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脏腑病证

(一)眩晕三案

眩晕案一

颜某,女,48岁,保育员。

1974年就诊: 头晕目眩1年余,加重3天。自觉眼前发黑、视物昏花、不能抬头,若抬头则觉外物旋转、人欲倒地,眩晕加重,平卧闭目可缓解。伴心烦口苦,失眠,焦虑,善太息,耳闭如气堵塞不通,腰膝酸软无力,面色无华,月经时有紊乱。苔薄少津,舌红,脉弦细。

【诊断】
1.中医诊断

眩晕(肝肾阴亏)。

2.西医诊断

梅尼埃病(待查)。

辨证分析: 患者岁值七七之年,眩晕久发不已,视物昏花,眼前发黑,人欲倒地,面色无华,腰膝酸软无力,月经不调,乃因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脑髓失养所致。心肾不交则致心烦口苦,焦虑失眠,舌红苔少,肝胆失于疏泄则耳中闭塞,善怒太息。

【治疗】

治则: 疏肝理气,滋补肝肾。

1.体针

取穴: 太冲(双)、曲泉(双)、复溜(双)、百会、中渚(双)。

治法: 太冲、中渚用泻法,曲泉、复溜用补法,百会、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耳针

取穴: 肝、肾、交感、心、皮质下、三焦。

治法: 留针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3.温和灸

取穴: 百会。

治法: 将艾条燃着一端,在百会穴悬灸,至患者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cm)。每次灸15分钟,每日1次,一般7次为1疗程。

经治疗7次后,上述症状基本消除,仅时而轻微耳鸣,能正常上班工作。

【按语】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景岳全书·眩晕》中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本案患者证属肝肾不足而致髓海空虚发为眩晕,针刺太冲、中渚以清泻肝胆,疏理气机,补肝经母穴曲泉、肾经母穴复溜,以滋补肝肾,配合灸百会以升清阳,耳穴治疗则是辅以调节内分泌。患者为本单位幼儿园临时聘用的保育员,无公费医疗,未曾去医院诊治,经义务治疗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一年之内未见复发。

眩晕案二

高某,女,54岁,会计。

初诊: 1993年5月,患者诉近日来头晕,感头重脚轻,后头项时有胀痛,偶有手指麻木。健忘,心胸烦闷,易怒,睡眠欠佳,月经已绝,食欲、二便基本正常,舌红苔微黄,脉弦数。观其面部潮红,BP:160/100mmHg,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心电图见ST段下移,T波平坦。胸透未见异常。

【诊断】
1.中医诊断

风眩(肝阳上扰)。

2.西医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病。

辨证分析: 患者乃系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冲扰于头,则头晕,后头项时有胀痛;气血上冲于面,则面部潮红;亢奋之阳扰动心神,则心胸烦闷,易怒,睡眠欠佳;肝阳亢于上,则肾阴亏于下,上盛而下虚,木旺耗水,水不涵木,阴不制阳,则头重脚轻。舌红苔微黄,脉弦数为肝阳上扰之征。

【治疗】

治则: 疏肝理气,调养心神。

1.体针

取穴: ①风池(双)、曲池(双)、足三里(双)、太冲(双);②百会、内关(双)、三阴交(双)、行间(双)。

治法: 太冲、行间用泻法,余用平补平泻。2组穴位交替针刺,留针20分钟,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2.耳针

取穴: 降压沟、肝、心、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肾。

治法: 每次4~5穴针刺,每日1次,2耳交替。

患者恐有副作用,暂拒服降压药,连续治疗2个疗程。

二诊: 监测患者血压基本维持在(140~150)/(90~95)mmHg,头晕后项胀痛,头重脚轻基本消失。

【治疗】

1.体针

取穴: ①风池(双)、曲池(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心俞(双)、阴郄(双);②百会、内关(双)、三阴交(双)、行间(双)、膈俞(双)、丰隆(双)。

治法: 太冲、行间用泻法,余用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每日1次,两组穴交替。

2.耳针同上

3.梅花针

沿背部两侧膀胱经常规叩刺至皮肤发红后,重扣心俞、膈俞、肝俞至微出血,隔日一次。

4.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食物,遵守作息,上法继治2疗程。

2个月后复查,BP:(130~140)/(70~80)mmHg,血脂正常。3个月后追踪观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病情血压基本稳定,嘱其注意定期监测血压,不适随诊。

