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哲学与文学的联姻”
——闻一多先生和他的高足彭兰女士促成了我人生的重大转折

1945—1946我大学毕业那一学年,是昆明学生运动蓬勃发展的高潮时期,西南联大被誉为当时的“民主堡垒”,我的不问政治、自命清高、向往道家境界的思想,不能不受到直接的冲击。是继续孤芳自赏,还是投入现实,这是我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就在这个时期之前不久,我结识了中文系同学、闻一多的信徒和高足彭兰女士。我们是在联大校舍旁边云林街的茶馆里念书时相识的。茶馆里的一张张大圆桌就是我们联大学生的书桌,认识的、不认识的,男生、女生,文科的、理科的,围桌共坐。我和她都是武汉人,那时,学校里有各省的同乡会,同是天涯沦落人,同乡容易聚集在一起,我们很自然地不免要闲聊一两句。她起先不知道我是哲学系的,不时说一两句令哲学系人难堪的话:“哲学系的人,好争辩,寡人情,不通世故。”但后来在聊天中知道了彼此一些身世,便逐渐以诗相酬和。我那时完全不通平仄,她勉励我:“你的诗有意境,这是能诗的根本,平仄是个技艺,我可以教你。”她经常替我正平仄,我则更多地向她学笔姿、学意态。从此,我们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彭兰属于联大进步学生之列。当时的联大同学之间,政治思想分野比较明显,左中右往往各人心中有数。她属“左”,我属“中”,彼此心照不宣。她把我的思想情况告诉了闻一多。一天,她说,闻先生约我到他家聊天,我知道这是一次“面试”。闻先生问了我一些家庭情况,接着说:“听说你很有哲学头脑,我很愿意你能常来我家聊聊。现在的形势,我想你也清楚,希望你走出象牙之塔。”“走出象牙之塔”,这是联大同学中早已流传的进步呼声,闻先生似乎是这个呼声的领唱者。我第一次从闻先生口中亲自听到这个呼声,更感到其意义之沉重。临别时,他送了我一本《海上述林》,黑绒面,烫金字。走出他的家门,我深深感到,我将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西南联大不仅是一座政治上的“民主堡垒”,同时也是一个学术上的“自由论坛”。昆明学生运动高潮期间,这两方面的结合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西南联大,国民党党部及其下属的三青团本来就遭人白眼,学生运动高潮期间,国民党、三青团稍有蠢动,更遭唾骂,“反对一党专政”和“党团退出学校”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曾亲耳听到,闻一多在一次课堂上激愤地说:“国民党成年累月地讲统一、统一,都统一于它,还有什么学术自由可言!哪有党干涉学术的道理?他们懂什么学术?”在西南联大,敢于谔谔如此者,何止闻一多“一士”?政治系的张奚若、社会系的费孝通等人都公开地要求“政治民主”、“言论自由”。西南联大这种民主自由的声势几乎窒息了国民党、三青团分子的声音。记得一位姓陈的教授是联大三青团负责人,有一天在学校大门口看民主墙上的告示,几个同学走近他身旁,讽刺了他几句,他只好默然而退。在西南联大,作“千夫之诺诺”如陈某者,似乎都抬不起头来。联大常委之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属正统派,但算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士,他是当时联大的实际校长,在一次全校大会上,说了几句不那么合乎民主自由口味的话(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下面的一位同学立即叫了一声:“法西斯!”梅贻琦一向口音沉重,这次更以低沉的声调回应一句:“说—我—是—法西斯,我—就—是—法西斯!”全场寂然。我和几个同学会后异口同声地说:“梅贻琦真够法西斯的!”联大同学尊重的一般是学者,特别是一些大学者,而不是以官阶高低衡量人。倚仗权势,非西南联大校风所能容。对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大家都不屑一谈,谈起来也是用一种轻蔑的口吻。学校里一些管人事、管事务的人,大家也都平等相待,但他们是职员,不是教员,与学术不相关。至于挂上了国民党头衔的职员,则根本不在同学们的眼里。在学校里,学术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这也是学术得以自由的前提。有人问我,西南联大是怎么成就人才的?我说:“学术自由,如此而已!”唯自由才有学术。独立思考,见由己出,斯有真心真言与真才实学。倚政治之权势,谋一唱亿和之效应,乃不学无术、践踏人才之源。

