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私董会2.0的智慧道场

虽然私董会越来越火,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并没有被每一个企业家认识到。所以,每次向别人介绍私董会是什么时,我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对方不理解(这种形式)的尴尬,这锅“石头汤”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既然不能言传,精明的企业家又凭什么要为你买单?

想来想去,我把私董会说成是“长期的企业家学习社群”,但这样的介绍让我遭遇了另一种尴尬。企业家们说,我们周围都有老板朋友呀,大家隔几天就在一起聊天、讨论,为什么要加入你们的社群?还有的企业家说,那不就是企业家俱乐部吗?我已经参加好几个了。

想来,有这样的疑问很自然,别人没有听懂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说清。私董会1.0肯定不仅仅是简单的“企业家学习社群”,私董会2.0则更不是。也许,用智慧道场来形容更加准确,但若不能回答这个道场为何能够给企业家带来智慧的问题,我们仍然不能回答企业家“为什么要加入你们的社群”这个问题。

社群平台

我们相信,即使不加任何引导,将一群企业家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交换思想,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好比QQ、微信等社交类产品,如果我们确定某类个体之间的连接(信息、知识、资源的交换)具有价值,只要把他们放到平台上形成社群,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

这种效应很好解释:1个人在平台上是没有连接价值的,第2个人加入后,形成了1个单位的连接价值;第3个人加入后,形成了3个单位的连接价值,增加了2个单位的连接价值;第4个人加入后,形成了6个单位的连接价值,增加了3个单位的连接价值……也就是说,每加入一个人,形成的连接价值(边际量)都是增加的,网络会越来越强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以便获得更大的连接价值,越到后面,网络对于新加入者的吸引力越大。

事实上,上面介绍的这种网络效应叫“同边网络正效应”,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私董会平台上的企业家应该越来越多,甚至做成一个全国性、世界性的社群。事实上,不少企业家俱乐部正是这样做的。但是,无限制地让平台上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必然意味着成员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成员质量不高,导致连接就根本没有价值,不仅不能让双方受益,而且对于其他围观交流的人会形成一种干扰。这种干扰也会被网络放大,网络越大,这种负面影响越大,这叫“同边网络负效应”。有的社群越做越大,最后却分崩离析,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同边网络正效应”的存在,所以应该扩大私董会的社群规模;因为“同边网络负效应”的存在,所以应该控制社群规模,确保真正高质量的成员(企业家或高管)进入私董会。这就是私董会对成员精挑细选的原因。

所以,我首先会告诉企业家,私董会2.0搭建的社群平台能够“带给你一个真正高质量的老板圈子”。如果是做战略会或经营会,我也要求必须纳入真正“够格的人”,严格避免有的老板因为出高价邀请了教练,出现“让其他人也顺便听一听”的想法。

聚集了一群高质量的社群成员后,必须激发他们的智慧碰撞,而且相互增加智慧的过程最好能解决问题,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这个时候,总裁教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他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扮演主持人、培训师、咨询师、教练等四重角色,调动成员的智慧进行高效碰撞,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生成解决方案的结果。反之,如果没有总裁教练,就无法设定社群内成员的“角色”,无法将成员带入高效的讨论“流程”,自然无法生成有效的结果。通过总裁教练的引导来强化社群平台的“同边网络正效应”,正是私董会和一般企业家社群最大的不同。

所以,我也会告诉企业家,私董会2.0搭建的社群平台能够“让你加入一个顶级老板团队,帮助同伴解决问题”或者“给你带来一个顶级老板团队,帮你解决问题”。

知识平台

其实,说出私董会2.0搭建的社群平台能做什么,已经很大程度上呈现了其价值。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由于一整套班子的加入,秘书处、研发中心和企业家智库都为这个社群平台增色,并将这个社群平台升级为知识平台。

社群平台连接的是一类人,这类平台能够产生“同边网络效应”。进一步看,如果把这类人看成是用户,一旦针对他们的智慧(知识、信息等)需求引入相应供给,就形成了另一个知识平台,平台上也能产生供需匹配的连接价值。

知识平台能产生一种“跨边网络效应”,其中,“跨边”指的是平台上的一边和另一边是两类不同的人(或资源)。这边的企业家或高管越多,自然有越多的知识携带者(IP,知识资产)愿意进入;而当更多的知识携带者进入了平台,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或高管进入平台。这正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梯若尔所言的“双边市场”(two sides market)理论:一边的需求累积对于另一边的供给进入有正面影响,而另一边的供给进入对这一边的需求累积也有正面影响,两边的联网形成了“网络正效应”。

