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截药总治门

黄鹤丹

香附一斤,黄连半斤,洗晒为末,水糊丸如梧子大。如外感葱姜汤下;内伤米汤下;气病木香汤下,或沉香或木香随时酌用;血病酒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滚水 下。余可类推。

【注释】 ①白滚水:即煮沸的水。

【说明】 香附芳香理气,有推陈出新之力,为开气郁的主药;黄连清火郁为辅药,二药配伍,有行气解郁,清火散结的功能。所以李时珍说:香附“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黄连得香附则能行气止痛。凡属肝火炽盛,气结不舒,症见胸膈胀痛,吞酸呕吐,腹痛,消化不良,偏于气滞化火者,皆可选用。

青囊丸

香附略炒一斤,乌药略泡五两三钱,为末,水醋煮曲糊为丸。随症用引,如头痛茶下;痰气姜汤下;血病酒下之类。

飞霞子韩懋 ,昔游方外治百病,男用黄鹤丹,女用青囊丸,此二方乃游方之祖方 也。

庚生 按:编中所载各方,用之得宜,奏效自捷。然须详审病人体质之虚实,症之寒热,慎勿妄投致误。

【注释】 ①韩懋:即韩茂,字天爵,号飞霞子,明嘉靖时人,著有《韩氏医通》二卷。赵学敏所录黄鹤丹与青囊丸二方均载于《韩氏医通》中。②祖方:即基础方,也就是最主要的方。③庚生:姓吴,字平格,清光绪时人,为马文植(马培之)弟子,深研医学。吴氏对《串雅内编》所加按语,对理解其内容很有帮助和启发。

【说明】 香附芳香理气,为血中气药,故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的说法。再辅以温中理气的乌药,更能增强理气的效果;气滞郁结则血亦凝滞,气顺则血亦随之和畅,今二药配伍,有开郁散结、调经理血的功能,所以除主治胃脘痛和气郁诸病外,凡妇女血凝气滞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症均可选用。

鲤鲮

治一切无名肿毒 ,治瘰疬 尤效。

归尾五钱,大黄、荆芥、桔梗、乳香(炙)、没药(炙)各二钱,黄芩、连翘各三钱,防风、羌活各二钱五分,全蝎一钱,蝉退二十个去头,僵蚕二十五条,牛皮胶一两土炒,雄黄七分,金头蜈蚣四条去头足分作四样法制:一条用姜汁擦焙 干;一条用香油擦焙干;一条用醋擦焙干;一条用酥 擦炙 。再用穿山甲四两,亦作四制:一两用红花五钱煎汤煮焙干;一两用牙皂 五钱煎汤煮焙干;一两用紫草节五钱煎汤煮焙干;一两用苏木五钱煎汤煮焙干。

药共为细末,用真米醋打糊为丸,每丸重一钱二分;朱砂一钱五分,共为衣。磁瓶收贮,内用麝香五分以养之,每服一丸,滚酒 送下。未成内消,已成出脓,神效 异常。

【注释】 ①鲤鲮(lǐlíng,音里灵):即鲮鲤,又名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兽类。中药里的穿山甲是用该兽的甲片。②无名肿毒:骤然于体表局部发生红肿,或痛或痒,甚则焮热肿硬以及患处附近的淋巴结肿大的一种证候,因无适当名称,概称之为无名肿毒。③瘰疬(luǒlì,音裸历):见《灵枢·寒热》。主要指颈部淋巴结肿大。此病多发于颈项及耳的前后,病变可限于一侧,亦可两侧同时发生,也有延及颔下,胸锁乳突肌前后和腋下等处,以其形状累累如珠(常提示结核性),历历可数;小者为瘰,大者为疬,溃后久不收口,形成窦道或瘘管,名为“鼠疮”。④焙(bèi,音倍):焙干,即烘干。是把药物放在锅内或瓦片上,微火烘烤,使药物表面呈微黄色,达到内部干燥,腐臭气除掉的目的。⑤酥(sū,音苏):即用酥油擦。酥油是用牛羊乳制成的。酥制的目的是使药物易于松脆,酥油制可达到矫味的作用。⑥炙(zhì,音至):即烘烤。一般用其他辅料同药物一起拌炒,叫作炙。⑦牙皂:即猪牙皂荚的简称。⑧右:古书是直排的,由右到左,在这里就是以上的意思。⑨滚酒:即把酒烫开。⑩神效:神是夸张词。神效就是效果非常显著。

