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经典作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中,就像在任何其他理论的产生过程中一样,作家、著作和思想是三位一体的。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要把经典作家、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作脱离自己的创始人、脱离经典著作、脱离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过程的抽象的先验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是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格魅力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不是枯燥的抽象理论,而是在历史长河中鲜活地跃动着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轨迹

马克思的故乡是德国莱茵省南部的一座小城——特里尔。特里尔坐落在摩泽尔河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该城的布吕肯巷664号(现布吕肯街10号,马克思故居纪念馆)。马克思的父母是犹太人,后从犹太教改信基督教。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望的律师,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母亲是朴实善良的家庭妇女。马克思12岁进入特里尔中学,开始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学毕业的时候,写出了流传至今、感人至深的作文名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大学时代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由于不满意该校学习环境,一年后在父亲的建议下转学到柏林大学,继续攻读法律专业。在去柏林之前,马克思在特里尔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与自己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私订了终身。在柏林大学的第一学年,马克思疯狂学习,并力图独撰一个庞大的法学体系,结果因劳累过度和体系失败而病倒。在养病期间,他系统阅读了黑格尔及其主要弟子的几乎全部著作,钻进了黑格尔哲学的大海,成为一名“青年黑格尔派”,并在“博士俱乐部”中崭露头角。由于主要兴趣转向哲学,他从哲学史上选择了博士论文题目《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文写完后,柏林政治气氛紧张,马克思的朋友布鲁诺·鲍威尔和鲁滕堡分别被开除出柏林大学和柏林士官学校。而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思想激进,小有名气,还在博士论文上题着言辞激烈的题词。为了避开可以预料的迫害,马克思把论文寄给了耶拿大学,因论文水平高超,免于答辩而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2.《莱茵报》时期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来到波恩。他原想在波恩大学谋取教职,准备将来做教授,但因波恩大学政治气候日益恶化而放弃这一打算,改向报纸投稿。马克思因发表在科隆的《莱茵报》上的文章获得巨大社会反响,被该报聘为编辑,从此走上一条实践斗争之路。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莱茵报》思想日益激进,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当局惊恐,最终被查封。

马克思离开科隆后,辗转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那里与订婚七年的未婚妻燕妮完婚。德国政论家卢格联络马克思,欲在巴黎共同创办《德法年鉴》杂志,于是马克思夫妇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马克思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表明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莱茵报》时期开始的思想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巴黎开始了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理论研究。他与巴黎的社会主义者交往,参加巴黎工人的活动。特别是,他开始了经济学研究,他试图将哲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以此来论证共产主义。他的手稿被后人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名称公之于世。

3.巴黎时期

马克思在巴黎的最大收获是开始了与恩格斯的终身友谊与合作。恩格斯也是德国莱茵省人,1820年11月28日生在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的一个企业主家庭。因父亲的强迫,恩格斯中学没毕业就去学习经商,后来也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但他天资聪颖,勤奋自学,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曾到柏林大学旁听哲学。他通过自学养成了深厚的哲学素养,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练就了写作能力。恩格斯天性活泼,交游广泛,很早就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和通讯。在柏林大学旁听期间,因对谢林讲授的辩护哲学不满,用笔名写了两部抨击性哲学小册子,引起很大轰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他摆脱了家庭和家乡加给他的宗教信仰,成为一名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他由于在英国经商而最早接触资本主义现实,促使他完成了思想的转变。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确立了终生的合作。他们合写的第一部著作是《神圣家族》,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4.布鲁塞尔时期

马克思在巴黎的革命活动,引起普鲁士当局紧张。它向法国政府施压,要求驱逐马克思一家。1845年2月,马克思一家来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后来,恩格斯也来到这里。正是在这里,马克思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起实践第一的观点,并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由于这部著作没能出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公之于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并公之于世,还有了第一批追随者,并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他们以通信方式联系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交流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扩大自己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新理论的出世,引起了社会主义者和工人组织的注意。“正义者同盟”是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他们不满意魏特林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寻找新的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们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同意改组同盟并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它于1848年2月出版。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从巴黎到科隆

正当《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时候,从法国传来了二月革命的消息。一场欧洲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了。伦敦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决定把权力移交给布鲁塞尔区部,由区部成立新中央,马克思直接领导。因马克思受到比利时当局驱逐,新中央迁到巴黎,马克思再任主席。马克思代表中央拟定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这是指导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如何行动的第一个具体纲领。

