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剃发易服之殇

一、“剃发令”与“易服令”

既然讲到了汉服复兴,也就绕不开汉服的中断历史,那是一段悲壮的血泪史。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岁次甲申,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三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而后吴三桂向多尔衮部称臣,四月带领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1645年顺治二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其中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易服令则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清朝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而汉族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视衣冠的民族,《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纸剃发令简直犹如晴天霹雳,令本已接受了改朝换代的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于是,江南人民开始了反抗,其中江阴、嘉定两城尤为激烈,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最悲壮的要数“江阴八十一日”。是年闰六月二日,江阴群众举义,誓死捍卫颅上发。他们坚守城池八十一天。城破,屠城十日,全城十七万百姓殉国,无一人投降。(韩 《江阴城守纪》)“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阎应元的这首诗就是对那时的最好写照。

除此之外,还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同样都是血流成河,死者逾万,繁华都市,化为废墟……也涌现了史可法、阎应元、夏完淳、张煌言这样的英雄烈士,他们英勇就义、誓死不从。最后,在长达三十七年的反抗之后,延续4 000多年的汉服最终从汉民族的主流生活中消失,旗袍、马褂、辫子在血泊中被固定了下来。

汉族,成为一个在屠刀下被迫中止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二、坊间的“十从十不从”

后来,民间相传在剃发易服令遭到顽强的抵抗后,清朝不得不暂时缓和关系,所以又颁布了“十从十不从”政策。但事实上,正史并未记载该事,介绍此事的是清代天嘏所著《满清外史》。 其中具体表述为:“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释道不从,娼从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于是,汉服的记忆便只残存在碎片之中了,那曾经飘逸潇洒的宽袍大袖,也只有在寺庙道观、戏台盛装之中可见了。还有寿衣,人死之后去天国里面见祖先时,才可以再穿,那又是怎样的悲哀呢?

其实,生活中一直还有着汉服的活化石,那就是我们的“婴儿服”,又叫“宝宝袍”、“和尚衫”。还记得孩子出生时穿的第一件衣服吗?它是交领右衽、无扣系带、袍状……这完全是汉服的缩小版啊。听家里老人说:“婴儿衫都是这样,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甚至在南方的一些地区还有一种民俗:小宝宝出生后穿的衣服,不能丢,不能送人,要保留下来,一辈子在衣柜中珍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或许是岁月冲淡了记忆,已经没有人能道出真正的缘由了。但是我们的祖先却一直在努力地传承,即使没有了“汉服”这个称呼,也期盼后人不要忘记它—人之初,穿汉服。 哪怕屠刀再锋利,依然要给汉服留个位置,一个不起眼,却又最重要的位置:迎接新生儿的,从来都是汉服。

▲ “衔泥小筑”家宝宝着汉服照

注:“衔泥小筑”汉服店提供原图,授权使用。

三、东亚邻国落地开花

汉服在中国本土消亡了,却在我们的邻邦—日本落地开花。日本“飞鸟时期”的“大化改新”,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却保留了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交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 时至今日,日本依旧保留着女儿节、成人礼等传统习俗,就连传统婚礼上也还有着中华原型婚礼的气质。

除此之外,朝鲜、韩国、越南的民族服饰也受到汉服的影响。尤其是朝鲜,朝鲜人曾以“小中华”自居。 再看看如今的韩国,他们的民族服饰和礼仪传统依旧在延续。还记得2014年韩国总统欢迎中国国家主席到访时的欢迎仪式吗?仪仗队穿的是朝鲜民族服装,他们还要行礼献刀,这是复原的朝鲜王朝时期的卤簿仪仗。照片中还有着四象旗—青龙、白虎、玄武、朱雀旗,五方旗—青、赤、白、黑、黄五色旗,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旗帜,六丁旗—丁丑旗、丁卯旗、丁巳旗、丁未旗、丁酉旗、丁亥旗六种旗帜,象征十二干支里代表臣子的六种干支,作为“文”的代表与象征“武”的“四象旗”正好形成呼应。他们在这里,我们又在哪里?一国之芳兮,一国之殇!

▲ 2016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典礼一角

注:日本汉服会提供原图,授权使用。

四、薄言我衣,见贤思齐

历史的血痕已然消失,时至今日的旧事重提,并不是为了评判历史中孰对孰错,更不是想借此来掀起什么。我们也不想与东亚邻国去争辩,他们究竟是在守卫还是在争夺。毕竟离开了本土,已不是纯正的中华文明。

▲ 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地区的蔡家桥苗寨着汉服

注:图中人物周渝(网名“月耀使-檀越之”)提供原图,授权使用。

如今的我们,对于汉服,仿佛一个失忆的民族,面对着文化荒漠般的现状,试图在历史书中,寻找曾经的美丽与辉煌,也试图在东亚邻国那里,寻觅残留的记忆与印痕。毕竟,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b5j1e1QPIYNnqfyk5o87XFjyLs/y6SFC7hevYsBhx4iPOMDxNagSQalC7W+BJ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