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挑战与发展前景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且人口不断增加,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生态消耗加剧,使得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严重短缺

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被列为全球最缺水国家之一(见表2—1)。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中,70%是水旱灾害。据估算,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工业产值损失就达2 000多亿元。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有100余个城市严重缺水。

表2—1我国2001—2013年水资源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由表2—1可以看出,2001—2013年,我国水资源总量虽有一定的上下浮动,但总体上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特别是2011年,总量由2010年的30 906亿立方米急剧减少到23257亿立方米。尽管有一定的不可抗拒因素(如降水量少等),但是这从侧面反映出水资源保护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对水资源进行充分保护,保证水资源总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长期而重大的课题。

2.水体质量总体状况堪忧

虽然我国重视对水体质量的改善,但主要海洋与河流的水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的统计数据,我国主要水系监测结果表明,劣Ⅴ类水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见表2—2)。而2001—2013年,我国海域中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仍然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具体数据如表2—3和图2—1所示。

表2—2我国主要水系的分类水质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表2—3 2001—2013年全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

续前表年份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图2—1 2001—2013年全海域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从表2—2可以看出,在我国主要水系中,Ⅰ类水质所占的比例很低,而Ⅴ类和劣Ⅴ类水质还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海河、黄河和淮河中占比较大。想方设法提升水质,成为水资源可持续保护的重要问题。

3.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所有荒漠化土地面积之大和继续扩大速度之快十分惊人。据调查,全国农村人口的1/4生活在荒漠化地区,约204万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到土地沙化的危害。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沙化土地17 310.77万公顷,其中流动沙丘(地)4 061.34万公顷,固定沙丘(地)2 779.25万公顷,沙化耕地445.9万公顷,风蚀残丘88.9万公顷,风蚀劣地557.3万公顷,戈壁6 608.1万公顷。我国各省市的沙化土地分布如表2—4所示。

表2—4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分布

单位:万公顷

续前表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从表2—4可以看出,我国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等地,这几个地区的沙化土地面积约占我国总体沙化土地面积的93.7%。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土地沙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坚定防治信心,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4.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目前,我国受环境恶化威胁的高等植物物种大约有5 000种,占植物物种总数的20%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其总数的24%。不少珍贵的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区明显减少,水域的某些珍贵水生物种和敏感物种逐步减少以至消失,若干栽培植物遗传资源也面临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中大约有4 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物种总数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事实说明,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5.废弃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

现阶段,我国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量仍在不断增加。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总量增长速度较慢,二氧化碳排放量稳中有降,而工业废弃物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很快。图2—2的数据表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和污水排放基本得到了控制,近10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却急剧增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图2—2 2001—2013年废弃物

6.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仍然较高

我国是一个频繁受到自然灾害侵扰的国家。尤其是2008年以来,雪灾、地震、泥石流、冰冻、干旱、台风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一直困扰着政府和人民群众。而这其中自然灾害产生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又不计其数。造成自然灾害种类繁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国土覆盖面积广、地理环境多样、防灾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灾害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如表2—5所示。

表2—5 2001—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向好

伴随着国际上生态环境危机和生态主义运动的兴起,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需要。尽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挑战,但是近些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投资不断增长、措施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稳步扩展等。客观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向好。

1.环境治理投入不断增加

2001—2013年,我国环境治理的投资总额不断攀升(见图2—3)。特别是2007年之后,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幅提升,到2013年已达到9 516.5亿元。投资的主要领域包括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等,具体情况如表2—6所示。

从图2—3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治理的投资总额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环境治理和效果的显现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生态系统的改善尚需一定的时日。

图2—3 2001—2013年以来我国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表2—6 2001—2013年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步提升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的增加、排水量的增长、生活垃圾和废弃物排放量的扩大,政府和人民对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的需求也加大。再生水和部分垃圾的再循环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步提升,如图2—4所示。

图2—4表明,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001年开始一直保持增长,这说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不断成熟,处理效率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2001年至2006年有下降和停滞不前的现象,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从2006年起稳步增长。

图2—4 2001—2013年我国城市

3.工业废弃物治理设施数量不断增长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循环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有效组织形式。它可以通过对废弃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转化,再借助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这样,区域内相互匹配的工业企业便可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再循环、再使用,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从数据上来看(见图2—5),2001—2013年我国工业废弃物的治理设施数量不断增加。这为后续建立可循环的废弃物处理网络夯实了物质基础。

图2—5 2001—2013年我国工业

4.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国际公认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第一次以自然保护区的形式开展自然保护工作以来,世界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的总量急剧增长。现在,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自然保护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从我国环境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如图2—6所示。

图2—6 2001—2013年我国自然

长期以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一味追求,使我国经济增长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国很多地区的发展面临着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区域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对抗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环境治理的投入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废弃物处理手段和效率的提升,我国生态环境将会得到逐步改善,我们有信心和能力改善目前存在的生态困境,建设美丽中国。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从整体上看,我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但是也不可否认,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多种特点。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从而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持与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大量的财力支持。但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仍然依赖于基础建设的大量投资,工业发展仍以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为主,对污染物的处理与整治不够及时、有效,因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总体而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是一个根本的指导原则。我们只有边发展、边治理、边补偿、边优化,四个方面同时进行,才能使生态环境问题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使发展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正式文件,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mlJSGmhHufHPTFS55npMVq7i1KiLSpvvZ6s/LSf/YcHaZ+bnIUekrOFLDecuNNh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