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一
揭西县现有20个乡镇,78.65万人口,其中14个乡镇40多万人讲客话,被称为“半山客”(以区别于兴梅各县的“正客”)。县城河婆镇,有11万多人口,绝大部分讲客话。旧时的河婆范围,即清代以前是揭阳县九都之一的霖田都,下属六约,而现在的河婆镇则是旧河婆六约之一的象门约。旧河婆下属六约包括:象门约,即今之揭西县城河婆镇周围;狮头约,即今之良田和西田一带山区;龙潭约,即今之龙潭镇,包括大埔头、玉竹园、泉水塘、井田、汤坝、井下楼等村;南山约,即今之南山、灰寨两镇;马辂约,即今之大溪镇;员埔约,即今之坪上镇,包括员埔、南森等乡。河婆六约的主要姓氏,有张、蔡、刘、黄、李、杨、温、邓、吴、韩、陈、贝等,前5个大姓均逾万人,且连成一片聚居,俗称“姓张片”或“姓刘片”等。大溪镇一带多姓李、姓温,大溪镇中的渔梁、井尾等属潮语区,马辂等村则能兼操潮、客两种语言。现在的原六约范围,各乡村的总面积610多平方公里,有31万多人口。
河婆(大至旧时的六约,小至原河婆墟周围)是一个多神的地方。旧时,除了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的奉祀“三山国王”的霖田祖庙外,还有其他:属于佛教的有天竺岩、广德庵、玉泉庵等;河婆上墟的帝爷庙,下墟有个伯公门,庙虽很小,但香火鼎盛,是老一辈妇孺皆知的热闹地段。当地“娘妈生”(天后圣母诞)、“伯公生”的酬神演戏,更是附近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活动。还有“正月十五(晚)不出墟的——呆神”“四月初一(日)不出墟的——呆人”,早已成为本地老一辈乐道的口头禅。
天后圣母又曰妈祖,河婆人称为“娘妈”。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娘妈生辰。河婆象门约的张姓村庄主要有北坑、后埔、下滩、溪角等村,旧时统称为下滩乡。其中有些小村,虽然各有村名,但内部各属祖上分支传下的北坑、下滩、后埔三大派。每年“娘妈生”,张姓的三大派系都要演酬神大戏。演戏的次序均以拈阄为准。在酬神演戏期间,许多外姓村寨的亲戚朋友,都牵男带女前来做客、看戏,来看热闹和为主人捧场,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种风气似乎令人感到“客人越多就越光彩”。而溪角则是由下滩派移来建起的新寨,村中多在河婆墟开有店铺,经营商业,又被人们泛称为“有钱寨”,自然不甘沉寂,在上述三大点轮流演完戏之后,又集中在河婆墟四月初一唱“伯公生”戏,演完之后,再请戏班到溪角寨演出。总之,张姓“娘妈生”的场面很热闹,少数有钱人家自然要大摆排场,讲究阔气,而广大劳动人民却疲于应酬了!
接着是四月初一的“伯公生”(土地神诞辰),河婆上墟以张姓商号为主,将北坑、下滩、后埔等地轮流演完的大戏(多是外江汉剧或海陆丰的西秦、正字等戏班),请到上墟沙坝唇搭台演出。下墟则由蔡姓等商号为主,聘请潮剧名班(如老源正兴、老三正顺、老玉堂春等),在下墟米街坪搭台演出,且都是日夜连演几场。初一正值河婆“墟日”,上下墟都在演戏,因而四乡六里的男女老幼,都云集到小小的河婆墟看戏,真是人山人海,在几条狭小的街巷中挤来挤去,热闹非凡!
河婆在正月十五日晚的元宵节,周围各姓村庄奉祀的所有神明,只要其偶像能抬得动,都要参加“迎神赛会”,并且游到河婆下墟米街坪集中,接受善男信女们的朝拜。此外,还有许多闹元宵的锣鼓班或提灯扮景等在街头表演,很是热闹。所以流行这句俗语“正月十五(晚)不出墟的——呆神”,还有一句叫“关山王爷——无位”。关山是离河婆墟约十公里的龙潭小山村,在元宵之夜,村中所奉神像也要赶赴河婆墟凑凑热闹,因路途较远,当他们赶到河婆墟时往往是迟到者,米街坪早已密密麻麻摆满了附近村寨出游来的各种神明,连一个能放置的空位子都没有啦!因而,在平时凡是迟到的人,都谑称自己是“关山王爷”(意指无位可坐了)!
