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学流派是祖国医学的一个流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从晋代开始起步,发展缓慢,明清以后,随着岭南地区逐步开发和发展而逐渐兴旺起来。清代是岭南医学发展的时期,岭南医学多姿多彩,如医学大家何梦瑶有“南海明珠”之誉。接受西洋医学之先驱人物有朱沛文、陈定泰,为中西汇通之先行者。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使岭南草药学有较大的发展。岭南医学作为中医地域医学的一支,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及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研究岭南地区医疗保健药物资源为主要对象的岭南医学,决定了岭南地区的医学文献具有鲜明的岭南地方色彩。
广东位于祖国的南端,地处五岭以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由于历史地理方面的原因,在明清以前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广东并不为朝廷所重视,故广东古代文化较中原落后,其中医药学术当然也不能例外。由于上述原因及岭南医家比较务实的作风,明清以前岭南医家对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探讨开展比较少或相对滞后,其提出的理论学说能对全国产生影响的不多,有记载的一些重要医籍也因日久失传,所以现存传世的岭南医学著作明显地少于中原、江浙一带。但对于如何解除百姓疾病的痛苦,却能因时因地因人,从临床上多方探索,力求效、廉、便,其中也产生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珍贵医籍。
岭南人民代代生息繁衍,妇科起了重要的作用。清代以前岭南的妇科学文献很少,鲜见专门从事妇科的医生。清代以后随着岭南医学的兴起,岭南的妇科学文献开始增多,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精专于妇科的医家。这些岭南医家有的有医著传世,或含有妇科内容,或为妇科专著。有的虽无医著传世,却有妇科验案或验方流传至今。岭南地区的妇科学文献中包含着岭南医家们治疗妇科疾病的丰富经验并体现了岭南地方特色。对这些妇科学文献及岭南医家们在妇科方面的经验进行整理和研究,使其条理化、系统化,是继承祖国传统医学遗产的需要。同时,对于促进岭南地区妇女的卫生保健和优生优育也具有一定意义。例如《南海县志》载:“清·何佩潘……治产科尤造神诣。”顺德《龙山乡志》载:“周士享……尤善妇科。”《新会县志》载:“李昭南……妇科尤精”;“李恐光……工治劳伤及带下”。《始兴县志》载:“欧先民……以妇科为尤精。”
据考证,清代岭南妇科专著主要有:南海朱泽扬撰《理产至宝》、番禺陈起荣撰《妇科秘方》、岭南云隐山人撰《保坤金丹》、高要郑海鳃撰《妇科辑要略论》、南海冯秉书撰《保产备要》、顺德潘景肠撰《广嗣篇》、英德龙文撰《妇科要诀》、南海肖绍端撰《妇科微旨》、中山汤雇槐撰《妇科便览》、惠来县刘文华撰《保产金丹》,以上著作均有录而未见。
岭南中医妇科在清代不仅名家增多,而且在理论水平上也有系统提高。据有文献记载统计,清代岭南医家在妇科方面有心得体会的约有30余人,其中以何梦瑶、刘渊、何守愚、潘名熊为代表,其中又以何梦瑶影响最大。同时,清代妇科著作或含妇科内容的医著约有20余种,其中有何梦瑶的《妇科良方》、刘渊的《医学纂要·妇科摘要》、何守愚的《广嗣金丹》、冯秉枢的《保产备要》、陈启荣的《妇科秘方》、郑海组的《妇科辑要略论》等,其内容涉及种子、调经、产育等多个方面。可惜部分书籍,今已失传。清代以来各医家博采历代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发挥,创造性地建立并完善了疾病的证治体系,使中医妇科学术理论更臻成熟与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