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三

我的学生杨娜几乎是痴迷于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初认识她时,知道她是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工作,而且曾经留学英国,性格开朗,行事作风看似都已经西化。但在接触中慢慢发现,她的内心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古代人”。她喜欢跳古典舞蹈,喜欢听古风音乐,喜欢看武侠小说,喜欢读历史典籍,甚至微信头像也是古典扮相。

我也曾经好奇,为什么她要来读社会学的博士呢?社会学基本上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现代社会科学。她或许更适合国学专业,或者是历史专业,再或者是新闻专业。但后来接触多了慢慢地了解到,她虽然喜欢汉服,喜欢传统文化,但是她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而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复兴之路。她始终坚信,在这场文化复兴运动中,首先发力的应该是汉服复兴,这个传统文化中最表层、最浅显但却最外显的部分。缓慢推进、跨越时空、持续不断的汉服运动,深深地吸引了她,所以她选择了社会学,希望通过学习社会学的理论,探究这一运动得以持续的社会基础,揭示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的汉服运动的形成发展脉络,并探索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

十年磨一剑,她编著了《汉服归来》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她讲述的不是服装的历史与特征,也不是服装的演变与发展,而是当代社会中那些有关汉服复兴运动的人物与故事。书里的那些人,他们来自全球各地,有着不同年龄,分布在不同领域,从事着不同职业,也有着不同的专业,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目的——希望通过这件衣裳的复兴,推动整个中华文化的复兴。因此,《汉服归来》涉及的不仅仅是汉服的事情,还涉及当代中国的礼仪、节日、国学等诸多社会现象,甚至还有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诉求,因而它是一场文化复兴运动的缩影。

对于杨娜来说,她在汉服运动之中从来不是一个旁观者,也不是一位单纯的研究者,而是一位身体力行者。也正是因为她的亲身参与,所以她联系到了逾百位核心参与者,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讲述了这十几年中那些与汉服息息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诸如“穿汉服逛街”、“穿汉服过传统节日”、“穿汉服行成人礼”、“穿汉服跳舞蹈”听起来都很琐碎,甚至有些渺小,但恰恰是这些沧海一粟的事件,还有那些年轻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竟然让这件消失了300多年的衣裳,重新回到了中国公众的视野。

杨娜自己其实也和书中提到的那些人一样,他们的努力虽然没有获得社会所有人的接受,但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实践精神却被很多人认可。或许,正如他们所期盼的,这种扎根民间、反复出现、持之以恒的宣传方式,真的可以为当代传统文化复兴探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参考方案。所以,她决定把这十几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衣冠重生的那条风雨荆棘路,那群默默付出的人,那些悲喜交加的故事,还有那尚没有看到结局的社会纪实。

也期待这些人能够以汉服复兴为脉络,继续弘扬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再次绽放光芒。

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nqOJeVoe1VAncfcLdrgrA3FtLwcf/SIh7b8IrEfDgSrgeBPR0p5yGoPivQPUh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