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一种恶不可或缺

汉朝成帝年间,若问这汉朝是谁家的天下,恐怕人人嘴上都会说是刘氏的,可心里又会窃笑不止。要是问皇帝刘骜本人,他很可能会是一脸委屈而无奈的神情,然后明白地告诉你:这天下不是我的,是母后王氏的。

皇太后王政君有兄弟八人,长兄王凤任大司马兼大将军,专权揽政。其次为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其中除王曼早死外,其他人皆身居要职,显赫无比。最让时人艳羡不已的,是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兄弟竟然在同一日册封为侯。世人称之为“一日五侯”。

成帝一朝,王氏一门可谓权倾天下,富可敌国。朝野上下无不纷纷趋赴。从年初到岁暮,长安城的百姓们时常可以看见,王氏兄弟的府邸上总是门庭若市、宾客满堂。来访者的车舆上满载着各种金银珠玉和奇珍异宝,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来。

其时的汉帝国,上自尚书九卿,下至州牧郡守,无不出自王氏门下。逢迎谄媚者,便可加官晋爵、青云直上;违逆不平的,或遭排挤,或被诛杀;就连皇帝刘骜偶尔想任命一两个官员,似乎也是难上加难。

比如,刘骜听说光禄大夫刘向的儿子刘歆颇有才华,就想任他为中常侍,于是命人拿来官服。可是,就在刘歆准备拜谢受命的时候,皇帝左右的人忽然说:“此事还没知会大将军。”

刘骜一笑:“此等小事,何必叨扰大将军呢?”

左右一听,全都拜伏在地,叩首诤谏。刘骜无奈,只好让人去通知王凤。结局出乎刘歆的意料,更出乎皇帝刘骜的意料——王凤居然不同意。

面对那一袭崭新的官服,刘歆无言,皇帝刘骜更无言。朝廷的乌纱帽可以在“王氏专卖店”里批量经销,可贵为天子的刘骜却连“零售”的权力都被剥夺了。

成帝刘骜身体多病,且无子嗣,跟弟弟定陶王刘康感情很好。所以,当定陶王来京朝谒看望他时,刘骜很高兴,就想留他长住,早晚陪侍。刘骜对定陶王说:“我没有儿子,可人命无常,终有一死。一旦有何意外,我们便不复相见,你不如长留在我身边陪伴我吧。”言下颇有传位的意思。

这一来王凤可不自在了。本来看到皇帝给定陶王的赏赐比平时给诸王的多了十倍以上,他就颇为不满了,如今居然还让刘康长驻京师,这不是养虎遗患吗?更何况,这定陶王可不是一般角色,当年先帝曾一度想废刘骜而立他为太子。万一皇帝真有个三长两短,这龙袍让他刘康给穿了,那还有王氏的立足之地吗?

于是王凤就决定下逐客令。

碰巧,那几天出现了日食,王凤便趁机胁迫皇帝说:“之所以发生日食,是因为阴气过盛。皇上虽和定陶王关系亲密,但是依礼他应当驻守在自己的藩国。如今他却久留不归,如此违背正道,事属非常,因此上天就垂示警戒,应该把他遣送回定陶国去。”

“天意”的解释权历来都在当权者手上。如果天子掌权,那么“天意”就是他对付臣民的撒手锏;而一旦天子大权旁落,“天意”便成了他头上的紧箍咒。

王凤的紧箍咒一念,成帝刘骜就乖乖地把定陶王刘康送出了长安城。

离别的那一刻,兄弟俩相对而泣。刘康的眼泪带有一种别离的忧伤。可天子的眼泪除了忧伤,是否还有一种被胁迫的屈辱呢?