我在西南联大这种学术自由空气的感染下,对国民党、三青团越来越厌弃,越来越拒斥,但我并没有接近共产党。闻一多很了解我的心情,他有意引导我走上革命之路,经常通过彭兰让我接触一点革命的实际。对我触动较大的倒是学生运动高潮期间校门口民主墙上的一张漫画:哲学系的几个学生戴着高度近视眼镜,排成一队,汗流浃背地爬梯子,梯子的顶端是一座庙,正中坐着一个祖师爷,是冯友兰,满脸大胡子,头发如云雾缭绕,云缝间布满了“本质与现象”、“思维与存在”、“有与无”、“变与不变”、“一与多”之类的名词概念。我看了这张漫画,不免忐忑不安,自觉身在其中。这张漫画是当时进步同学画的,讽刺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一些搞脱离现实的哲学的学生还拼命往象牙之塔里钻。我面对这张漫画,对比“一二·一”学生运动中四烈士的鲜血和我个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冷漠,汗颜无地。在彭兰的带动下,我经常到闻一多家,聆听他的教诲。不知不觉之间,我的交往圈子扩大到了一些进步人士的边缘,对地下党和来自延安的声音也时有所闻。

1946年夏,我刚从联大毕业,那几个月里,昆明时局特别紧张。一方面是李公朴、闻一多骂国民党的调子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国民党特务准备对李、闻下毒手的传言也越来越多。一天,我和彭兰到闻一多家,亲眼见到一个穿灰色旗袍的女特务疯疯癫癫地在闻家大门口叫喊:“闻一多,你这个多字,是两个夕字,夕阳西下,你小心就要落山了。”我们两人想开门出去同她理论,闻先生要我们别理她。第二天,闻先生在一个公开的会上骂国民党的语言更尖锐了。7月10日,我俩离滇回汉前夕,去告别闻先生。我们担心联大刚结束,准备迁回北平,学生大多也已离滇,闻先生失去学生的支持,特务下手的可能性更大,劝闻先生尽快飞重庆转往北平。闻先生似乎想抗争到底。他那次对我俩讲了很多很多:“你俩的婚姻是我促成的,算得是文学与哲学的联姻了。世英要多学点文学,若兰(闻先生觉得她单名不好叫,就给她起了这个名字)其实也有思想,有哲学头脑,要学点外文,我一向主张学中文的要懂外文。我将来等到那个时候,还是要回到书斋里一心做我的学问,就可以不问政治了,我也不是个闹政治的人。”“等到那个时候”这半句话是闻先生特别提高了嗓门说的,我们心领神会,知道他的意思是说,等到国民党垮台,共产党执掌政权之时。闻先生特别叮嘱我们“回武汉后,要赶快北上”,还带着暗示的眼光问我们:“你们懂吗?”当时人们大多猜测,将来的局势可能是南北对峙,闻先生怕国民党挑动内战,我们可能被隔在南方。告别闻先生之次日,我俩乘汽车离开了昆明,晚宿曲靖县,就听到李公朴遇刺的消息,隔数日车行至贵阳,见报载,闻一多遇刺身亡,没想到前几天与闻先生的那次长谈,竟成了师生永诀之辞。我们想重返昆明,被同车的一位地下党员劝阻了。彭兰和闻先生的夫人情同母女,我们和闻先生的子女情同手足。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位尊敬的师长,而且是一位至亲,是我们人生旅程中的一盏明灯。

在我的哲学生涯中,闻先生影响我最深远的一句话,莫过于“走出象牙之塔”。闻先生本人原系研究古典文学甚至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把他逼出象牙之塔的。他在同我和彭兰告别的那次谈话中,显然表白了他的意愿:在未来他所理想的环境里,他仍然要回到象牙之塔,不问政治,一心做学问。我相信他那几句话是严肃认真的,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遇难前,虽有学者、诗人和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之称号,但他当时想回到象牙之塔的理想和愿望表明了书生本色,他是一个并没有彻底走出象牙之塔的纯粹的学者。 lLxH4cXtLZb5OXC48KeO1JeEZqXAbxi45O0fvPeiauCbAhofmz39WBboF6ht0x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