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汉服运动元年

一、一针一线自制汉服

第一个在网上发布自制汉服照的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19岁华裔青年,他叫王育良(网名“青松白雪”)。他11岁时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所以他对于中国的了解基本也只能靠电视了。那个时候他看了一些中国古装剧和武侠剧,再加上儿时对于《西游记》中镇元大仙的印象,一直以为中国人的样子就应该是宽袍大袖、衣袂飘飘才对 ,甚至还曾经把床单披在身上,模仿影视剧里古人的形象,陶醉在那端庄大方的气质之中

到了2001年的APEC会议,他本来满心期待:“如果各国元首能够宽襟广袖,以古雅的中国形象亮相国际舞台,那会是多么气宇轩昂的一幕啊!”结果,峰会上的唐装并没有宽大的袖子,反而是一种拘谨的形态。看到唐装出现后,他心里有些失落,觉得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那身唐装都实在是太陌生了。 但当时也只是觉得蹊跷,并没有明白其中的原委。

再后来,就是2002年的日韩世界杯足球赛,他看到很多穿和服的日本人和穿韩服的韩国人出现在街头,为他们的国家足球队呐喊助威。于是王育良展开了深思,他在笔记《天衣地裳 全六期配图》的第1期《自情结回归情怀》 中写道:

如果峰会的服装还只是让人费解,那次年日韩联合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就不得不发人深省了。在仪典上,邻国人物衣裾翩翩,却似镇元大仙的风采,他们文质彬彬的气度反而更显亲切。一直听闻日本、朝鲜、韩国模仿中国,所以他们像中国人本来不足为奇,可是他们虽像中国人,却不像我们,这如何叫人不诧异?为什么别人会像我们,而我们却不像我们自己呢?这太荒诞了,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王育良的第一件自制汉服照

注:我电脑中保存的图片,王育良授权使用。

于是,这也使他产生了“复原”汉服并让汉服再次回归生活的念头。后来,他参照比较典型的样式,推测猜想“瞎做了”第一件汉服,并在宿舍对着镜子“随手”拍下了一张照片,于2003年7月21日在汉网上公开,这也为汉服的制作、网络公开写下了新的篇章……

二、始自深衣与束发

另外还有一位几乎与王育良同时进行汉服制作的,是一位江苏连云港人,他叫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是汉网汉服版第一任版主,也是江苏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政治课老师。他自幼喜欢传统文化,而且一直认为儒学是一种信仰。 后来,他还遵古礼一直留着长发并把它高高地扎起来。

2003年5月时,李宗伟也产生了复原汉服的想法,并以江永《乡党图考》中关于深衣的图片、文字为依据,自己剪裁、制作出第一件深衣。因为没有剪裁图,他只能根据古书中的记载摸索着进行。从绘图到剪裁纸样,到用报纸制作模型,再到正式剪裁、缝制,一共花费了数月的时间。2003年7月24日,李宗伟在汉网发了第一帖《深衣制作过程》,这个帖子就是根据他自制深衣的经验而整理发布的。他曾经说,有了这个剪裁图,后面的人再做就容易多了。那个时候,他其实已经有了自制深衣,只是因为不会发图而未传照片。

对于为何要选择复原深衣,李宗伟说,他一直认为,既然要重振华夏衣冠,就要遵照华夏古代礼制,否则就说不过去了。他选择深衣,因为深衣是最有寓意的。 他曾经穿着自制深衣走出过家门,但那是一个晚上,没有被任何人采访与报道,所以不算是公众事件。后来,他看到了王育良贴出来的自制汉服照,在2003年9月1日决定将自己的束发、深衣照片发到网上。他不一定是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但有可能是第一个束发穿汉服上街的人,而且他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深衣。

▲ 2003年9月1日网络上公开的李宗伟束发、深衣照

注:网络上公开,李宗伟授权使用。

后来,因为汉网的宗旨与李宗伟的志向有些差异,再加上李宗伟自身有创办网上书院的想法,所以2004年1月3日,他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华夏复兴论坛。该网站以“弘扬儒学、光大礼教、复兴华夏文明”为主旨,吸引了一些民间的儒学人士前来,并开始了复原实践礼仪活动。

