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与子同袍偕行

一、汉服文化复兴运动

有了思潮,有了实物,也就有了汉服运动。网友们展开“复兴汉服”的行动,并把这行动称为“汉服文化复兴运动”,也是希望借由复兴传统服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中再次绽放光芒。

汉服运动是一个连绵不断的递进发展过程。参与者们以互联网为聚集和宣传平台,首先提出了“恢复汉服,恢复文明道统”的理念,也就是恢复汉服为传统民族服饰的历史地位,使之稳定地存在于当代社会生活中并且不断发展。 后来,依据史书中的记载,复原制作了汉服。他们自发自愿身体力行穿着汉服走上街头,让消失三四百年的传统服饰重现。

2004年天汉网成立。该网最初是叫天汉民族服饰网,站长是网友“荒野孤鸿”,直到2005年7月7日,网站全面改版,更名为天汉民族文化网(简称天汉网),自此它不再是单纯的汉服网站了,而是立足于文化的网络家园。 网站的核心定位是传统文化复兴,后来人们常说的“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自衣冠,达于博远”这两个口号都是由天汉网的总管理员“溪山琴况”(又名“天风环佩”)提出的。于是,慢慢地“复兴汉服”的理念越来越成熟。

根据网络资料,当时汉服运动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十个。

一是恢复传统民族服装,让汉服一词再度深入人心,重构当代汉服的概念与范畴。

二是找寻被割断的文明纽带。真正的汉服及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其方向不是指向历史,而是指向未来。服饰、礼仪、精神、文明,层层递进,一脉相承,是文化遗产的理性继承,也是民族创造力的重新勃发。

三是重塑中华文明历史观。重新审视中华历史中的文明价值观,在反思中探索未来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四是探寻传统文化复兴路径。民间的汉服运动实践,可为当代传统文化复兴探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经验,并以扎根于生活的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理念,构建当代中国的“文艺复兴”。

五是重建华夏民族人文风貌。这里的华夏民族人文风貌包括华夏的生活方式、艺术与审美、生产经济与科技、制度文明、思想与精神,厚重如斯。

▲ 大连汉服社活动宣传图

注:原大连汉服社社长网友“二茶”提供原图,授权使用。

六是汇合其他文化组成部分。汉服的复兴情境,并不应局限于衣服本身,而是应该尝试与其他传统文化部分有机结合,这样才可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七是实现精神独立创新发展。创新并不是与亚洲邻国争执哪里才是“非遗”所在地,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思考如何真正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使之流芳百世。

八是洗除民族文化自卑阴影。针对将传统文化解读为封建糟粕、卑微阴暗的一些观点,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找回民族自信,重建文明根基。

九是彰显大国国民自信风度。衣冠,浅则是一个人的气质,深则代表一个民族的风骨。要超脱百年前的民族悲情,重建泱泱大国、煌煌中华的自信、包容、平和的大国气度。

十是肩负大国复兴使命。承担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担负当代中国年轻人应有的精神使命,撑起国家建设的脊梁。

借用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汉服复兴运动,复兴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乃至一份信仰!”

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随着汉服运动的广泛开展,穿着汉服的人员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依据对汉服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汉服运动的参与程度,大家把这些穿着汉服的人群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汉服爱好者,也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的人;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人;三是汉服复兴者,即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的人。

其中的汉服复兴者们,彼此之间互称“同袍”。“同袍”一词出自《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其原意是指战友、夫妻、兄弟、朋友等。在汉服运动中,这句诗被解释为:“怎么会说没有衣服呢?我和你穿一样的衣服啊。”

这个称呼的由来其实是在2006年之前,很多媒体在对汉服运动的报道中,把这些参与汉服复兴推广的人称为“汉迷”、“汉友”、“汉服爱好者”,因此引发了很多汉服复兴者的不满。后来,网友“秋月半弯”在网上发帖《我们,汉服复兴先行者的统一称呼为—同袍!》 ,呼唤大家互称“汉服同袍”。慢慢地,“同袍”这一说法也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传播,表示大家共同为汉服复兴而努力的决心和信念。

▲ 2009年端午节英伦汉风汉服社在伦敦大桥合影

注:我本人提供原图。

三、庙堂、武林与江湖

汉服运动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涉及服装、礼仪、民族、艺术、美学乃至信仰等诸多方面。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来看,汉服只是其中一个载体,其背后涉及传统文化的复兴,对此也是应该一并关注的。

而在那些纷繁复杂的行动事件背后,其实是有着三路人马在共同努力的,这里出现了三套体系,形成了三类模式,衍生了三种效果,用“庙堂”、“武林”和“江湖”三个词概括其实是最贴切的。

第一路是“庙堂”中人,基本上是政府官方人马,人数不多,但是其行动效果显著。这里呈现出的是一套在特定领域中被规范了的礼乐制度,诸如祭祀孔子、集体成人礼、汉式毕业典礼等。这里的人们,把汉服嵌入了场景、仪式之中,使它成为一套在特定领域中被规范了的礼乐制度下的外在符号。

第二路是“武林”中人,特指社会中的各大“门派”,包括网络团体和民间组织,这也是汉服运动真正的浩荡大军所在。这里呈现的是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相融,比如汉服与节日、汉服与古琴、汉服与读经。这里的人们,把汉服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使它成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 苏州淑女学堂

注:淑女学堂傅正之提供原图,授权使用。

第三路是“江湖”中人,可谓是“三教九流”,很多也是“日常生活党”,很难一一统计。这里体现了汉服流行化、生活化的趋势,比如汉服摄影、汉服逛街、汉服上课。这里的人们,把汉服当做日常的衣服,而且是让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种场合之中,使它真正地回归民俗范畴。

就是在这三部分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这场稳步推进的社会运动在不间断地碰触着世人的心,甚至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了社会中的各个层次、多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带来影响与转变。 BB8bEDU4kmpFKgJ8Szb5CTt+/IIwN64t0yZPpJKztCj4VOZ0QyB7SGrZl3wDye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