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哮喘三案

哮喘案一

张某,女,15岁,学生。

1965年严师带学生在浏阳北盛巡回医疗兼实习。一日上午见一中年男性农民,带着女儿前来北盛区卫生院就诊,言及女儿常扯吼,发作时气促、喘息,时有咳嗽,咳嗽时痰多黏稠色白,咳唾不爽,伴胸满闷,面色㿠白,口黏不渴,食不甘味,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胸部听诊两肺可闻及干、湿啰音。

【诊断】
1.中医诊断

哮喘(痰浊阻肺型)。

2.西医诊断

支气管哮喘。

辨证分析: 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咳嗽,气促,喘息,咯痰多黏稠色白,咳唾不爽;痰气搏结,上涌气道,故有喉中哮鸣有声;痰浊凝闭于肺,肺气不利,故胸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浊阻肺之征。

【治疗】

治则: 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1.挑刺法

取穴: 定喘(双)、肺俞(双)。

治法: 施术穴位局部消毒后,用1%盐酸普鲁卡因皮内注射1ml左右,使局部皮肤产生直径1~1.5cm大小皮丘,麻醉后以手术刀划破施术穴位皮表1cm左右,继用持针钳夹持4号缝合弯针挑断其切口皮下白色纤维样组织数根,止血消毒后,用消毒无菌敷料保护创口,胶布固定3~5天。嘱患者保持施术局部卫生,防止感染。

患者经挑治后喘息立即减轻。

2.体针

取穴: 足三里(双)、丰隆(双)、内关(双)。

治法: 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

数日后得知其喘息基本平息,咳嗽、胸闷减轻。

【按语】

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点的过敏性病症。其基本病机为宿痰伏肺,遇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本例患者因痰浊阻肺而致哮喘,治疗上以挑刺治法为主。使穴位产生一个较强的刺激从而激发相关的脏腑经气。定喘穴顾名思义,有平喘之特效,肺俞疏理肺气,共助平喘之功;胃之合穴足三里,络穴丰隆以和胃健脾除痰;内关理胸中之气以除烦满。

哮喘案二

罗某,男,58岁,干部。

1983年10月就诊: 患者原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近日来因感受风寒,兼工作疲于劳累,而致喘息发作。症见: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夜间只能靠坐床头,呼多吸少,张口抬肩,动则加重,兼咳嗽痰液清稀,肢冷汗出,腰膝酸软无力,痛苦面容,面色㿠白,饮食二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胸部听诊: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吸气时有中小湿啰音。

【诊断】
1.中医诊断

哮喘(肺肾气虚型)。

2.西医诊断

喘息性支气管炎。

辨证分析: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气虚,呼吸功能减弱,则咳嗽痰液清稀,呼吸急促,喘息发作;肾气虚,不主摄纳,气不归元,则呼多吸少,动则加重;肢冷汗出,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肺肾气虚之征。

【治疗】

治则: 补肾、纳气、理肺。

1.体针

取穴: 定喘(双)、复溜(双)、膻中、气海、太渊(双)。

治法: 先针定喘穴,用轻捻转兼小幅度提插震颤手法,每穴连续2~3分钟,喘息立即减轻;继针复溜、太渊,用捻转、呼吸补法,膻中、气海平补平泻配合艾条悬灸,留针30分钟。一日1次,10次一个疗程。

2.中药:金匮肾气丸合玉屏风散加减

生地10g,山茱萸10g,淮山10g,茯苓10g,丹皮10g,桂枝6g,制附子6g,炙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甘草6g。10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按语】

本例患者年过五旬,原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肺肾气虚而致哮喘发作,除用定喘平喘外,兼取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之母穴太渊、复溜以补肺气纳肾气,另以气会膻中及气海等穴加强其补气纳气之功。配合中药金匮肾气丸合玉屏风散加减内服。针药结合增强其疗效。治疗一疗程后,喘息、汗出、肢冷基本缓解,患者觉呼吸较前通畅,轻松。

哮喘案三

吴某,男,28岁,工人。

初诊: 1974年10月,患者诉曾有哮喘病史7年,多为夜间发作,每次发作时,都在军区医务室注射麻黄素、肾上腺素等平喘药而控制,此次因天气变化发作,不能平卧,觉胸闷、咳嗽气喘、痰多呈白色黏液,时有心悸、失眠、食欲不振、面色无华、体质偏胖,查:苔白腻、舌胖边有齿痕、脉弦滑。

【诊断】
1.中医诊断

哮喘(肺脾气虚、痰湿中阻)。

2.西医诊断

哮喘。

辨证分析: 患者哮喘病史有7年余,长期发作势必伤正,导致肺、脾二脏虚损,肺气虚故见气喘,脾虚运化失调故见痰多、胸闷心悸失眠,食欲不振,面色无华,体质偏胖。舌胖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

治则: 补肺健脾,化痰运湿。

1.体针

取穴: 定喘(双)、肺俞(双)、脾俞(双)、内关(双)、丰隆(双)。

治法: 先针定喘,行小幅度提插加捻转配合深呼吸,约5分钟后喘息明显平息,继针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一日一次。

2.耳针

取穴: 肺(双)、脾(双)、肾上腺(双)、气管(双)。

治法: 毫针刺入皮肤2~3分,以达软骨后每穴捻转30秒左右,留针30分钟,中途捻转2~3次。

二诊: 昨日针后,患者哮喘明显平息,但仍见痰多,食欲不振、心悸。治疗照初诊方案加针刺双侧足三里、公孙,艾条悬灸膻中15分钟,肺俞、脾俞针后埋植皮内针。

三诊: 按二诊方案连续治疗三天后,患者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听诊)。嘱患者继续口服中药,以巩固疗效。

中药: 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白参10g,半夏10g,橘络5g,瓜蒌10g,薤白10g,甘草6g。5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按语】

患者体型偏胖,哮喘多年,脉证互参乃脾不健运,痰湿壅盛湿聚生痰,阻塞气道。取定喘平喘,肺俞、脾俞乃肺主气、脾主运化,针刺以调理脾肺之气,丰隆祛痰,内关宽胸理气,配合针刺耳穴肾上腺、气管等以舒张平滑肌痉挛增强平喘功能。继则加刺足三里、公孙,艾灸气会膻中以健脾胃扶正气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抑制喘息。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在针刺作用后配合苓桂术甘汤与二陈汤加味以增强和巩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

严师点评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患,其发病机制不外乎与外感风寒,内热或脾失健运,湿聚生痰或久病肾虚,肾不纳气有关,常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病。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不外乎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精神因素等有关。所列哮喘三案中均必选定喘穴以平喘。其案一、案三为痰浊阻肺,均取内关宽胸理气,肺俞宣肺通络,足三里扶正,丰隆祛痰,但案一为一远道求医之农民学生,难以每日坚持针灸而采用挑治之法,以达较强且持久刺激之作用;案三针药结合以加强和巩固疗效;案二为中老年患者乃肺肾俱虚,肾不纳气,故治疗当以理肺、补肾、纳气为主,除首选定喘穴外,兼补肺肾母穴太渊、复溜以及任脉之气会膻中与气海等穴,并配合内服金匮肾气丸和玉屏风散加减,重在补肾纳气。病情危重者当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在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控制症状、预防哮喘发作、维持正常肺功能等目的。 djpQtKHxLG2kx9/p0E7eUR5moKkqO2+na3LX+r/qe4rcu/bNy3c0vUO6rhtBpC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