【按语】

风眩是风邪或风痰上扰清窍,以眩晕、头痛、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高血压病。风、火、痰、虚、瘀皆可引起清窍失养,而致眩晕,临床上尤以肝阳上扰型最为多见。本例患者为肝阳上扰型风眩,针刺以风池驱风,行间、太冲平肝泻火,曲池清热降压,足三里健脾化痰,肝俞滋阴潜阳,丰隆化痰祛湿,膈俞益气活血,百会、太阳清利头目,心俞、内关、神门宁心安神等。故面色潮红、心胸烦闷、易怒等症消除,血压恢复正常。

眩晕案三

陈某,女,45岁,教师。

2012年12月就诊: 患者年幼时曾煤气中毒,一直在空气不通、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感觉缺氧,头部蒙而不舒,时有晕倒之感,但无出汗、恶心之感,睡眠欠佳,多梦,舌胖,苔白,脉弦细微滑。颈椎曾行MRI诊断为颈椎病,具体不详。

【诊断】
1.中医诊断

眩晕(心脾两虚)。

2.西医诊断

颈椎病。

辨证分析: 髓海不宁为眩晕之病机,治疗应首选巅顶之百会穴,百会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太阳为近部取穴,可疏理头部气机;患者曾诊断为颈椎病,其部分症状与中医的“眩晕”病症相同,故采用颈夹脊穴疏理局部气血,使脑窍得以濡养,从而使眩晕症状得以减轻;患者睡眠欠佳,多梦,舌胖,此乃心脾两虚所致,故用郄门养心补虚,用足三里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且患者年幼时曾有煤气中毒史,不排除至密闭空间引起的精神紧张所导致的缺氧眩晕,故用郄门缓解其紧张情绪,患者脉象弦细,说明患者可因肝血亏虚而至项痹,足三里又可生血养精,故用郄门、足三里可谓一举两得;患者脉微滑,则用丰隆化痰。

【治疗】

治则: 调心理脾,通络止眩。

体针

取穴: 颈夹脊、足三里(双)、郄门(双)、丰隆(双)、太阳(双)、百会、心俞、脾俞。

治法: 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15分钟,百会穴针后配合艾条悬灸,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按语】

本案患者诊断为颈椎病且幼年曾有煤气中毒史,故在确认颈椎病的同时不排除患者因精神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眩晕,综合舌象、脉象、失眠多梦等症可知其心脾两虚且有痰,治疗应首选巅顶之百会穴,百会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太阳为近部取穴,可疏理头部气机;针对颈椎病病史选用颈夹脊穴治疗,通经活络加强止眩之功效;足三里养血生源,郄门、心俞调理心神、脾俞健脾,丰隆祛痰。诸穴共用以达调理心脾、祛痰通络之目的。

严师点评

眩晕泛指头晕目眩,是一种自觉症状,见于临床多种疾病中,多与肝阳上亢,肝风内扰,髓海不足,痰蒙清窍有关。

该三案中,病因病机病理特征不一,治疗方案皆有侧重。案一:根据脉证属肝肾阴亏所致,疑为西医之梅尼埃病,除疏肝理气通调少阳运用太冲、中渚外,又根据“虚则补其母”原则,宜补肝、肾之母穴曲泉、复溜,配合局部治眩要穴百会温通清阳,使气机运行通畅。案二:根据脉证,属肝阳上扰之“风眩”,结合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2级),治则侧重于疏肝理气,调养心神,用太冲、行间疏肝,内关、阴郄、心俞调心,风池驱风通络,因肝阳上亢,风痰上扰清窍致头重脚轻而取丰隆祛痰,血会膈俞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曲池、足三里清热和胃理脾为降压之经验穴,百会潜阳镇脑。案三实为颈椎病,兼有煤气中毒史,结合脉证乃“心脾两虚”之眩晕,与原脑部缺氧加之颈椎压迫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故治疗当根据实际,以取颈夹脊穴为主,并配合调理心脾。以上三案提示,虽主症均为眩晕,百会为其必选之穴,然还得根据具体情况注重辨证施治。 Lin6D725ePgTq4wH+M83VKqQ+tEhx0zwLozZpAxolqPUVf8bRglQbIMYAuYVlW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