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中国几千年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不同朝代各有独特的服装风格;中国又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保护,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民族曾经是一个讲究穿着华美服饰且注重礼仪的民族,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几千年服饰文化的中国却仅仅成为服装加工制造的大国,而不是服饰品牌和创意设计强国,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科技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政府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在这个大的概念下,中国服装从文化、技术、市场等多角度的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整个服装领域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扶持和主流媒体以及诸多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懈的研究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并提出“汉服”、“国服”、“华服”等各种说法,其实都是希望在服饰方面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作为纺织服装大国,加工制造业非常发达,但中国品牌大多数都在模仿西方流行趋势,创新不足、缺少中国特色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培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师、创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服装品牌、提升国人对自己传统服饰的认知、培养穿着习惯已势在必行。

回顾中国服装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传承、交流、影响、创新一直在不断上演,汉唐的大气磅礴、雍容华贵与宋明的简约优雅、温润端正都同样能够表现中华民族的最高级的审美精神,至今也没有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当下的中国服饰美仍旧需要保持多样化和差异性,而这种多样和差异比最终趋于无差异的“融合”状态要更现实,也更有意趣。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我们在继承服装传统的时候同样存在取与舍的问题,要取传统美学的精神韵味而舍一成不变的传统形式,进而达到“如盐之溶于水,存其咸味而无其踪迹”的境界。传统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继承的问题,它实际存在于那里,逃脱是不可能的,我们争论的只是对它的理解。中国服装传统的一个核心成分是它的审美价值观,是它追求高于形的精神的一种审美理想。几千年的中国服饰,无论是褒衣博带、深衣襦裙,还是立领盘扣、素衫禅衣,这些具象的服装造型、纹饰图案都仅是传统服饰的形式,而真正让这些形式千变万化的是这些表面形式背后的中国文化精神,既有如牡丹般的雍容大气,又有如梅花般的凌霜傲雪。不论是服装设计师还是汉服推广者,如果不再能深刻地理解这种既包容开放又坚韧不拔的理想,而只是简单地模仿传统服饰的一些表面式样,那么这种“继承传统”就是很可怕的。

所以还是要先回到根本,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去挖掘和整理,然后作创新设计。尤其是服饰文化方面,作为设计师要深入了解如何使用我们精湛的传统的织染绣工艺、缝纫工艺、图案寓意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之上,更要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西方的一些先进服饰理念,比如结构设计、面料织造、高科技的特殊工艺都可以和我们传统经典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新的中国式样,以此再现中国人的文化底蕴。

近些年,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汉服热”。那些身体力行推动汉服复兴的年轻人,往往既不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是历史考古专业的研究者,但他们却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考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形制、工艺……甚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选择了穿宽袍大袖,着峨冠博带,奔走呼吁,希望恢复汉服传统,可以说这是一股非常积极的推动重振传统服饰文化的力量。但是可能由于他们缺少对服装专业技术的积累,缺少对于传统的创新设计思考,所以他们呈现出的服装视觉水平往往参差不齐。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职业服装设计师、专业服装机构也参与到这场热潮中。相信通过各方协同发力,定会提升中国传统服饰的整体审美水平、质量水平和文化品位。

很欣慰看到《汉服归来》饱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对传统汉服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对汉服运动的推动者们做了生动的记录,这不仅将对推广汉服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复兴进程中一次鲜活而重要的历史见证。

未来我们需要携手努力,共同着眼于对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自信包容地吸收东西方优秀成果,创造出更多样的传统中式服装风格、更丰富的服装式样,让国人真正喜爱并愿意穿着有我们特色的民族服装,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与文化自信,重振衣冠上国,再造礼仪之邦。

楚艳(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2014年北京
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师) fBKk+iM+k3J+Pao/Drl8yTdda0DGkLVdUZeJj5lsLGCBDtTv0Qd3uBswptM/M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