这场民间兴起的汉服运动,有一部分是和民间的儒学实践走在一起的。有的人是因为关注了儒学论坛而加入汉服运动中,并穿着汉服复原礼仪实践;有的人是因为知道了汉服而学习儒学,甚至后来开始开办论坛、网络课堂、读经学堂。除了李宗伟外,当时的华夏复兴论坛上还有三个人与他并称为“华夏复兴论坛四大儒”,分别是炎平(段志刚,字炎平)、赵宗来(网名“云尘子”)、吴笑非(吴飞,字笑非,网名“ufe”),他们整理文献、考证制作深衣、复原礼仪流程,并把网络上的集体行动逐步转变为线下的集体行动。

三、三百多年后的街头重现

不论是2002年以前的网上讨论,还是2003年网友自制汉服并发布至网络,其实一直都是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的,真正标志着这场网络社会运动走入现实,且扩大为公共事件的,是2003年11月22日一位普通的电力工人穿着汉服走上了河南郑州街头,并被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报道,此事将汉服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

他叫王乐天(网名“壮志凌云”),从第一家汉服商家“采薇作坊”处定制了一套深衣。这件汉服其实是根据电视剧《大汉天子》中李勇的服装样式仿制的 ,由薄绒曲裾式长袍和茧绸外衣组成。2003年11月22日上午11点至下午4点,王乐天身着汉服行走在郑州市区,他还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园,乘了公共汽车。在行人眼里,身着汉服的王乐天仿佛“出土文物”。当他路过一家商场时,听到门口的迎宾小姐冲里边的人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

尽管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从容、坦然、自信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在网络的另一端,还有很多网友坐在电脑前,等着看汉服第一次上街的文字直播。直到2003年11月23日23:55,和王乐天同行的“采薇作坊”坊主邱锦超把照片发到网上,很多网友看了之后“哭倒在电脑旁”。再后来,这个帖子在最短的时间达到了汉网历史上最高点击率,并在欧美的中国人论坛上登上了头条。

有了第一次上街,就有了更多次的上街。王乐天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推广汉服。但是2006年以后的活动,他已经不愿意出现了,因为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早期也只是出于一腔热情。后来,我曾问起他当年穿汉服上街时的心情。他为什么要选择直接穿件“古装”上街?为什么愿意主动做这第一人?他坚定地告诉我说:“我就是要穿出去啊。这是我的传统民族服装,我就是应该把它穿在身上,告诉所有人,这是我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啊,十多年过去了,他依旧坚守着当年的信念,就连那坚定的语气与神态都未曾变过。

▲ 汉服重现,王乐天在郑州商业区、公交站

注:网络上公开图片,王乐天授权使用。

对于本就不喜欢张扬的王乐天而言,他迈出的是一小步,但这一小步却为汉服续上了传承的脉络。他让汉服的传播,不再依赖于网络,而是真正地走入中国现实社会,并被媒体采访报道,走进了海内外的公众视野,让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四、扩大为公众事件

王乐天这件事情被新加坡的记者张从兴看到后,张从兴写了一篇报道《阔别三百余载,汉服重现神州—访当代汉服第一人王乐天》,刊登在2003年1 1月29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上。这篇报道刊出后,经由联合早报网的传播,带动了中国境内媒体的跟进报道。这次采访,不仅使张从兴成为海内外第一个报道汉服复兴的平面媒体记者,也使得《联合早报》成为全世界第一份报道汉服复兴的报纸。 事隔十余年后,这篇报道的扫描版在互联网上仍然随处可见。

至于张从兴,他一直都是一位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身体力行者。他从2003年上半年起,就一直在关注汉网,看到王乐天的照片后,便写了那一篇报道,这一篇报道也使他成为汉服运动的一名开先河者。此后,张从兴在陪妻子回中国探亲时,穿了一套汉服到天安门广场玩。再后来,他还联络了新加坡的汉服爱好者们,共同举办了中秋拜月、汉服祭祀等活动,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报道,刊发了一篇《海外华人兴起汉服热》的报道。

2003年围绕汉服发生的事件并不多,但是该年却可以被称为“汉服运动元年”。因为在这一年里不仅明确了“汉服”的称谓,而且有网友自制汉服并公布至网上,更重要的是有人把汉服穿到了街头并被媒体采访报道,扩大为公众事件。 /foQ+9qjMnU5ZlFmOPeGysbSiw50XVF11mHcXWi3qazLcVuPYb33VemhvPcBg8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