元宵之夜的河婆墟,常是闹至半夜,当人们进入梦乡时,仍可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锣声鼓点。旧时,在河婆墟周围村庄,生活比较过得去的农民,家中都有一面长鼓或铜锣。入了年假,小孩便敲打锣鼓,玩得不亦乐乎!正月十五日迎神赛会时,则由青壮年人出阵,往往是由几十或过百人组成长长的锣鼓队,敲打着简单而又原始的节奏。小孩则多数负责手提灯笼,一些较顽皮的小孩还常常结伴到麦田去“翻麦鲁”,将一些长势良好的麦苗弄得乱七八糟!据说,全身翻来翻去,才不会生疮。被“翻”的麦田主人,也只是在背后骂几句了事,而不多加追究!还有许多旗帜,有的是白旗镶红边,有的是红旗镶黑边,有的是黄旗……旗杆上都有锋利的红缨枪。游神队伍经过人们的菜园时,旗手们都喜欢以红缨枪刺几个连苗的大萝卜。有的菜园主人还说些风凉话:“萝苗给你刺走无相干,看到那个窟心里才可惜!”六约以内的各乡各寨,普遍供奉镇寨神。枫树寮由祖宗所属支系分为东、西门,东门曰“启明门”,门楼上供奉着指挥大使;西门曰“长庚门”,门楼上供奉天后圣母,以做镇寨之神。东、西门都各有各的伯公宫(土地庙);离村里许的帽鼎山上,还供奉着专管农事的五谷爷(神农大帝);等等。总之,河婆这个小地方,随处可见各种神坛宫庙。河婆人(尤其是农村人)普遍迷信鬼、神、仙、佛,家家户户都供奉有天神,门有门神,灶有灶君,真可谓“满天神佛”,“香烟渺渺透天堂”了!中秋之夜也很热闹,妇女们忙于“落三姑”,姑娘们“落秆扫神”,男青年“落桌神”,小牧童则去“落牛牯童”,等等。笔者至今还记得那几首落神的歌谣(口诀),特列举如下:
“落三姑”(即紫姑厕所神)的歌谣是:“猪屎姑婆猪屎瘫,请 姑婆聊月半;长纡或宁绩长衫袖,短纡绩个水金龟。”三姑则以抬陶饔的“饔络”套上老妇上衣,套上古式的头帕,由两个妇女抬着,边插香火,边念唱上述歌谣。
“落秆扫神”时,落神者将洗净的日用扫帚倒立蒙在脸上,上插清香,助神的姑娘们则围坐在周围口念歌谣,至“神”来之时,清香发颤,落神者丢掉扫帚,进入表演。“秆扫神,赶灵灵,过山过坳去收神,收转神来缚秆扫,秆扫老嫩也有神。深山也有过路人,水深也有撑船人,铁打观音浮过海,举头三寸有神明。秆扫仙、辣(扫)两边,弥佛祖、结仇宽,也有猪头顿田缺,也有鸭卵凑三牲。……”
“落桌神”时,把一张八仙桌倒置过来,桌脚朝天,中间放一水碗作为轴心,由四位男青年以右手扶定桌脚,由慢至快带桌转动,一边叨念着:“天清清地灵灵,八月十五落桌神。……”
“落牛牯童”的歌谣是:“牛牯童、牛牯拼,大牛相斗细牛战;斗脱皮、我会犀,闹脱角、我会驳,闹脱尾、我会追,一直追到尖田尾(村名)。”落牛牯童是先请村中两头最好斗的“牛神”,后由两个顽童将香火捧在脸上,其他围观的儿童反复唱念上述歌谣,直到那顽童脸上的香火发颤,他们便像两头凶牛一样相斗起来,一直斗到头破血流,待家长闻知到现场拉开各自的子弟,打他们几个耳光,才使其醒转过来!