随后,马克思恩格斯从巴黎前往德国科隆,通过创办《新莱茵报》指导德国革命。报纸获得巨大成功,但马克思也受到多次法院传讯,他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坚持斗争。1849年5月,《新莱茵报》被迫停刊。马克思遭驱逐,前往巴黎。恩格斯因参加武装起义而被通缉,潜逃至瑞士。法国当局又勒令马克思一家离开巴黎,到西北部热病流行的摩尔比安去。这一“变相的谋杀”被马克思拒绝后,法国当局向马克思发出驱逐令。8月26日,马克思抵达伦敦。随后全家到来,开始了艰难的流亡生涯。

6.流亡伦敦

马克思在伦敦迅速组织成立同盟新的中央,恩格斯随后来到伦敦,参加了中央。马克思提议成立流亡者救济委员会并担任主席。1850年6月以后,马克思根据西欧各国的新情况,认为资本主义正处在新的繁荣之中,暂时不会有革命形势,决定从政治斗争退回书房,总结革命经验,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了《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马克思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两部著作;恩格斯为了总结德国革命经验,写了《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两部著作,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伦敦重新开始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他先是写出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经过五个多月的写作,于185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阐述了新的商品和货币的理论。马克思为该书写的序言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做了经典的表述。19世纪60年代后,马克思突击写出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此时,马克思决定改变用分册出版的计划,而用《资本论》这个更响亮的名称作为书名。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问世,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9世纪60年代初,各国工人运动走出低谷,开始活跃起来。1864年9月,英、法、德、意等国工人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马克思参加了中央委员会,并实际上成为工人协会的首脑和灵魂。至此,马克思结束了书房里的“隐士”生涯,重新走上政治斗争舞台。马克思领导第一国际支持各国工人斗争,特别是支持了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他代表国际总委员会起草的宣言《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的历史功绩,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

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领导第一国际同巴枯宁集团进行了斗争。同时,鉴于欧洲形势恶化,第一国际迁到美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长期的过度工作,使马克思健康状况恶化。马克思一边疗养身体,一面关注德国工人政党的发展。当他得知德国党的两派无原则地匆忙合并,并看到了新的令人失望的纲领草案时,不顾病痛,写下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哥达纲领批判》),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晚年一边续写《资本论》,一边开始了更广泛的研究,特别是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量极为庞大的《人类学笔记》。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为丰富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花巨大的精力来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三卷,为马克思和他以前的著作写再版序言,并写作了晚年重要的理论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还有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书信,特别是著名的八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去世。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

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理论以其光辉的科学魅力吸引和指导着世界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斗争,而他们本身的人格魅力也吸引和鼓舞着亿万人民的人生追求。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是一个博大的整体,而且尽管二人都各有其独特的人格特点和魅力,但他们的人格魅力有着基本的共同之点,而且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魅力都可以从另一个人身上得到比照和体现。因此,这里可以而且应该把二人的人格魅力放在一起来讲。大体说来,他们的人格魅力可以分为六个基本方面,即人民的立场、革命的信念、渊博的学识、行动的意志、真挚的情感、平凡的生活。

1.人民的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自始至终秉持着人民的立场。马克思在其中学作文中就主张“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他和恩格斯的一生,都在实践着一种人民的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同情民众疾苦,自觉地站在贫苦大众一边,特别是站在受着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工人阶级一边。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就是他深入工人群众日常生活进行调研的结果。普鲁士统治者鉴于马克思的杰出才能而试图笼络他入阁做官,遭到马克思严词拒绝。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参加工人运动,自觉地做工人群众的代言人和辩护者。不论是发表在《莱茵报》《新莱茵报》《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上的文章和论著,还是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纸上的通讯和评论,都鲜明地体现着人民的立场,为人民大声疾呼,批判统治者和剥削者对人民的欺压和压榨。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所从事的所有理论研究,都是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特别是工人阶级,为的是向他们的解放斗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武器。即使是《资本论》这样严格科学的著作,我们读的时候也不难感受到马克思流露出来的对工人阶级的感情和立场。这种人民的立场,事实上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和工作的强大的动力。在艰难的时候,他们正是从这一使命上吸取坚持的力量,并鼓舞着他们走向人生的目标。

2.革命的信念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们尽管在早年时期就失去了宗教信仰,但他们都是有信仰有信念的人。如果说对人民、对工人阶级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的执着追求是他们的信仰的话,那么作为这个信仰的一部分,推翻剥削和压迫的旧世界的革命理想和意志,则是他们的坚定信念。他们的这一信念,不论是在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时期还是在资本主义顺利发展和呈现新的繁荣的时期,不论在工人阶级的斗争顺利发展时期还是遭到重大挫折而陷入低潮的时期,不论是他们本人在社会中为生存和发展而挣扎的艰难时期还是在已经赢得社会声望而使生活条件改善之后,都不曾动摇过。革命不是好玩的事,它需要和体现的是坚强。马克思恩格斯无疑都是坚强的人。

