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写入党代会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将五者并称为新时期的五大建设,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涵

当前,我们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都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但无论是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或者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在创造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使经济可持续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瓶颈。1978—200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但是,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沉重代价。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严重的浪费、污染和破坏,使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提前面临枯竭、耗尽的命运,比如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水资源的短缺和严重污染、某些矿产资源的耗竭等。这些因素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八大瓶颈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们对增长率的负面影响达到1.5%~1.9%,高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外商投资下降的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中国研究报告认为,水的低质量和低效率构成中国发展的重大挑战。

因此,如果没有生态文明的观念、制度或规则,没有生态理性而继续推崇“经济理性”“GDP至上”,那么就正如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描述的“生产就是破坏”。如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文明,那么民族的复兴如何实现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无污染的安全的生态食品,都是人民的新要求、新期盼。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本身也构成了民族复兴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多层次多领域,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根本变革,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需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发展模式。和我们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有根本的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活动,它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同时,也从根本上缓解或解决了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现实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在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基本任务,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体现了科学发展最本质的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土地、矿产等国土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自然主体、空间载体和关键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包括国土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毫无疑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赋予国土资源部门的重大战略任务。合理规划、科学管控国土资源,推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全面系统地开展耕地保护、土地整治、矿山复垦以及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主要方向,确定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基本领域,提出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重点工作。节约资源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节约资源是创新管理理念的内在要求。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提高效率,是实现盈利的“增收剂”。实现“增收”,一要合理分配、利用资源,二要有效节约资源。在当前资源短缺成为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节约资源无疑体现了当代管理理念的创新。节约资源也是实施科学决策的本质体现。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者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活动的开展和管理目标的最终效果。科学决策就是最大的节约,而要实现节约就必须进行科学决策。节约资源还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必要途径。管理本身就是资源与需求矛盾的产物。通过管理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就实现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节约资源既是衡量管理效益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管理的最终目的。要把这些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确保全面促进节约资源取得重大进展。

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

4.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的环境恶化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远景,我们都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旨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制度密集出台。仅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2012年10月,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该规划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旨在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河北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在第一时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其他地方要结合地理特征、污染程度、城市空间分布以及污染物输送规律,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当前,既有中央的高度重视,又有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机遇: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生态资源破坏和恶化所形成的外部约束力形成了较强的“倒逼”机制。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形成共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长期努力,推动包括生态文明体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就会尽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ul3rciXLyJHDKiu3O5Uz25HzIOfFkq7WWHvZDo2cPLipQp0/vGicvYmQyn625f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