王凤的专横独断一手遮天,终于引起某些朝臣的不满。京兆尹王章就忍不住站了出来,可他却为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王章素来刚直敢言,虽然他本人也是王凤举荐的,却看不惯王凤的专权,于是上了一道密奏给皇帝,重新解释了天意:“之所以发生日食,完全是由于王凤专权跋扈、蒙蔽君上的罪过。”

成帝刘骜觉得总算有人替他出了口恶气,就召见王章。

王章说:“陛下没有子嗣,所以亲近定陶王。这是为了承继宗庙和社稷,乃上顺天意、下安百姓之大计,怎么会引起灾异呢?日食的发生,是表示阴气侵犯了阳气,这表明臣子专擅了君权,这都是大将军王凤专权揽政的缘故。而今王凤把日食的过错推给定陶王,是想使天子孤立无援,自己把持朝政,借此徇欲营私。王凤欺上罔下,由来已久,应该将其罢免,另选贤能取而代之。”

刘骜深以为然,就让王章推举贤能。王章推荐琅琊太守冯野王,说他为人忠信正直,富有谋略,可以取代王凤。皇帝首肯,从此愈加器重王章,每次召见他都屏退左右。可宫中遍布王凤的耳目,皇帝身边的侍中王音便是王凤的堂弟,于是刘骜与王章的谈话便一字不落地传进了王凤的耳朵里。

王凤闻讯,不免忧惧。幕僚杜钦献策,让他以退为进,主动上疏请求辞职。于是王凤的一纸辞呈便写得哀伤怛恻,令人心酸。王太后一看,顿时伤心落泪,便以绝食要挟皇帝。刘骜一下子慌了手脚,连忙下诏把王凤重新请回了朝堂。

其实,当时的朝廷也确实不能没有王凤。因为刘骜压根儿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不但不问政务,而且三天两头就把自己扮成公子哥儿,到民间去寻花问柳。所以,对这样的皇帝来说,一个权臣无论如何嚣张,都只能说是“必要的恶”。换言之,离了王凤,刘骜一天也玩不转这个偌大的帝国。而秉公直言的王章,则注定只能成为这个昏庸皇帝一时赌气、心血来潮的牺牲品。

刘骜为了平息母后和舅父王凤的怨气,便暗中指使尚书弹劾王章,然后交给了有关部门审理。有关部门很快就给王章罗织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说他“企图断绝皇上获得继嗣的端绪,背叛了天子,私心偏向定陶王”。

王章随后便死在狱中,妻儿亦被放逐到南方的蛮荒之地。跟他一块儿倒霉的,还有那个什么话也没说过、什么事也没干过的琅琊太守冯野王。

冯野王因为事情牵连到了自己,内心惶然,因之卧病三月。皇帝准他带官养病。于是冯野王便带着太守的虎符,并且携妻挈子,回老家寻医问药。这下被王凤抓住了把柄,便指使御史弹劾冯野王,旋即将其免职。无辜的冯野王不但没有取代王凤成为大司马,而且最后连太守之位都没保住。

其实,在此次事变中,冯野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局外者。可他的不幸,在于他享有贤能之名。而他的罪过,在于有人竟然认为他的贤能足以取代王凤。在当时的天下,居然有人比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更贤能,这难道不是罪无可赦吗?

盛名之累,由此可见一斑。

“王章事件”中,王音为王凤立了一大功,于是被擢升为御史大夫。王氏一门的权位顿时更加显赫。光禄大夫刘向知道,随着王氏的日渐坐大,最终必然会危及刘氏天下,于是不顾王章的前车之鉴,毅然上疏成帝,痛陈王氏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的危害,建议皇帝罢黜外戚,以保全刘氏社稷。

皇帝刘骜再度被感动了,就像他不久前曾被王章的奏疏打动一样。

可他这回吸取了教训。他召见了刘向,先是赞叹了一番刘向的忠心,最后却满怀伤感地说了一句:“你暂且不要再说了,让我想想该怎么办。”

然而,朝朝暮暮都沉浸在温柔乡中的皇帝刘骜,面对自己费尽心机从民间挑选来的美若天仙的赵飞燕姐妹,会去想这等令他头疼的事吗?刘向的耿耿忠言,在赵飞燕姐妹撩人心魂的歌舞声中,很快就被湮灭。