【说明】 清·华岫云《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有此记载。

无名肿毒和瘰疬,多因热毒蕴积,或感受外邪风毒,致使局部气血痰湿郁滞而成。在治疗上宜清热解毒,活血和营,消肿(排脓)止痛为主要治法。因此,本方药物组成可分四组:即用黄芩、连翘、僵蚕、蝉退清热解毒,散肿除郁;荆芥、桔梗、防风、羌活、雄黄祛风除湿,托疮排脓以消肿;归尾、大黄、乳香、没药、牛皮胶(与阿胶相仿佛,所不同的是牛皮胶可治痈疽恶疮)活血和营,散瘀以止痛;山甲、全蝎引导诸药通经达络,走行内外上下,可直达病所,能使毒气外出,不致内攻。合用之有疏表通里,解毒消疮,活血化瘀,排脓止痛的功效。对于痈疡肿毒,瘰疬之阳症而体实者,可用本方治疗。

至于本方制法,用米醋打糊为丸,是因醋能消散肿毒;朱砂为衣,取其安神镇静及防腐作用;用麝香养药,是为了增强宣窍通达、解毒活血消肿作用;用酒送下,是借酒性善走能通畅血脉以加速发挥药物的作用。若不会饮酒的人,亦可用白水送服。

关于蜈蚣和山甲各有四种制法,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但手续繁复,似可省略。另外,用麝香养药法的麝香可以不用,或改用冰片养药亦能收到宣达的功效。

该方除疮疡已溃,体虚者慎用外,全蝎、蜈蚣、雄黄等品有毒性,故孕妇禁用。

蜜犀丸

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槐花(炒)四两,当归、川乌、元参(炒)各二两,麻黄、茯苓(乳拌)、防风、薄荷、甘草各一两,猪牙皂角(去皮弦子炒)五钱,冰片五分另研。

先以前十味研细末,后入冰片,和匀蜜丸樱桃大,每服一丸,小儿减半,细嚼清茶送下。

庚生按:小儿惊风有急慢之别,二者判若天渊,古今方书每混合不分。殊不知急惊属火属痰属实者多,慢惊属风(脾虚生风)属寒属虚者多。此方内有川乌、牙皂、麻黄、冰片诸品辛燥升散,开窍祛风,投之急惊,恐小儿稚阴稚阳难禁耗散,惟内有实火实痰者,尚可无害。倘误施之慢惊脾虚生风之症,恐下咽立毙矣,慎之慎之。

【说明】 这是治疗中风的方剂。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常为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如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所致。考其致病原因不外肝阳偏亢,肝风内动。亦有外风内中,血脉凝涩不行,肢体失于濡养则发生半身不遂等症。方用槐花取其清肝热,平肝阳;用川乌、麻黄、防风、薄荷疏风行痹,温经通络而达四肢。由于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兼养血,温经亦必固里,因此辅用当归养血,元参滋阴;风多夹痰,风痰阻于经络,每致影响官窍不利,故配伍茯苓、甘草利湿化痰;牙皂、冰片豁痰宣窍醒脑,合用有祛风豁痰镇痉之效。亦可用于小儿因风痰所致的惊风抽搐等症。

普济丹

治一切瘟疫 、时气 、恶寒发热、昏迷头痛等症。

制大黄一两五钱,生大黄一两五钱,僵蚕三钱,生姜汁捣糊为丸,重九分、七分、五分凡三等 。遇瘟疫时症,取无根井华水服之(即平旦 井中取起第一汲之水),视病人之老幼强弱,为多寡之准。