河婆的三山神,据称是“肇于隋,显于唐,封于宋”,民间的传说更多
,庙中原有一块元代翰林院编修刘希孟的《明贶庙记》(旧碑已毁,另立新碑),记载得很清楚,此碑记还收入明代的《永乐大典》,在旧《揭阳县志》《潮州府志》《嘉应州志》中的记述,均是由《永乐大典》中的《明贶庙记》改写
。
河婆的霖田祖庙是在清代扩建的,占地1 420平方米,是三进宫殿式建筑,布局严谨,殿堂巍峨,气势雄伟,因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故当地人俗称“大庙”。庙中正殿奉祀三尊塑像
,简称为“三山国王”,故又称“三山祖庙”;大殿两旁,塑有六尊立像,称为上马官、下马官、文官、武官、厨官、斗印官;后殿为三位王爷夫人,俗称“后堂阿奶”;正殿天井两厢,还塑一群各级神癨和侍者;大门内两侧,塑两尊把门将军及马匹和马夫,此外,还有千里眼、顺风耳等。全庙共计大小塑像六十尊,真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俨然成为一个“小朝廷”!
每年正月初二,“三山国王”都要“派出”文官指挥大使和武官木坑公王两尊木雕王爷,作为“全权代表”出游六约,深入各乡里,以“视察”民情,并享受人间香火。俗称“迎大庙爷”或“迎王爷”。
相传指挥大使与木坑公王原是宋代朝廷派来封赐“三山国王”
的使者,指挥姓韩,是文官;木坑姓张,是武官
。他们来到河婆之后,眼见当地山明水秀,风俗清美,又受到化作常人的三位山神热情接待,大有宾至如归之感,因而决意留下来长住,去世后葬于当地。民众为纪念他们,把他们当作神明祭拜。后来,霖田祖庙之内,便增加了一文一武的指挥大使与木坑公王两位尊神。庙里则派出专职的香公庙祝和“神夫”,以及业余的吹打手、锣鼓手、擎旗手等一群跟班,共20多人随从大庙爷出游六约。他们这班人马,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享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但有一个特点:朝半昼,夜三更。
大庙爷出游之前,路线如何走?究竟是从“大溪下、细溪上”还是“细溪下、大溪上”,都要奏明王爷以连跌三下“圣”
而定。但不管出游路线是上是下,都是当日顺路先到马头、庙垄等村——离大庙最近,再经过河婆圩接受“拦社”祭拜,于当天晚上铁定要到枫树寮歇马住夜。这是因为该村五世祖昆兰公是扩建大庙时的施主,“威灵显赫”的大庙爷也不敢怠慢误时到访!原来的三山祖庙是坐西向东的小庙,规模究竟有多大,已不可考,但在该庙天井有一株古榕,却是确凿有据。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刘昆兰捐出巨资扩建祖庙时,请来五华县堪舆名师刘明钦,总经理为本地马头村的何珠还,将庙址扩大为占地1 420平方米(当时以丈计),并稍移向右下方,还将庙门改为向南,正对银(明)山尖峰,那株古榕则落在祖庙背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树干仅存半边,枝叶稀疏,状甚奇古,后因缺乏管理,古榕逐渐枯萎,现已不复存在。