3.渊博的学识

马克思恩格斯拥有渊博的学识。他们二人都具有优越的天然禀赋,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酷爱学习、终生不倦的学习者。作为致力于社会事业和改造社会的人,很少有人像他们那样极端地重视知识、热爱学习。他们不但研究很深,而且涉猎极广,拥有极广的知识面。就像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所说,马克思的头脑就像升火待发的军舰,随时准备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马克思在大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他的兴趣则是历史和哲学,以及文学艺术。后来走向社会,他又开始了对经济与政治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都是包括多门知识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知识广博,在任何时候都能飞速地写作。恩格斯对军事问题有深刻研究,普法战争时期他化名写的若干军事评论中的论断和预言,屡为战争进程所证明,以至于被人们误认为资深将军,而“将军”也正是朋友们对恩格斯的称呼。马克思恩格斯都精通多门外语,这为他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他们的著作不都是用德语撰写,有的是用法语,有的是用英语以及意大利语等。恩格斯能讲二十几种语言。马克思用法文写《哲学的贫困》,就像法国人一样娴熟。为了研究俄国的经济问题,他晚年还自学俄语。知识渊博固然可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要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这样的极为少见的深刻思想家,如果说有的理论家苦于缺少思想,那么马克思则苦于思想过于丰富而使表达出现困难。

4.行动的意志

马克思恩格斯凸显着行动的意志。他们虽然作为学者在书斋中工作,但他们不是那种纯粹的“书斋中的学者”,不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相反,他们有着突出而顽强的行动意志,是把思想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行动性学者”或“学者型行动者”。只要有了现实中的需要,只要出现革命的形势和需要,正在专心写作的马克思恩格斯就会马上放下笔,投身实际的斗争。他们不仅在报刊上为受压迫者大声疾呼,而且勇于投身革命的洪流。在1848年革命中,马克思创办和主持全德国最激进的报纸,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在多次受到传讯时,在法庭上仍然对封建专制发起猛烈冲击。恩格斯拿起武器,参加武装起义,在战场上表现出军人的勇敢。他们的这种注重行动的人格,与他们的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高度重视是完全一致的。

5.真挚的情感

马克思恩格斯有着真挚的情感。从事抽象真理研究的人,可能在情感生活中会有所贫乏;着眼于宏伟社会事业的人,可能在个人情感体验方面不够细腻。但这也不过是可能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算是研究抽象真理的人,但他们在有着充分的理智生活的同时,也不缺乏情感生活,并没有把自己变成不懂感情的机器人。马克思在爱情生活方面很顺利而完美,大学时代就与特里尔最美丽的姑娘订婚,在相互等待七年后完婚。出身贵族家庭的燕妮,跟随马克思走上一条充满驱逐、流亡、贫困和动荡的生活之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难岁月里,燕妮受尽生活的磨难,却仍把为马克思誊清稿件的辛劳看作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恩格斯年轻时恋爱失败,但他走向工人的生活时,得到了爱尔兰女工玛丽·白恩士的爱情。玛丽去世后,玛丽的妹妹莉希·白恩士成为恩格斯的第二位夫人。除了真挚的爱情,还有真挚的友情,即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关于这种友情,列宁说它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6.平凡的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也有着平凡的生活。他们无疑是伟人,这谁也无法否认,但他们也是平凡的人,有着平凡人的生活,也有着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和烦恼。这其中,也包括他们在生活以及工作中小小的情趣和缺点。马克思工作之余常和孩子们一起郊游,路上一同背诵莎士比亚的作品,并根据路程远近为他们编制长短不同的故事。马克思还跟外孙一起玩耍,趴在地上让外孙当马骑。恩格斯爱好广泛,骑马、品酒样样在行,而且十分健谈。此外,他们也会有缺点不足。比如有时粗心,有时急躁和粗暴,等等。也许,对于本来就平凡的人来说,这种平凡的经验算不得什么人格的魅力,但是对于本来就是伟人的人来说,一定的平凡却使他们的人格更为真实,更加丰满,更为可爱。

(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

历史上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思想体系,基本上都是一个思想家创立的。而马克思主义虽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却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共同创立的。似这样两个旗鼓相当的超一流天才,毫无嫌隙地共同创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一点,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博大精深,证明这一理论的来之不易。它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思想家——不论这个思想家有多大的天才——就足以承担起来的任务,而是两个天才的思想家,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共同地创造出来的。它本身所达到的智慧水平,它自身所包含的智慧容量,是许多其他思想体系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过程的特殊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发生史的独特魅力。我们今天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就必须叙述马克思恩格斯各自和共同的理论创造活动。

