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章

历史不是易碎品,

因为它有记忆;

民心也不会冷漠,

因为它有感情。

2017年6月8日的早晨,空气十分清新。登上有137级台阶的塔山山顶,汤浦镇上那座有名的七层古塔——永元秀塔就在眼前。塔的旁边,是我们这次前来拜谒的王志良同志的铜像,铜像由浙江美院设计制作,像身呈古铜色,高2.8米,重3.5吨。栩栩如生的王志良身着一套旧军装,脚穿球鞋,卷着裤腿,双目远眺,面色淳厚,他站在大理石基座上,右手持一把铁锹,左手作指挥状,尤其是那微锁的眉头,透露出主人公对脚下这方土地的深深的眷恋、担当和思考。铜像下面黑色大理石基座前,镌刻着王志良的碑文:

王公志良德政碑文

夫执政者,首以民为先。若能晓畅其情,爱而惠施,则民悦而业成,绩亦显矣!

王公志良(1932.5-1981.4),上虞章镇笕桥人也。秉性朴实,素擅农耕。因而由笕桥书记擢升滨笕公社主任,继而调任汤浦党委书记。下车伊始,忙于调研;问生产于老农,讯厂事于工人。不空谈而误国,重实干而兴业。先民之忧而忧,后民之乐而乐。

莅汤四载,事必躬亲。兴修水利,发展特色农业。创办企业,建设铜管之乡。村显小康,户呈富裕。造福一方,泽及苍生。廉洁奉公,积劳成疾。兰考焦裕禄,上虞王志良;地域异而事相侔,职守殊而绩却同。德政可歌,令名攸著。

惜哉!何昊天之不佑;年将知命,竟赴玉楼之召。寿仅四九,顿为金阙之灵。渠之盛德,汤浦人民,无以报之万一。故此敬铸铜像,树立丰碑。缅思其甘棠遗爱,颂之千秋而不替!

公元贰零壹伍年壹月贰拾捌日 镌刻
绍兴市上虞区史志学会 恭撰
上虞区汤浦镇全镇人民 敬立

在铜像的基座前,摆放着一束鲜艳的野菊花,野菊花黄色的舌状花瓣上,还沾挂着晶莹的露珠,看得出,这是刚刚有人摆放在这里的。

这人是谁呢?是王志良的亲属?是他生前的领导、同事、老友、部下,还是当地的群众、学生,抑或是年轻的干部?

汤浦盛产野菊花,在当地的山坡草地,田间地头,都长着这种生命力极强又美丽又有药用价值的小野花。歌手穆志强曾在一首儿歌中唱道:“野菊花,野菊花,芳香浸透泥土地,色彩诱熟稻和瓜。”台湾歌手高凌风亦唱道:“野菊花,野菊花,默默开在山坡下,风霜雨露都不怕,有谁知道它无价……”

目视着面前这尊由汤浦百姓自发捐钱塑成的铜像,我感触良多,心潮难平。欧阳修曾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鲁迅先生也说过:“死者倘不能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正死掉了。”

◎捐款墙——每一笔捐款都蕴含着捐款者对王志良的怀念和敬意(刘育平摄)

王志良,一个病逝于36年前的农村基层干部,一个并没有干过惊天大事的普通共产党员,一个只在汤浦公社干了4年还不到的党委书记,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荡涤、历史打磨和代沟的羁绊后,不仅没有被遗忘、冷漠和湮没,反而被当地人民不断追忆、思念,并在2014年王志良逝世33年后,由489名党员和当地群众自发捐资53万元,给王志良塑了铜像。捐资者中除当年曾与王志良共过事的同事、部下外,还有很多是汤浦农村的农民、镇上的居民和年轻的学生,他们之中的一些年轻人并没有见过王志良其人,但却从父辈的口中熟知了王志良其人,并被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楷模,王志良就是那个时代的楷模。铜质的雕像在风雨岁月中终将被锈蚀直至消融,唯有民心铸成的精神丰碑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会恒久存在,永远生辉。

◎碑记(刘育平摄)

今天,当我们来到当年曾洒下过王志良心血汗水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的滨笕、汤浦大地并试图寻找这位平凡的共产党人的人生轨迹时,我们心生敬仰,感到任重而光荣。

因为,向过去寻找,才能使未来根深叶茂。像盛开在滨笕、汤浦大地上的野菊花一样:依偎大地,顽强不屈,缤纷繁茂。 uPbkjb6eH028H7lvSk4T7rMHGxCEKpEq/BaMq7oCyAwahZXMf7gKUkArLZkynP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