正如刘向所担心的,在他死后十三年,就有一个王家的人果真让江山变了色,令历史改了辙。

不过,这个人不是王凤。

他叫王莽。 1pIjuHu1ssSuD+GhBGEBtmO390lgN6QfZniU3/sQ5YsD6h9bqXuxPrYE3+8ScxTe



一颗政治新星的诞生

王氏一门的骄奢淫逸在当时已无人可以匹敌,顿感寂寞的王氏兄弟便开始相互攀比,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炫富大赛。

有一回,成都侯王商偶染微恙,就向皇帝“借用”了长乐宫后的明光宫,用来避暑。又因为自家宅第中水浅塘狭,不能得乘风泛舟之乐,王商便擅自命人凿开长安城的城墙,引纳北经上林苑的沣水水流,灌注到自家园林的大池里供行船游乐。船上编织各色羽毛做顶盖,四周都围上帷帐,令执桨撑船的人吹唱越歌。

而曲阳侯王根也不甘示弱。他看见王商借皇宫凿皇城,就索性在自家宅第里大肆营造“王氏皇宫”。皇帝刘骜有一次又扮成阔少爷出宫猎艳,看见王根府邸后不禁目瞪口呆。王府中的园林假山、亭台水榭居然完全仿造皇室规制,建得跟未央宫的白虎殿一模一样。

正当王氏家族竞相以奢侈为尚的时候,只有一个王氏子弟默默无闻地恪守着清贫。当高官厚禄、肥马轻裘的王家子弟们在长安的街衢上横冲直撞、招摇过市时,他却只是一名深居陋巷的书生,正在苦读《礼经》。当王家的纨绔子弟们在豪门中纵情享乐、挥霍无度时,他却恭敬整敕、严肃俭朴地过着平淡的日子,上要奉养孀母寡嫂,下要抚育长兄遗下的孤子。

他,就是王莽。

王莽的父亲王曼很早就死了,既无封爵,也无官职,所以王莽就成了豪门中的平民。看着叔伯父和堂兄弟们峨冠博带、高居庙堂,在帝国的权力巅峰上呼风唤雨,而一袭素白衣袂的书生王莽,只能默然地站在他们身后,形单影只,面目模糊。

从小到大,王莽在王氏族人眼中都是没什么存在感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王莽就是一个自甘平庸、胸无大志的人。事实上,他只是在静静地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不久,大将军王凤病重。王莽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断然放下手中的经书,来到王凤的病榻旁。于是,大伯父王凤在最后的日子里,便受到了这位孝顺侄子的悉心照料。王莽日夜守护着他,亲尝药石,端汤送水,好几个月衣不解带,恪尽了后辈之礼。

王莽无微不至的照料深深打动了王凤。弥留之际,王凤特意请求太后和皇帝,任命王莽为黄门郎,不久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从此,王莽开始在帝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当上朝廷命官的王莽,并未像他那些堂兄弟一样因富贵而放纵,而是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在朝野众人的眼中,一个有为青年的面目开始逐渐清晰。叔父王商看在眼里,很是欣赏,便上疏请求分出自己的封邑给王莽。许多朝臣也时常在皇帝面前对他赞不绝口。如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等人,皆是当时的名流显贵。太后也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爱惜之意。皇帝刘骜发现朝堂内外都对王莽好评如潮,便越发器重他。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官拜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短短数年之间,一介书生王莽便平步青云,官运亨通,成为身据要津的朝廷重臣。

一颗令人瞩目的政治新星就这样在帝国的天空冉冉升起,逐渐发出耀眼的光芒。

时来运转的王莽没有得意忘形。因为,他志在天下。

官职越高,他就越礼贤下士;爵位愈显,他就表现得比贫寒时更加谦恭。而且他还仗义疏财,把朝廷赏赐给他的车马衣裘都拿出来救济门客,致使家无余财。同时,他还收容赡养了许多名士,广泛结交朝中的将相公卿……经过一番苦心经营之后,上自满朝文武,下至布衣百姓,人人争说王莽。曾经显赫一时的叔父们,相形之下无不黯然失色。