1.“两个转变”的完成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从他们各自独立而又几乎同时完成了思想上的“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后开始的。也就是说,这“两个转变”的完成,是开始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起点。这个起点的具备并不容易,如果说马克思是通过总结《莱茵报》时期的经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而实现了思想的转变,那么恩格斯则是通过接触英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而实现转变的。这是两条不同的途径,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汇合点——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恩格斯也在该杂志发表了两篇论文,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前一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早的经济学著作,被马克思称为“天才的大纲”。后一篇文章批判了卡莱尔的英雄史观,论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这几篇文章使马克思恩格斯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人之上,为创立新的学派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对于创立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接触到社会经济问题,明确感到原有的法律知识和哲学工具的局限,后来在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也意识到要揭示法律和国家的秘密必须深入社会经济中。到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时,受到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启发,马克思决意转向经济学研究。他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成果,除了一些摘要笔记外,集中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部手稿将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研究集于一身,是创立马克思主义完整体系的开端。

2.创立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开始,也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条件。他们在1842年曾在德国有过一次冷淡的会面,但1844年8月末的这次巴黎会见,却是在二人完成思想转变而具有共同的思想信念的基础上的会晤。他们发现彼此在一切理论方面都完全一致,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合作。他们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批判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揭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据,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书中强调了物质生产的意义,初次提出了“生产方式”的范畴,论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从清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到清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不足,是马克思向着唯物史观的挺进。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集中提出和阐述了实践的观点,从而找到了超越费尔巴哈和创立新历史观的道路。接下来,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秋到1846年4月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初步完成了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完整的概括性表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没有能够出版,它没有起到新思想问世的作用,但使马克思恩格斯弄清了自己的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1847年用法文写的《哲学的贫困》一书,用新形成的唯物史观彻底批判了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的幻想,从而以论战的形式向世人公开了马克思恩格斯新的理论。但由于这部著作影响不大,因而真正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是后来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它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问世的标志。

当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正像它的书名所标示的那样,带有宣示和象征的意义。我们当然可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时已经很完整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至此终止。恩格斯说过,马克思有两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两大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中体现了马克思的第一大发现,但此时马克思还没有完成第二个伟大发现。只能说马克思此时大体上已知道剩余价值的来源,这从马克思在1847年做的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可知。

4.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发展

由于随后到来的欧洲1848—1849年革命,马克思暂时搁置了经济学研究,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退回书房才又重新开始这一工作。50年代后期,马克思开始制定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此首先是写下了篇幅庞大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正是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1859年,马克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深刻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货币的秘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为该书写的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其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做了最集中、最经典的表述。

进入60年代,马克思又突击写出了篇幅更大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改变了分册出版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想法,决定用《资本论》这个更响亮的名字做书名。他后来继续扩展这一手稿,并形成了按四卷出版《资本论》的设想。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资本的总过程,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史。

《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9月出版。在这一巨著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过程和“剥削”工人的秘密,论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至此,虽然后面的三卷还没有出版,但是具有代表性的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第二块重大的理论基石。正因为如此,后来马克思在出版该卷的法文版时,直接将其命名为《资本论》,并说它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

后来,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考茨基整理出版了马克思原计划的第四卷,将其改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分四册出版。这几卷书的相继出版,丰富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再现了创立这一学说的历史渊源和过程。

国内有学者提出,马克思还有第三个伟大发现,即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妥当,马克思的政治学说,特别是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如果说唯物史观代表的是哲学的变革,剩余价值学说代表的是经济学上的变革,那么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代表的则是社会主义学科,尤其是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的变革。

马克思在这方面的学说固然体现在许多论著中,体现在我们过去比较重视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但是笔者在此提请大家注意马克思撰写的几部关于法国历史和法国革命的著作,即《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这几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对法国历史文化的精通,体现了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和分析法国社会政治斗争的敏锐和深刻,其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其他相关思想,对于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具有奠基性意义。这几部著作,也像他的《资本论》一样,是他的代表性著作。

5.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

不论在马克思生前还是在他去世之后,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独立地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丰富和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发做出了重大贡献。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为他和马克思起草《共产党宣言》提供了基础性草稿。由于写法和内容范围上的差异,该文在《共产党宣言》之外仍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将《共产主义原理》与《共产主义宣言》对照起来读,对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颇有益处。恩格斯除了有大量论文外,还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贡献了几部经典名著,如《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通信,等等。其中,《反杜林论》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编,详尽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这部书的出版,可以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从此有了一个完整阐释。毛泽东十分重视和喜爱这本书,当年在延安接待来访的梁漱溟时,曾向他郑重地推荐这本书,让他一定要好好看。尽管我们许多人学过这本书,但它还是值得我们好好看,反复看。 ohQE8ypsIKwues5s9hlutaTyOdoCVXUTYZb5e1+oEXmUaiZwk5P4JYht45/KLy9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