【注释】 ①瘟疫:又称温疫。是感受疫疠之邪而发生的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与流行性。②时气:即时行戾(lì,音利)气的简称,或称“时行”,指流行中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但强调时间概念即季节性。③三等:这里指的是三种。④平旦:指天刚亮的时候(早上3~5点钟)。

【说明】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有治大头病兼治喉痹方与普济丹相同。

瘟疫、时气侵袭卫阳被郁而恶寒发热,疫毒火邪上攻头部因而头痛、昏迷。方用生大黄通下泻热,制大黄(酒浸制)苦寒性减气纯而和缓,可使头部风火热毒得到清解;辅以僵蚕疏风清热,散结止痛。用生姜汁(糊丸)祛风痰,止呕吐,可防止主药大黄苦寒伤胃之弊。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辟温祛浊的功效。

考清·杨璇《寒温条辨》载升降散,方用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退(去头3克)、广姜黄(去皮0.9克)、川大黄(生12克),研细末,每服6克。用治瘟疫时气,与本方大同小异,可资参考。

蓬莱丸

治男妇老幼一切感冒瘟疫时症。

苍术八两(米泔浸透陈壁土炒 ),半夏(姜汁制)、柴胡、黄芩、厚朴(姜汁炒)、广皮、枳实(炒)、羌活、苏叶、木通各四两,山楂(炒)、莱菔子(炒)各六两。

右药共为末,鲜荷叶煎汤,和药晒干,加神曲六两,打糊为丸,重三钱,朱砂五钱、雄黄一两,研末为衣。头痛寒热葱姜汤下,咳嗽痰喘姜汁汤下,中暑香薷扁豆汤下,疟疾姜汁冲服,红白痢木香槟榔汤下,霍乱吐泻藿香砂仁汤下,腹痛水泻赤芍车前子汤下,饱闷陈皮木香汤下,不服水土广藿香汤下,山岚瘴气 蛊毒虫积槟榔汤下,不识病源诸症白滚水下。大人一丸,小儿孕妇及吐血虚损人半丸,服药后忌食生冷面食。

【注释】 ①米泔浸透陈壁土炒:据报道,苍术经米泔水浸、土炒之后,能减少挥发油的含量,可减缓其燥性。②山岚瘴气:又称“瘴毒”。指山林间湿热蒸郁所产生的一种病邪。

【说明】 方中羌活、苏叶解表散寒;柴胡、黄芩升阳达表,退热和阴。凡瘟疫时症之邪多夹秽浊,故用苍术、厚朴、广皮除湿散满,辟秽化浊;半夏、枳实、山楂、莱菔子和胃止呕,消食导滞;木通清热利水,为湿热火邪开下行之路。诸药合用有解表清热,燥湿化浊的功效。凡感冒瘟疫时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兼脾胃气滞,胸闷不舒,呕吐恶心等症可用。如病情发展,已化热伤阴者,本方辛燥渗利就不宜用了。

发汗散

专治一切感冒风寒。

绿豆粉、麻黄(去根节)、甘草各等分,为极细末,用无根水半茶杯调服一钱,即时汗出自愈。

庚生按:此古方诸葛解甲散也,加入甘草一味,更为妥善。惟服时须量强弱加减,壮者钱半,次者一钱,十岁以下用五六分,不用盖被其汗立出,然不及椒杏丸方,尤为平和。方列后:杏仁三十一粒,白胡椒三十一粒,共捣为末,生姜汁为丸,握手中一时,自然汗出,伤寒用此,于虚损人尤宜。

【说明】 本方可用于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等症。麻黄辛温可散风寒,发汗解表,与甘草相伍是辛甘发散之义;辅以绿豆粉甘凉清热解毒,且可减少麻黄辛燥之性,使其发汗作用不致太峻,并可增强甘草清火解毒之力,三药合用,对感冒风寒有祛风散寒,解毒透汗的功效。