同理,按照这个逻辑,私董会平台上的知识携带者应该越来越多,甚至做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或“万能智库”。事实上,不少教育机构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或者说,他们喜欢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纯平台”,平台另一端的知识携带者多多益善,毫无规划。但是,无限制地让知识携带者越来越多,必然意味着知识本身的良莠不齐。有的IP质量不高,导致连接根本就没有价值,不仅不能让用户受益,而且对于其他围观交流的人会形成一种干扰。这种干扰也会被网络放大,网络越大,这种负面影响越大,这叫“跨边网络负效应”。有的平台越做越大,最后却越来越不活跃,甚至导致萎缩,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跨边网络正效应”的存在,所以应该大量引入外部知识携带者或外部知识;因为“跨边网络负效应”的存在,所以应该控制引入的知识规模,确保真正有用的知识进入平台。企业家和高管犹如挑剔的美食家,需要最精致的食材,这就是我们建立后台的“铁三角”对知识精挑细选的原因。

所以,我会告诉企业家,私董会2.0搭建的知识平台能够“长期带来你所急需的、最新的商业知识干货”。

具体来说,私董会2.0的道场中提供的知识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长期:因为私董会社群是长期存在的。

●急需:什么是急需的?企业在实践中需要的就是急需的。

●最新:现在的商业逻辑迭代太快,没有时刻泡在实践中的决心,拿出一些陈旧的“食材”,不仅味道不好,还容易“吃坏肚子”。

●干货:企业家和高管的时间有限,成年人学习的特点是直奔目的,不求花哨,但求实用。

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个知名商学院的教授曾带队参观某顶级互联网公司,大谈互联网商业模式,接待的公司高管耐心听了一个小时,然后说:“教授,这样,您也谈了不少,我给您汇报一下我们做了什么。”三分钟的讲解后,教授语塞了:“××总,这样,以后你们玩的时候,多带我们学习一下。”教授来自顶级商学院,学术水平毋庸置疑,但为何遭遇尴尬?原因就是实践变化得太快了,要有人快速地采集、整理实践,而纯学术对于实践的跟进都会有所滞后。

“铁三角”的作用非常明显:秘书处负责稳定流量,通过直接交互挖掘流量的需求,建立企业家智库,并引入企业家教练;研发中心通过复盘私董会过程来挖掘流量需求,并基于需求来采集外部实践知识,提供知识供给;秘书处和研发中心也需要进行交流,通过交叉验证来明确流量的需求;总裁教练处于现场,负责把知识的供给引导到相应的需求上去,实现供需的高效“对冲”。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可缺少!

将心注入

私董会2.0的平台是社群平台,因为在平台之上形成了一个高质量的企业家或高管社群;私董会2.0的平台也是知识平台(见图2—1),因为在平台之上不断有新知识涌入,知识的供需能够实现对冲。但是,真正让私董会2.0具备生命力的,并不是这些模式本身,而是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释放出的一个群体(一组私董伙伴)的企业家气质和沉淀下来的私董会2.0小组的文化。模式是死的,而文化是活的,要让私董会2.0的平台活起来,需要“将心注入”。

任何一个私董会2.0小组的形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见图2—2):

图2—1 私董会2.0的知识平台

图2—2 私董会2.0小组内私董伙伴的融合过程

首先是彬彬有礼。大家都不清楚对方是怎样的,于是,谨慎地划定交往边界,确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表面上一团和气。

而后是争执不休。大家相互熟悉了,知道对方的情况了,为了获得在团队中的权威位置,开始拿自己的长板去比人家的短板。但任何人都有长板,也有短板,于是,每个人都瞧不起别人,也被别人瞧不起。

再次是共情 对话。吵到一定的时候,大家开始发现,对方并没有那么令人讨厌,对方的身上也有自己的影子。 于是,开始进入对方的角色去理解对方,开始能够感知对方的情绪和难处。在这个阶段,帮助对方大于表现自我,团队好像开始形成了。

最后是维基融合。大家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为解决对方的问题各自奉献自己的创意,共同维基出解决方案,甚至在协作的过程中还能相互激荡智慧,生发出新的创意。此时,某个人的特长就是团队的特长,团队里成员的能力是“1+1>2”的。

