南医学[J].新中医,2007,39(6):92-93.
5.邱仕君.中医药趣闻[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10.
6.刘小斌.广东中医育英才[M].广州:广东省卫生厅编印,1998:108-123.
7.沈英森.岭南中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8.吴粤昌.岭南医征略[M].广州市卫生局、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州分会,1994.
9.刘成丽,杨智辉.试论岭南医学的地域性特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26(2):58-60.
10.梁蕴茹.当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学术传承脉络的研究[R].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1.林慧光.熊宗立在妇产科学的成就初探[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7(1):4-5.
12.刘雁峰.肖承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交通心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3.张亚楠,黄素英,胡国华.海派中医妇科流派简介[J].中医文献杂志,2011,4:31-35.
14.闫颖.传承祖国医学,发扬哈氏妇科.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4分会场-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C].2011.
15.何嘉琳.何氏妇科流派渊源.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C].2006.
16.罗浮山人.箓竹堂集验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1:24-25.
17.陆明.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0):194-195.
18.潭元坤,赵颖.岭南医家妇科用药特点[J].湖南中医杂志,2011,9(27):109-110.
19.蔡妙.蔡纯臣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J].新中医,1998,30(10):9-10.
20.张玉珍,罗颂平.罗元恺教授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J].新中医,1995,(1):3-5.
21.胡向丹,黄健玲,黎小斌,等.李丽芸教授治疗崩漏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67.
22.曹晓静,王小云.王小云辨治卵巢早衰经验[J].中医杂志,2015,(5):372-375.
23.刘渊.医学纂要利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4.王鹏,王振国,刘更生,等.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发展[J].中医杂志,2013,54(10):814-816.
25.彭胜权.发挥岭南医学优势提高中医学术水平[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1):1-5.
26.徐春波,王思成,贺兴东,等.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M].世界中医药,2009,4(6):343-344.
27.卢跃卿.有关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595-596.
28.张艳.王辰.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培养领军中医人才[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7(3):94-96.
29.张华,刘保延,田从豁,等.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研究方法[J].中医研究,2007,20(2):4-6.
30.张润顺,王映辉,周雪忠,等.名老中医经验要素研究及智能挖掘平台功能设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1):45-52.
31.陆明.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0):194-195.
(刘 建 聂广宁 王小云 黄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