仙桃丸

治手足麻痹,或瘫痪疼痛,腰膝痹痛,或打扑伤损,闪肭 痛不可忍。

生川乌(不去皮)、五灵脂各四两,威灵仙五两,洗晒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盐汤下,忌饮茶,此药常服,其效如神。

庚生按:此即古方乌龙丹,以威灵仙易麝香耳。风痹诸症虚实参半,不可不慎,如治跌扑伤闪,及有风邪有瘀血者为宜,然亦不可多服久服。

【注释】 ①肭(nà,音纳):在这里指腰部的肌肉。闪肭痛,即指扭伤腰痛。

【说明】 仙桃丸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的乌龙丹,是治疗寒湿痹痛的方剂。方中生川乌辛温,除寒湿,主治诸风、风痹、血痹、半身不遂,并有麻醉镇痛作用;辅以五灵脂、威灵仙活血祛风,疗顽痹,三药合用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因有活血镇痛之力,故亦可用于外伤所致的疼痛。

考川乌生用有剧毒,一次用量不宜超过0.9克,以防中毒。更兼本品辛温燥烈,凡阴虚火旺及孕妇忌用。目前小剂量可按药典,一般炮制后用量3~9克,若作散剂或酒剂应减为1~2克,勿过量。

据报道,川乌系乌头之一种,主产在我国四川,故名川乌。本品含有乌头碱,其止痛作用可能与此有关。但它对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等有抑制作用,故过量应用常出现呼吸迫促、头痛、心跳加快、脉搏歇止等中毒现象,应予以急救解毒,可速服绿豆汤或黑豆甘草汤缓解中毒;或用大量阿托品解救。为防止中毒,川乌可先下久煎以减少毒性。从“不可多服久服”一语中,说明前人从临床实践中已发现了生川乌具有毒性,这是很可贵的经验。

余粮丸

治肿胀并脱力 劳伤。

皂矾八两(用红醋 二茶杯煅至红色,放地上出火毒 ),余粮石四两(醋煅七次),砂仁四钱(姜汁炒),白豆蔻四钱(炒),厚朴四钱(炒),广皮三钱,干漆 一两(炒以烟尽为度),白芷二钱,铁梗茵陈五钱,海金沙一钱,川贝二钱,益母草一钱,广木香二钱,地骨皮二钱,各为细末,以黑枣捣烂为丸。如缓症 日服七分,夜服八分;重症每服二三钱,以好酒下之。

此方并治男妇翻胃噎膈腹痛、小儿喜吃泥土、生米等物,及积年黄疸诸症。极重者服至六两必能痊愈。孕妇忌服。此药服后终生忌食河豚、荞麦。虚损之人忌用。

【注释】 ①脱力:指怠惰无力。根据本方以皂矾为主,又治积年久黄,实指脱力黄(提示钩虫病性贫血),该病常因劳伤所致。②红醋:即高粱醋。③火毒:这里指制药后所产生的“火毒”,即“丙烯醛”物质,有刺激性,放地上冷却后即可慢慢挥发而消去。④干漆:漆树科漆树属植物漆树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一般收集盛漆器具底下的漆渣干燥。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脾经。功能主治:破瘀血、消积、杀虫。用量:2.4~4.5克。用于妇女闭经、瘀血癥瘕、虫积腹痛。⑤缓症:指不甚急、重的慢性病。

【说明】 《种福堂公选良方》有此记载。

这是治疗湿邪困脾,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所致气机阻滞因而形成肿胀黄疸者。方中皂矾有燥湿邪,除胀满,消黄肿的功能,且因含有硫酸亚铁,故又有补血之能;用余粮石治水气肿满,黄肿;砂仁、白豆蔻芳香化浊,理脾和胃;厚朴、广皮、白芷、川贝、木香五药相协则有理气化湿之功,因湿乃津液之属,随气化而出,脾不升清降浊则湿内蕴,故治湿必兼化气,气化则湿化。辅以干漆、益母草、地骨皮活血消肿,分消水势;茵陈、海金沙利水通窍,可使留恋于气分的湿邪,通过利小便而排出。正因本方有化气利水,健脾强胃的功效,所以除用于湿邪困脾所致的肿胀外,并可用于脱力劳伤以及贫血和萎黄病,如钩虫感染性贫血等。