这几个步骤一定会在团队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不同团队之间的区别只是某个步骤时间较长,另一个步骤时间较短而已。总裁教练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伴随,其职责一方面是推动团队尽快走到维基融合的阶段,另一方面则是在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前者影响当下,共情融合是野中郁次郎知识螺旋上升模型的第一步(原发场),能够促进个体间深度的交流;后者则影响未来,私董会的文化形成了,大家会不自觉地共享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知识,让交流具备更加广泛的基础。对正式的组织来说,可以用制度来支撑、形成文化,但对私董会这种非正式的组织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教练掌握规则,引导形成文化。

总裁教练在讨论中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可以决定谁说,谁不说,谁多说,谁少说,甚至是往哪个方向说。所以,总裁教练主张什么,压抑什么,文化就可能会形成相应的样子。比如,有的总裁教练比较喜欢天马行空的思路,于是,私董会的文化就可能是发散、自由式的;又如,有的总裁教练比较喜欢严谨的思路,于是,私董会的文化就可能是比较循规蹈矩、约束型的。

总裁教练究竟应该主导形成怎样的团队(私董会2.0小组、企业里的高管层)文化?我认为;第一,总裁教练应该发掘团队成员的特质;第二,总裁教练应该审视自己的特质;第三,应该把团队的特质和自己的特质结合起来。具体说来,总裁教练应该找到团队的优秀特质,并放大它们,再将自己的特质融入进去,给团队打上烙印。也就是说,总裁教练不应该用自己的个人特质去主观地塑造团队,而应该发现团队的特质,并把这些特质用个人的特质来“个性化”,使这个团队成为“自己的团队”。

其实,我并不主张一开始就为私董会的团队建立一些价值观层面的导引,这些“太虚”的导引缺乏制度支撑,最终一定会被抛弃。我主张建立“行为导向”,把价值观落地在行为的指南上。

例如,在我带领的《中外管理》领秀001组制定的小组宪章中,就对私董伙伴的行为标准做出了界定:

●放空:放下老板的架子,用谦卑的心态去交流、学习;

●交锋:坦诚交流,不说空话,有态度就表达,有不同就PK;

●顿悟:从智慧的碰撞中去参悟管理逻辑,寻找“被点拨”的感觉;

●践行:生成的智慧一定要转化为商业结果,否则就是辜负了伙伴们的奉献。

这四点囊括了从进入私董会2.0小组到形成实践产出的全过程,背后是开放、包容、务实的价值观,这既是私董伙伴们价值观的交集,也跟我的个人价值观非常匹配。但是,如果我们直接把价值观写出来,私董会2.0的组织就变成了个“大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大家的行动反而难以协调一致。

智慧道场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解释清楚为何把私董会2.0称为智慧道场了。道场,其梵文为bodhimanda,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原指佛陀成道的场所 ,后借指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之所以能有让佛陀成道的效果,其原因大概有两点:

第一是有仪式感。仪式感意味着每个人进入角色,执行流程。在道场里,角色和流程神圣不可侵犯,因为它们本身就代表着意义。这里,我联想到2016年4月带领一群企业家去日本考察“工匠精神”后的体会。在日本,每个人都很有仪式感,一个小店也会把门口的盆景弄得非常精致;所有服务员都会把服务的过程做得一丝不苟;每个小店售卖的当地特产,一定会有里里外外异常精致的包装;不管是上班族还是杀马特,都把礼貌敬语挂在嘴边……想来,日本人的血液里应该有一种“仪式化”的基因,例如,他们喜爱樱花,却认为樱花灿烂之后的陨落超过了灿烂本身的意义,因为这是仪式的结束。有意思的是,当你看着他们点头哈腰,好像在忘我地从事一件大事业,又会忍不住燃起尊重。原因在于,这种流程和角色太有代入感了,它们时时刻刻提醒你是谁,应该做什么,让你建立起一种在道场内的“自尊”,让你稍有偏离就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第二是有真知。道场内的人不可能是“去个性化”的,要让他们“得道”,必须有“真经”。私董会2.0通过各种手段注入的知识成为让道场里的人成长的“秘籍”。在这里,大家参悟知识,发现自己,将对于自身的感悟和对于商业逻辑的感悟融为一体,并形成一套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案。用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上升模型来解释,私董伙伴(或高管)、总裁教练和“铁三角”都是这个道场内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大家相互之间的知识交换、转化,最终促成了高效的螺旋上升,最后形成的结果是让大家都能够成功悟道,形成对于真知的理解。

这种效果绝对可以用“智慧道场”来形容! oDFlR+xPtKC2GFeZVqV4qIRTUu7fckjgYJB9e/Xv5aFRgPwQ3RVtUkWd2keE/L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