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历史

一、国外情况

古代残酷战争和强自然灾害后部分经历者实际也存在有创伤性应激障碍,只是人们不认识而已。与创伤相关的精神与行为障碍的概念最初源于战争。由于战争的存在由来已久,有记载的这类症状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古代战争中的“攻心战”,目的就是造成敌方心理防线崩溃,引发抑郁、失望、焦虑等悲观、消沉情绪,甚至企图自杀。直到1896年,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克雷培林(Kraepelin)首次尝试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时,将经历创伤有明显焦虑症状的患者称为惊恐性神经症(fright neurosis)。

在近代军事史中,一些与PTSD有关的早期术语,如“士兵应激性心脏综合征”(irritable heart of the soldiers)、“战斗神经症”(combat neurosis)、“战争神经症”(war neurosis)和“炮弹休克症”(或弹震性神经病,shell-shock)等,代表了一组复杂的临床表现。这些症状使士兵无法继续服役而减弱部队战斗力。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中至少7%~10%的军官和3%~4%的士兵“精神崩溃”(mental breakdowns),约20万士兵无法继续服役;共约8万军人因“炮弹休克症”住院接受治疗,其中1/4患者需长期住精神病院诊治。直至1939年,英国政府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炮弹休克症”患者耗资200余万英镑,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较大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炮弹休克症”可以大范围发生,极大影响了部队战斗力。为此,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1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Ⅰ,DSM-Ⅰ)中将其称为“广泛性应激反应”(gross stress reaction),隶属于“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主要指遭遇特别强烈应激刺激后出现精神症状的个体。美国越南战争后,随着对大量创伤相关精神与行为障碍患者的研究,1980年DSM-Ⅲ修正了以往定义,把所有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应激反应都归为一类,正式以PTSD取代以前各种术语,并确立为可单独诊断的疾病,制定了可操作性的诊断标准,开展了PTSD的流行病学研究,广泛收集各种创伤性事件的资料,如暴露频率、患病率等;发展了一系列筛查和评定PTSD的各种量表,如影响事件量表(IES)、临床医生用PTSD量表(CAPS)、创伤后应激障碍访谈(PTSD-Ⅰ)等,揭开了PTSD研究的新篇章。

不少国家如美国(2004)、英国(2005)、澳大利亚(2007)等先后制定了PTSD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还有更多国家制定了针对公共突发事件或者自然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以及从国家到社会的防治体系。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69号决议,决定把20世纪最后10年(1990~1999)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又通过“国际减灾自然灾害10年决议案”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国际行动纲领”。世界卫生组织(WHO)据此出版了《WHO一般心理干预计划模板》等。这些对于预防创伤性事件和减少PTSD的发生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国内情况

我国对应激障碍或PTSD研究起步较晚,以前对它不仅缺乏认识,而且还常误认患者是思想有毛病,胆小鬼,甚至受到公开批评,以致患者不敢暴露自己的病症。在政治统帅一切的年代,一些应激障碍的人曾被当成政治犯处理。在高压下精神十分紧张,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也非常过敏,想到某些同事或亲友被斗、被打、被杀,容易出现回闪。回避创伤事件和高警觉等症状,对于主持正义、尊重科学的精神病学医生,其诊断尽管正确,其他人也不敢附和(或)赞同,原因是怕戴上右倾帽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文革期间,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不敢涉及这一领域,后者被认为是“科研禁区”,有些学者后悔当初为何选择这个不能讲真话的专业。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研究逐渐进入正常轨道,PTSD研究也开始与国际接轨,并加强了与国际间学术交流。《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第2版、第3版中都制定了PTSD的诊断标准,也开展了城市和特殊人群中PTSD患病率资料的调查研究。研究方法除统计量表、谈话访问、座谈调查外,还涉及神经电生理、动物模型、神经内分泌、遗传学、影像学、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不断积累一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近年来,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政府十分重视火灾后的心理卫生问题,卫生部制定了精神卫生发展规划,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干预的预案等,卫生部还发布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出版了《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要点》,制定了《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小型灾区群众安置点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等,并初步建立不同层面的心理危险干预网络和专家库。目前正在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有的地区,如广东省,在建立心理危机(含PTSD)干预预案和队伍培养方面开展得较早,动作较快,收效显著,在全国起到了标杆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人民解放军医务人员也开展了多项不同军兵种心理应激障碍的调查,一些部队基层领导对医务人员调查报道中提供的数据不认可,认为是夸大其词,个别领导甚至认为是对部队指战员的“污蔑”,“守卫海岛、保卫海疆的战士个个忠于祖国,随时准备消灭来犯之敌,他们怎么会有精神病呢?”其实,这是他们的误解和缺乏有关知识的缘故。

目前,部队领导非常重视指战员的心理卫生,团级单位要指派心理医生,以加强指战员精神和应激障碍的防治,此外还印发有关心理卫生的科普小册子,以提高全体官员的认识。 nivyss+XFd7wFpC0as8cBDTkverZo1VqqblcDebwizV6qX+ufaWJA1ta0yJnyC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