八仙丹

治小儿百病。此方以巴霜 为君,体质热者勿服。

巴霜一钱,朱砂五分,郁金五分,乳香二分,没药三分,沉香五分,木香四分,雄黄六分。

右药为末,滴水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二三丸。惊痫抽搐赤金汤下,潮热变蒸灯心汤下,伤风伤寒姜汤下,痰涎壅塞姜汁竹沥汤下,食积肚痛山楂麦芽汤下,痢疾泄泻姜汁冲开水下。

【注释】 ①巴霜:即巴豆霜。

【说明】 方中的巴霜、郁金、雄黄三药组成名“雄黄解毒丸”,朱丹溪名“喉痹丸”。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和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有记载,是治疗痰涎壅盛、缠喉风痹的方剂。

本方用巴霜、郁金、雄黄、木香、沉香消痞散满,破冷攻积;辅以乳香、没药、朱砂更有行气活血,止痛定痫的功效。故凡小儿喉痹、缠喉风、惊痫以及食滞内停,腹胀气急,痞满结痛,二便秘涩,偏于寒结食积者,可酌情使用。

据报道,巴豆油含有毒性蛋白豆脂,少量能促进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过量可致剧烈腹痛、血便、虚脱,甚至死亡。此外,尚可引起咽炎、口腔黏膜炎症。由于巴豆毒性在油,故古方用巴豆均经过炮制,有熬研如脂者,有用曲炒、醋煮者,有研烂纸裹压去油制成霜者,有烧存性者,皆要经过一道去油炮制。而熬、煮、炒去油较少,纸裹压榨去油较多,烧存性则几乎无油存在。总之,巴豆经过炮制后皆属重药轻用法,并不为害。

花蕊石散

治一切金刃箭镞伤 ,及打扑伤损,狗咬至死者,急以后药掺伤处。其血化为黄水,再掺便活,更不疼痛。如内损血入脏腑,煎童便入酒少许,热调后药一钱,服之立效。牲畜抵伤肠出不损者,急纳入,用桑皮线缝之,掺药血止立活。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致死,但心头温暖者,急以童便调服一钱,取下恶物如猪肝,终身不患血风血气,若膈上有血化为黄水,即时吐出,或随小便出甚效。

硫黄四两,蕊石一两,并为末拌匀,用瓦罐盛之,泥封口焙干,安四方砖上,用炭十六两簇匝 ,从巳午时自下生火,煅至炭消冷定,取出,为细末,磁瓶收用。

【注释】 ①镞:镞(zú或cù,音足或促)即箭头。②簇匝:簇(cù,音促),围聚;匝(zā,音咂),环绕一周,簇匝就是围绕一周的意思。

【说明】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有此记载。

花蕊石化瘀止血,与硫黄同煅可增强止血的功能,可治多种内出血症。不过硫黄辛温大热有毒,外用止痛杀虫,内服可补血助阳,常用于脏寒冷秘,阳痿肾喘诸疾。本方意在止血化瘀,根据《惠民和剂局方》载花蕊石散主治症与本方相同,但药量是花蕊石120克,硫黄30克(一作60克)。又据元·葛可久《十药神书》载:花蕊石散,治各种出血仅用花蕊石一味(火煅存性研为粉不拘多少),由此可见,硫黄可不用或少用为宜。

