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某,男,14岁,中学生。
初诊: 1964年8月,患者近日来觉双目时痒时痛,伴灼热,畏光。今晨起双侧眼睑肿胀,难以睁眼,伴两侧头痛。观其双目,多黏稠黄眵,结膜重度充血,太阳穴处压痛明显。口干欲饮,溺赤,纳食、大便基本正常,舌红苔微黄,脉浮而弦数。言及班上有同学先于他出现眼睛红肿。
天行赤眼(外感风热、肝火上炎)。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辨证分析: 患者感疫疠之气,上犯白睛,热伤络脉,故结膜重度充血,时痒时痛且灼热。疫疠之气内侵于肝,以致肝经气火上逆,则眼多黏稠黄眵,两侧头痛,太阳穴处压痛。舌红苔微黄,脉浮而弦数为外感风热、肝火上炎之征。
治则: 搜风清热,清泻肝胆。
取穴 :风池(双)、合谷(双)、太阳(双)、头维(双)、行间(双)、侠溪(双)。
治法: 风池、行间、侠溪行捻转泻法,余腧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一日一次。
二诊: 昨日针后,双目红肿热痛及头痛明显减轻,尤以左侧更为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拔针时左侧太阳穴出血有关,继针风池、合谷、曲池、鱼际、太冲,治疗完毕后,觉双目舒适,次日双目红肿痒痛基本消失。
天行赤眼系指暴发眼睑及白睛红赤浮肿,痛痒交作,眵泪黏稠,黑睛生翳的病证。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时行疠气所致,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因此,预防该病也和预防其他传染病一样,必须抓住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身体抵抗力3个环节。一是对患者要及时隔离,给予积极的治疗,切断传播途径。二是对患者的生活用具要采取消毒措施,家庭最常用的方法是煮沸消毒。本案患者为外感风热、肝火上炎型天行赤眼,取风池以疏风散邪,合谷、曲池可调阳明经气,疏泄风热,太阳、头维可清热明目,侠溪、行间、太冲清泻肝胆之火而明目。
张某,男,26岁,教师。
初诊: 1988年9月,近年来患者每日傍晚去游泳池游泳,10天前开始觉双眼涩痛,未曾在意。近2日发现双目红肿涩痛加重兼咽喉微感疼痛,稍见鼻塞、咳嗽,口干。查双目结膜充血,舌红少津,脉浮数。
天行赤眼(外感风热、肺火上炎)。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分析: 患者初感疫疠之气,上犯白睛,热伤络脉,故双目结膜充血,时感涩痛;咽喉微感疼痛、口干,稍见鼻塞、咳嗽,舌红苔少津,脉浮数,为外感风热之征。
治则: 搜风清热理肺。
取穴: 风池(双)、合谷(双)、太阳(双)、足三里(双)、尺泽(双)。
治法: 足三里行捻转补法,尺泽行捻转泻法,余腧穴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肺俞(双)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挑破表皮。3~5分钟后,再用圆利针挑断白色纤维样组织数根,盖无菌敷料,胶布固定。
二诊: 次日见双目红肿、咽喉疼痛减轻。按上法连续针治三日,症状消除。
天行赤眼绝大部分因风热、火毒之邪循经入目所致。西医学认为,该病为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具有传染性,临床诊为急性结膜炎。中医眼科五轮学说认为,白睛(即结膜)在脏属肺,多因外感风热,首先犯肺至结膜充血,双目红肿,涩痛;又因肺主皮毛,司呼吸,开窍于鼻,其经脉循喉咙,故而出现鼻塞、咳嗽等症,脉症互参断为外感风热,肺气不宣之天行赤眼。治疗取风池、合谷祛风通窍,尺泽为肺之子穴有泻肺热之功,足三里扶正,太阳疏通眼眶局部经气而消炎止痛。本例患者采用了体针配合挑治法,可加强针灸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
天行赤眼,俗称“红眼病”“火眼”,为暴风客热,多因外感风热疫疠之邪或肺火上炎,或肝胆热盛,上攻于目所致。该病发病迅速,患眼白睛(结膜)红赤,涩痒交作,畏光羞明,眼睑肿胀,眵多胶结,多发于夏秋,且传染流行,西医称为“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针灸效果显著,多以搜风清热为主,风池与太阳为必取之穴,且太阳刺血或背部风门、肺俞等挑治法亦多常用。结合具体脉症可辨证配穴。如案一为外感风热,肝火上炎,故于搜风清热的同时,循经选用肝经荥穴行间,胆经荥穴侠溪,用泻法,以清泻肝胆之热。案二为外感风热时疫之邪,兼肺火上炎,故于搜风清热的同时选肺之子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以达清肺热而促进白睛(结膜)充血消退之功。此病为外感时疫,传染性极强,故应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洗手,不用公共洗脸用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