刘昆兰捐建祖庙,原来存有碑记。1984年以来,在该县主要领导人重视之下,组成揭西县修复霖田祖庙理事会,对祖庙按清康熙扩建时的尺寸修复,并于1989年5月9日重立刘昆兰《施庙碑记》。《施庙碑记》是按原文新刻的,《明贶庙记》亦是如此。文曰:“刘昆兰,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原居河婆枫宸乡,官授福建省古田知县,晚年谢职”归乡,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建三山祖庙庙宇,并捐优质良田一十亩(共28丘),耕牛一头,犁耙各一副,锅头一口,立碑为记”。该村迎大庙爷完毕之后,才开始按照“告定”的上或下的路线正式出游。住庙的香公庙祝,也是以前由该村搬去的昆兰公后裔的一支,现该地已成为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庙角村”。直至大庙爷出游转宫时,该村村民都可以去凑凑热闹,参加拜祭仪式后,在半夜享用一顿美味的晚餐,这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惯例,而同姓的别村人是不敢去的。
河婆范围各村寨迎大庙爷分三种规格:最高一级是“歇一夜”;其次是“吃午饭”;最末一等是“拦社”,即让王爷停放若干时刻,待“炉下子弟”跪拜后即送走,由下一个点派人来迎接。各个点究竟能享受哪种规格,可看看两杆“饭顿旗”如何放置。这两面旗帜是用黄色棉布制成的,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红色大字;以两株又长又直、同样高大的青竹作为旗杆,竹尾还要留有大体相等的绿叶,以示吉祥和威严。王爷到枫树寮,当然是歇一夜,两杆“饭顿旗”是插在公厅门坪左右的旗杆夹上。
六约的村落颇多,大小村庄共有两百多个。其中姓张片主村有北坑、后埔、下滩、溪角等等。石内也姓张,但不称姓张片。姓刘片主要指龙潭各村及枫树寮村,良田山区也有许多村庄姓刘。姓蔡片即指龙溪的汤坝、井下及南森乡的尖田尾、榕树寮、神前等村。姓黄片即指员埔、连城、坪上等主村,离祖庙最近的马头村也姓黄。南山镇以邓、杨、李姓为主。灰寨镇和大溪镇则以李姓为主。常是共姓不同“约”,主要是因地域不同而定。大庙爷在出游半个多月的规定时间内,不可能每个村庄都“亲临视察”,指挥大使、木坑公王两尊木雕神像就只好分杠前往,而且还不得不“走大点”,以点带面了!“大点”是人口较集中的大寨,一般都组织有王爷会或轮甲,负责王爷跟班们的吃宿。如要歇夜,王爷神像就放置在公厅或祠堂内让人瞻拜。邻近的小村信众,便置备三牲、香烛、鞭炮等,用比较讲究的花篮提着或挑起,到主村去祭拜。“拦社”多在空旷的地坪,即在室外。因此,如果是歇夜,饭顿旗则高高竖起,迎风飘扬;否则,则将旗帜斜靠在公厅前檐第几行瓦口上,以示“暂时歇马”。
迎大庙爷的锣鼓,各用两面(鼓二,锣二),鼓用中音扁鼓,锣用中音低边苏锣。两套锣鼓,音高各差三度,锣鼓点虽很简单,但也有一些变化:游巷或过点,均用三拍子行锣;进寨门或安更,则敲三通由慢至快的急鼓;过“约”,则敲急促的乱鼓。还有贺新丁、新婚,只用单面鼓,击鼓者一手提鼓一手执槌,边行边敲。恭贺新丁、新婚时,除锣鼓手外,还有一至二位唢呐手入门吹奏,锣鼓是反复敲打。凡受恭贺的户主,均要送给红包。这与迎其他神用几十面长鼓和高边锣,且是四拍,显然不同。
枫树寮的天日兄,是迎大庙时的专职鼓手,他打鼓的姿势、手势很“活”,有花样变化,十分好看;这一职务,是不容别人插手的,年年如此。每年冬下,还由他挑着箩担,到各村寨去“放符”(木刻板印刷的霖田祖庙三山国王“镇宅灵符”)和“放做数”(即黄表奏折,以备各家庭主妇年二十四送神上天时,烧给灶君老爷带去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全家情况)。这些灵符、奏折,常有别人伪造以图利,但只要是天日兄亲手发放的,善男信女们便不必担心是“伪劣产品”了!因他是独目(一眼已瞎),全河婆六约人都认识他是大庙的“兼职”人员。
