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问题的缘起

中国社会转型重塑了整体的中国宗教图景。1949年以后,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内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世俗化实验,其意旨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唯一合法化信仰资源,来根除和替代任何形式的对彼岸世界和超验价值的寄托和追求(Yang,2012)。但伴随社会转型,对宗教的高度管制从1978年开始逐渐松懈后,一个无神论的社会主义中国开始了同样宏大的宗教和灵性的复兴(郭慧玲,2013;杨凤岗,2012)。

当代中国宗教和灵性的复兴,为转型中国社会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结构增添了新的凸显维度。在以往广受关注的城乡关系、阶层关系、劳资关系、民族/族群关系、官民关系之外,中国非信徒和宗教信徒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宗教徒之间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形态之一。

中国非信徒和宗教徒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宗教徒之间的社会关系,实质上是宏观的群际关系,它无法化约或还原为微观的人际关系(Tajfel,1981;Tajfel and Turner,1986)。这种群际关系涵盖相互关联的认知面向、情感面向和行为面向,亦即刻板印象(群际认知)、偏见(群际情感)和歧视(群际行为)的三位一体。新近的偏差地图模型(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 map,BIAS Map)力图为群际关系研究奠定新的整合模型,并尝试勾画群际认知、群际情感与群际行为之间的因果链条(Cuddy et al.,2007;Fiske et al.,2002)。本文将以地位感知和合法性表征为基础,尝试把偏差地图模型修正为心态地图模型,并采用恐惧管理论的经典实验范式,探究当代中国非信徒群体和基督教徒群体在世俗语境和死亡启动语境中心态地图的异同。论文还期望为当代中国多元宗教语境中的宗教对话和宗教宽容提供洞识和灵感。 5nN1s291JRtU6yOnu2y07S45a+YTySKR9khC4CWyaDfAhsicBAYI1dIh0nqV5p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