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人间丹霞华彩衣

一、行云流水襟带天地

几千年的发展之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但最主要的特征却始终没有变过,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交领右衽: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资料显示,交领的服饰遍及东亚各民族,但其他民族都是左衽右衽混杂,唯独汉服有明确的右衽制度。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再后来,右衽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被视作蛮夷,所以右衽也是区分华夏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再到明朝,道家以左为阳以右为阴:右衽表示阳气胜过阴气,你是生人;反之,左衽就表示是故人了,这也就是寿衣的基本形制的由来。而右衽这个意识形态诞生后,不论战乱还是改朝换代,竟然从未改变过,纵使是清朝剃发易服,汉人穿衣服依旧是右掩,民国时期的长袍亦是如此。

无扣结缨:也被称作系带隐扣。汉服几乎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一内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 隐扣,又称暗扣,一般用于圆领衫,表面看没有扣子,其实一颗布纽,隐藏在了里面。这其实也说明,汉服的系带并非因为古人未能发明纽扣。所以“系带”和“右衽”一样成为汉服一个外在的显著特点。

褒衣大袖:这里的“褒衣”是针对现代的紧身束身衣而言的。“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的特点,但不是唯一的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常见。宽袍大袖中袖子的宽窄长短也都很有讲究。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竟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这种设计相对人体而言,显得是过大了。如果将其平展放置,则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曲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而立之时,不停地运动变化。

▲ 藏蓝凤鸾云肩通袖妆花织金交领长袄(设计制作、摄影:“明华堂”)

注:“明华堂”提供原图,授权使用。凤鸾云肩通袖妆花织金,为明华堂设计师的原创设计;以明代图案元素为参考,遵照当时的服饰设计语言与逻辑完成,耗时一年方定稿开织。 2015年完成制作。

二、繁杂款式中的文化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且杂,而且有着礼服、常服之分,但是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其基本形制主要有“衣裳制”、“深衣制”、“衣裤制”三种。

“衣裳制”:顾名思义是上衣和下裳分开剪裁,分开缝纫,分开穿着的衣物。后来,衣裳制发展为冕服、玄端等,这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衣裳制”还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冕服纹饰的十二章纹,每种章纹都有象征和寓意。其中,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汉服中常见的“襦裙”是衣裳制的一种延伸款式,襦即短衣,短上衣加裙搭配叫襦裙。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这种衣裳制延伸类型的款式没有礼仪制度上的约束,通常适用于女子日常穿着。因此,历朝历代,襦裙一直为女性所偏爱,就连今天的汉服市场中,襦裙的销量也是最好的。

“深衣制”:把上衣、下裳分别剪裁,再缝合起来,衣裳连属形成一体,是汉服中最典型的一种。深衣在古文献中也被明确了形制,《礼记·深衣第三十九》中云:“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由12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12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矩,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这里面当然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了解了衣服里蕴藏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如何做人。

“衣裤制”:上衣、下裤分开剪裁,分开缝纫,分开穿着。旧称褐,俗称短打。可作里衣,亦可日常穿着,是汉族庶民日常居家劳作之服。

▲ 2011年广州双玉瓯海报宣传图,穿襦裙的女子(摄影

注:“双玉瓯”汉服品牌提供原图,授权使用。

除此之外,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中,也体现在发式、穿戴、配饰等诸多方面。女性发式,汉代有“倭堕髻”,北朝有“十字髻”,唐代有“灵蛇髻”、“飞天髻”,宋代有“朝天髻”、“同心髻”等等,甚至都不能说清究竟有多少种类。在穿戴方面,要求女子插副笄,男子戴发冠。另外,蔽膝、绅绶、组玉、丝履不可缺少,如果有条件,男子还应该佩上宝剑,手执笏板。这些烦琐的要求,也都体现了礼的需要。

三、千年衣冠文明散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李白在《清平调》中写的诗句。我们随手翻阅一本古典文集,便可发现里面有关华美衣裳的描述可谓俯拾皆是。服饰的变迁,也是历史的写照,它记录了一个民族文明的兴衰与起落。

衣裳之初:5 000年前,华夏先民就开始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使用织成的葛、麻布来做衣服,后来又发明了饲蚕和纺丝,使人们告别了以树叶蔓草为衣的初级装束阶段,进入日臻完备的衣冠时代。

夏商定制:夏商之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也被纳入“礼治”范畴。在近千年的风雨岁月中,它带领华夏走出巫风弥漫的时代,怀着对衣裳和礼仪的信仰,画出了“衣冠之治”的文明蓝图,而其中的深衣制、衣裳制延续千年,意义深远。

汉承秦制:秦人吞八荒扫六合,海内一统。秦尚法家,简六国衣冠礼制,但华夏衣冠的形态依然如故。 再到经济繁荣的大汉王朝,出土文物中那衣襟缠绕的曲裾深衣、飞腾婉转的云纹、织造精美的丝绸面材 ,这些也都见证了辉煌的大汉服饰风采。

魏晋风度:东汉末年,战乱相循。五胡乱华,以夷变夏,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北方的大地上,胡汉杂居,游牧民族和西域各国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影响,使服饰在沿袭旧制中趋于融合。 而河洛士族的衣冠南渡,也奠定了如今岭南一带的客家文化基础。

隋唐盛世:隋朝结束了300多年的乱世阴霾,匡复河山,同时也修复了衣冠。再到大唐盛世,政治、经济繁荣,对异族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策略,也把服饰推至了鼎盛,不仅色彩趋向鲜艳大胆,而且加入了外来纹饰和胡服元素,造就了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局面。

宋明重建:五代十国之后,程朱理学盛行,宋朝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含蓄内敛、素雅、婉约的文人风气也成为服饰的主流。 在经历了衣冠百年沉沦后的明朝,从初期就颁布诏令曰“壬子,诏衣冠如唐制”,确立了服饰的基本风貌,数百年内冠服制度未曾有变。而这时的丝织工艺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不但出现了科技巨著《天工开物》,且缂丝、刺绣、织金、孔雀羽制作等服装加工技艺也达到了超前水平。

后来,清军入关,剃发易服,关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的记忆也便停留在了这里……

▲ 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小组作品盛唐衫裙'

注: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小组负责人刘帅提供原图,授权使用。 LpJCAAJQlH4Za9ffKE582SIVFguB4m6ZmEXBIRUwAuG1OCz9/pFDf7Mq12K69g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