王莽在自己的清名与节操上做足了功夫,不允许出现丝毫瑕疵。有一次他买了个侍婢,被堂兄弟们知道了,他意识到这可能成为他名誉上的一个污点,便对人说:“我知道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又听说从相学上看,这个女子颇能传宗接代,就特意买下她,准备送给后将军。”当天,王莽就专程把这个女子送到了朱子元的府上。

班固在《汉书》中就此事评价王莽是“匿情求名”,可谓确论。其实,以王莽当时的身份,买个把婢女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天下人都知道了,我想除了他自己神经过敏之外,也没有谁会为了这等芝麻小事非议他。可是,王莽却很在乎。由此可见,王莽在篡汉之前是多么刻意地在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

王凤死后,他的堂弟王音继任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在职七年卒,继以成都侯王商任大司马卫将军。王商在职三年卒,继以曲阳侯王根任大司马骠骑将军。

从王凤到王根,连续四任大司马,汉朝的政权一直牢牢把持在王氏手中。已经入朝十年的王莽掐着指头算,估计大司马的位子很快就要轮到自己坐了。

王根任大司马仅三年,便因久病而屡屡请辞。就在王莽暗自窃喜、自以为这个职位非他莫属的时候,却蓦然发现,有一道身影横亘在他的面前。那是另一个异姓外戚,太后的外甥——淳于长。

这淳于长也非等闲之辈。他位列九卿,且深得成帝宠信,又与一帮诸侯、州牧、郡守结为朋党,在朝堂内外建立了庞大的势力。王根一旦退休,由他继任大司马的可能性最大。

面对这个强劲的对手,王莽决定先发制人。他使出当年“鲤鱼跳龙门”的那招,又跑去侍奉病中的王根。以王莽现在的身份,依然如此谨守晚辈之孝道,当然更令这个叔父感动不已。服侍在病榻旁的王莽瞅准时机,就对王根说:“将军久病不愈,有人心里可高兴着呢。”

“谁?”

“淳于长。”

“他高兴什么?”

“他自以为会取代将军辅政,现在就在提前给人封官了。”

“他怎么说?”

“他在后宫的那些贵人们面前夸海口,说哪一个可以当什么官,什么人能主管什么事,等等,俨然自己就是大司马。还有,他长期与被废的许皇后的姐姐私通,且屡次接受许后的贿赂,诸如钱财、车马、衣服、器具等,前后总值已达一千多万。他还向许后承诺,要请求皇上再立她为婕妤,甚至立她为左皇后……”

“够了!”王根勃然大怒,“果真如此,你为何不早说?”

俯首低眉的王莽抬眼瞟了一眼怒不可遏的王根,说:“因为不知道将军心里的意思,所以不敢说。”

“立刻禀报太后。”王根说。

等的就是这一句。王莽当即去找太后。太后闻言大怒:“这孩子竟然胡乱到这个地步!走,去禀报皇帝!”

结果可想而知,淳于长被皇帝拿下诏狱,再三审讯之后,对王莽揭发的罪状一一供认不讳,随后便死在狱中,妻儿老小或发配南方,或遣返原籍。

一颗硕大的拦路石,就这样被王莽轻而易举地铲除了。当然,王莽并没有捏造事实或栽赃陷害。他的奏报句句属实。所以,要怪只能怪淳于长自己。他得势后的种种言行,无不授人以柄。任何人想要打击他,都有现成的口实,根本不需要罗织什么莫须有的罪名。

随着淳于长的出局,大司马的位子自然向王莽敞开了怀抱。 1pIjuHu1ssSuD+GhBGEBtmO390lgN6QfZniU3/sQ5YsD6h9bqXuxPrYE3+8ScxT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