太乙膏

治一切痈疽 、疮毒已未成溃者,如治发背 ,先以温水洗净,软绢拭干,将膏用红布摊贴。如治瘰疬,用盐汤洗净摊贴。风赤眼,捏作小饼贴太阳穴。腰膝疼痛贴患处。妇人经脉不通腹痛,贴脐口。一切疥疮,用麻油煎滚和膏涂之。虎犬蛇蝎伤、刀斧伤,亦贴患处。

元参、白芷、当归、赤芍、肉桂、大黄、生地各一两,麻油二斤,入铜锅内,煎至黑,滤去渣,入黄丹 十二两,再煎成滴水手捻软硬得中,即成膏矣。肿毒跌扑疼痛,加乳香、没药。煎油时,应加槐桃桑柳嫩枝各一两。

附制丹法:黄丹先炒紫色,倾入缸内,用滚水一桶泡之,再汲凉水满缸,用棒常搅,浸一宿,去水,再炒如前二次,研末令极细,用甘草二两,薄荷、防风、红花各五钱,同煎收干尤妙。

【注释】 ①痈疽(jū,音居):痈指凡肿疡表现红肿高起,焮热疼痛,周围界限清楚,在未成脓之前无疮头而易消散,已成脓易破溃,溃后脓液黏稠,疮口易敛的,统称为痈。痈即气血受毒邪所困而壅塞不通之意,属阳症,初起常伴有寒热证候。凡疮疡表现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不痛,未成脓难消,已成脓难溃,脓水清稀,破后难敛的,统称为疽。②发背:凡痈疽发于脊背部位,统称发背。分阴症和阳症两类,阳症又叫“发背痈”,或叫“背痈”;阴症则叫“发背”、或叫“背疽”。③黄丹:别名铅丹、广丹,即四氧化三铅,常温时为鲜红色粉末,用于治疗疱疹、痱子。

【说明】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载“太乙膏”同本方,惟在用法上有“内痈作丸服”字样。另外,汪机《外科理例》亦有此记载。

痈疽疮毒,多因热毒蕴结,致使局部气血壅阻而成。方中当归、赤芍、生地活血和营,破瘀行滞;元参、大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辅以白芷、肉桂畅通气血,托毒排脓,消肿止痛,使毒热得解,气血和调。对于痈疽疮毒未溃者则易消散,已溃者可以去腐排脓,生肌收口。熬膏用麻油有凉血解毒、止痛生肌之功;黄丹(即铅丹)以解毒收敛见长,能与植物油化合为制膏药的基础剂,合诸药熬膏贴疮,有消疮散肿,生肌收口的功效。

按语

“截药”是“走方医”治疗疾病三大法之一。关于“截药”的含义,赵学敏解释说:“截,截绝也,使其病截然而止”。这里就是说“截”类方药,如果能对症应用,一般是可使疾病停止发作,收到良好效果。

“截药”总治门,原书共十五条(方),我们选注了十二条。

在这些方剂中,赵学敏主要针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选用古方或民间验方,加以总结提高。如普济丹、发汗散药少经济,疗效迅速,颇符合“走方医”的“贱、验、便”的特点。特别是赵学敏治疗中风所致半身不遂选用槐花组成,发前人所未发,且为今日实践所验效。

这一门所述内容,由于赵学敏受历史条件限制,还存在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或不切实际之处,如花蕊石散的制法,要用“西方砖上,砖上书八卦五行字”,显然是封建迷信思想在医学上的反映。我们在注释中,将“西方砖”改为“四方砖”,并删去“八卦五行”一语。对一些目前尚不清楚的内容,如“余粮丸”条下,“服后终身忌食河豚、荞麦”仍保留,以便今后进一步研究。

另外,对总治门中,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在不影响原书内容的情况下,则给予删减。如黄鹤丹条下的“朱衣翁在黄鹤楼所传,故名”。青囊丸条下的“邵应节真人母亲病方士所传”,以及太乙膏冠首的“神仙”二字皆予删减,以免累赘。 Xgf/lZPuxIs56fUfrLqziqkgGSTNqqcIXE0Nq/DAY3QyhELpWea3+515eSsKFj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