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马克思主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很多西方学者进行了深刻批判和系统研究,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思想观点。但是,要跳出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站到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高度思考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1.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构成的一部分;离开自然界人也就无法生存,人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存。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认为它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离开这种“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便无法进行,人的生命也将不复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不是说人与自然只是一种动物式的简单服从关系,而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自觉建立起对自然界的理性认识和能动改造关系。这种理性认识和能动改造的实践活动表明,我们在参与自然活动时,不但是自然界的探索者和改造者,而且也应该成为自然界的保管者和看护者。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原则,即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时代所规定的客观条件为出发点,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两者之间表现为内在统一的整体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类对自然界有着根本的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及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客观条件,人类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人又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属性,其表现为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规范人与社会之间行为秩序的道德意识、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劳动生产能力。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不但具有改变自然界的能力,同时更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其一切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目标。

2.生态危机是资本全球扩张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是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发出的睿智忠告,而且正在为世界文明发展的现实所证实。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和污染,全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安全威胁。要保护地球家园,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认识到环境问题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有着密切联系,仅靠技术上的修修补补不可能彻底解决。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真正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辩证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历史上看,工业文明创造的物质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殖民掠夺和利用先进技术开采全世界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在开采不可再生或可耗尽资源的基础上。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生产能力、消费欲望的无限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有限承载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平衡,最终威胁到人类本身。恩格斯指出的“大自然的报复”,就是因为人类过度向自然界索取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人类对自然的无尽索取,使人与自然之间发生了“物质变换的断裂”,并进一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这些“断裂”关系的进一步尖锐化,就外在表现为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与资本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是资本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抗性的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的痼疾。以资本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生产方式面临着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生活方式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面临着新的深刻危机。解决事关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生态危机,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发展途径,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开拓的前进方向。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永远的共同财产,只能依靠符合全人类利益的社会制度来管理。“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所以,人类要做到对自然合理地控制与调节,不仅要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有科学的认识,还要对“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控制污染、恢复生态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但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我们不仅需要直面以往发展过程中累积的问题,更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不断探索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人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应该全面把握当前的基本国情,又应该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还应该遵循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我国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既面临着仍然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紧迫任务,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2.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实践表明,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发展不能再是粗放式的发展,而应该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3.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

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动力应该在深化改革中激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4.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

我国有13亿多人口,如果人们缺乏生态文化意识,在生产、生活中从不考虑生态成本,那么,我们就必然会付出巨大的生态损耗。相反,如果生态文化意识深入13亿多人的头脑中,并转化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践,那么,就会汇集成巨大的生态红利,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无穷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5.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又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既应该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应该着眼长远,把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Sh9nST3fBJE4/jmQP3BDJk485f1U5uO66l4sp424gwIkb/GmHPe53HZakC06AE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