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昔日的衣冠之治

一、说文解字始自华夏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源头。如今的我们,也经常自称为“中华子孙”、“华夏儿女”,海外游子们也称为“海外华人”。那么,究竟什么是“华”?什么又是“夏”呢?

翻阅先秦典籍,对于“华夏”的描述比比皆是。“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传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又见《左传》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疏云:“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 《尔雅·释诂》亦云: “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按照这样的解释,“华夏”既是指地理区域,又是与野蛮相对的文明称谓,并含有大、盛之意。

华之美,夏之大。“华”字与古字“花”字相通,本就有章文华彩的含义,引申至服饰华美之意也很容易理解;“夏”字《说文解字》考其造形结构,认为是用繁笔大写的“人”字,释义为“中国人也”。段玉裁注曰:“以别于北方狄,东方貉,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夏引申之意为大也。” 自春秋之后,诸夏、华夏也作为与夷狄或四夷相对的称呼被广泛使用。周、夏文化本是同源,而礼乐文化又是周代国家、文化、政治的核心,故夏转义为“道德礼仪文明”的特定含义也就随之诞生了。

因此,中国自古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垂衣裳而天下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就如同这个民族的皮肤一样,沉淀了历史,流传百世而传下来。作为文化的表征,它不仅有着遮身蔽体、防寒御暑的作用,还具备阶级身份认同、财富炫耀、民族标识、性别认同、审美差异、信仰表达的作用。

华夏族的衣和冠,自然也被称作华夏衣冠。衣冠之于华夏,从来不是一件小事。在这里,它不仅拥有一系列通行的实用功能,而且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的特殊含义。《周易·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陈传席先生的解释,也就是黄帝时部落联盟形成,要有人管理,故发明衣裳,并绘画于其上,用画区别身份(职务),垂在五官身上作为标志,以管理人群,“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天下大治 ;而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句话隐喻了黄帝尧舜实施无为之法治理天下,而使天下大治,“垂衣裳”就是让衣裳向下长垂着,表示黄帝尧舜自然无为的状态,“垂衣裳”之行为就是无为之法的一种隐喻 。但不论哪种解释,都认为早在黄帝时期,古老的华夏服饰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有着很重要的政治寓意了。

在悠悠几千年的华夷大防中,冠服制度,也成为这里的文明认同标志之一。每个朝代建立之初都会对本朝的服饰制度作详细规定,颁布《舆服制》来规定其服饰特征、等级制度和应用场合。中国的政治历来强调“衣冠之治” ,《礼记·王制第五》中明确写道:“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礼记·坊记第三十》中写道:“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再后来,唐高祖李渊颁布的《武德令》、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大明会典》也都是包含着服饰制度的律令。

衣冠的兴衰,也就见证了这里的朝代更迭、民族更易、文明起落。

三、维天有汉有裳有衣

《诗经·大东》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上有银河,被照耀着闪闪发光。“汉”的本义也是指星河、银河。

华夏族易名为汉族,开始在大约2 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他以自己发迹之地汉水来命名新王朝—汉朝。漫漫400年间,汉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服西南夷、收闽越南粤,为子孙后世们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这个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在对外交往中,其他国家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汉朝的文字为“汉字”,汉朝的服饰为“汉服”。汉族、汉字、汉服、汉文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体,流芳百世而传扬至今。

在历史古籍上,“汉服”一词也经常出现,如:

《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馀尚同汉服。”

《东京梦华录》:“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

《辽史》:“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金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元代修《辽史》时,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与契丹人的传统服饰相区分。

但是,在这些史书中,汉服并不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而是往往和“胡服”相对应,即外族人眼中的汉族服饰。当汉族人需要一个名词来介绍华夏服饰时,通常使用“衣冠”或“上衣下裳”来形容。

今天的“汉服”与历史中的“汉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似乎都在通过服装的不同来区分“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历史上的汉服被纳入了社会的礼治范畴,是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历代均有《舆服制》来制定当朝的衣冠服制,而今日的汉服并未纳入国家的政治范畴 ,更像是一种民间自发性服饰的流行与演绎。

但不论如何,“汉服”一词的归来,也将几乎已被世人遗忘的汉族服装带回大众视野。当代社会中,经常出现汉族民族服装缺位的尴尬,56个民族一起合影时,汉族穿过西装,穿过T恤,穿过旗袍,可唯独寻不见自己特有的衣裳……

四、汉服:汉民族服饰

汉服—汉族的汉,衣服的服,字面解释通俗易懂。但如果查阅几种中文字典,就会发现并没有“汉服”这一词条。若再翻阅学术文献、媒体报道、网络资料,又会发现对于汉服的概念界定有着多个版本。

根据阚金玲(网名“万壑听松”)在2003年初给出的定义,“汉服是指明代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具体来说,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中国其他民族及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但是后来,一些不同文章对于汉服的定义、概念的界定有了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的界定。出现了“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数千年”、“从黄帝即位(约公元前2697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等多种界定。

二是范围的划分。诸如“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流社会”等区域特征。

三是体系的特征。比如“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以华夏文化为背景通过传承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本民族风貌”、“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等不同的文字描述方式。

但其中也有着几个明显的相同或相似点,即“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华夏衣冠”、“以汉民族为基础”、“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再从学界和网民的界定可以看出来,当下的汉服,其实是历史的再发现与历史接续。 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现时代文化建构的产物。

从古至今,自新王朝确立起,政府都会颁布《舆服制》,规范本朝的服饰制度。但如今的汉服更像是在民间流传的流行性日常服装,所以也就有了长期困扰着大家的话题:汉服是不是个伪命题?究竟什么形制、什么朝代的服饰才属于汉服的范畴?今天大家所穿的这些衣服,哪些才是汉服呢?而且迄今为止,对于规范性问题,官方没有答复,民间也没有共识,所有的尝试与摸索都是在争议中进行的,这个问题其实也一直困扰着汉服运动者。

但可以肯定的是,汉服不是古装,它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在寻找归属感与祖先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 北京景山公园汉服拍照(图中人物:网友

注:“如梦霓裳”提供原图,“璇玑”、“如梦霓裳”授权使用。 df8fla0RflwpAh0drSVMtm6FPO1onGFc0IxUo3/ZGlZUzs1XKl4PVRW0j66Xs6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