迎大庙爷最有特色也是最高潮的活动,可要算举王爷了。据长者相传:河婆六约一带半山区,自古以来曾多次成为战场,再加上旧时的兵灾贼祸,死伤无数,乡民受害惨烈,过去“举王爷”这一活动,也含有村民借以“驱邪赶鬼”之意。经过一番热闹,爆竹连天和锣鼓齐鸣,“答谢神恩”之后,以求消灾纳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人畜两旺!王爷每到一主村,各家各户毕恭毕敬地依次行礼祭拜。离村之前,要由数名精壮汉子抬着按一定路线游巷,仪仗队的排列次序是:首先由两人各擎一柄上写“恭迎圣驾,合境平安”的大灯笼,在前面照明开路;其次是锣鼓和吹奏乐队吹吹打打;再次是一长者身穿长衫,手捧香炉,接受各家香火;最后才是坐在神轿上由人抬着的木雕“王爷”,还有若干村中较有身份、身穿长衫的大人,手提小灯笼压后,表情气氛非常虔诚肃穆。许多较顽皮的小孩,则尾随伺机抢捡未燃着引线的鞭炮。各家主妇侍立门前等待拈香礼拜,还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把稻草铺在巷中心以作“地毡”,让王爷与仪仗队踩踏过后,她们即刻拾起稻草,放入猪栏,以祈一年四季阖家平安和六畜兴旺。若是小点“拦社”,迎王爷的队伍至少也要扛着王爷游游寨场外围的“龙身”,望能驱邪赶鬼,图个吉利。
指挥大使和木坑公王两杠王爷游巷完毕,便要被抬到村外空地或禾坪去接受火的洗礼,俗称“举王爷”。此时,在广场周围早已站满围观的男女老幼;当年娶来的新娘,还要盛装站在高处(或临时搭起的台上),相当于集中展览,任人参观欣赏。有些年轻小伙子还喜欢对各个新娘评头品足。由各户自愿备置的“纸炮篙”以鞭炮缠绕在青竹篙上,组成炮仗队,林立在观众前面,擎纸炮篙的“爆破”手们都是村中敢于冲锋陷阵的青壮后生,他们清一色地穿内衣短裤,有的还只穿袜子不穿鞋,虎视眈眈地等待王爷进场。那些抬王爷的青年,更是骁勇过人,他们已先拔掉王爷须,摘掉王爷的帽子,取下指挥大使的双手(是活动的),把着轿杠,抬着王爷,急速冲入场中,绕着柴草堆上正在燃烧的熊熊烈火乱转;炮仗队即刻点燃鞭炮,轮番鱼贯地追赶王爷,将爆竹架在抬王爷者的肩上,甚至边追逐边将长串鞭炮缠在他们颈上任其爆炸。其中更有勇敢分子追去抢夺王爷,使王爷身轿分离,拖在地上。场上浓烟滚滚,爆声震天,在场者声嘶力竭地呼喊“举呀举呀”以助威,全场十分热烈,一片欢腾。场面可谓“原始、粗野、勇武、壮观”!直至鞭炮燃放将尽、火堆将灭,举王爷的勇士们被烧灼得遍体鳞伤之后,场外才传来慢板行锣,点响土铳(礼炮),预告着这场盛大仪式即将结束,准备再过下一村。待王爷冲出火场,举王爷者均先后下跪,表示“请王爷恕罪”,并将入场前拔下的王爷须及双手、帽子等装戴回去。下一个点的青壮男人们,便早已到按惯例规定的地点迎接了!上下两村(或不同姓)常因“迎”与“送”的交接地段应以哪里为“界”而引起争端,闹得不可开交!这一边,火场上的围观群众,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逐渐散场。可是最后还有一项,虔诚的妇女们趁着余热涌入场中扫纸炮屑,用衫帕包着,虔诚地带回家中放进鸡窝,口中还念念有词,据说这样可使母鸡多生蛋,并祈望孵出鸡仔活得齐全。小孩子们也欢天喜地抢先入场,去寻找未燃过引线的遗漏鞭炮。
这种举王爷活动,一般若是在主村举行,鞭炮才多,围观的群众也多,场面较大,气氛热烈。小点或“拦社”,虽然也要走走形式,但场面与气氛就冷清得多。员埔约的连城村全是黄姓,据说,他们举王爷的场面最大,纸炮篙最多,阵容最整齐,服色最划一。也有一说是该约的坪上村举王爷最好看,因场地是在已车干塘水(抓鱼)、掏净塘泥(做肥料)的池塘中央,观众站在池塘周边观看,不致被前面人群挡住视线。
“拦社”最有名的,是河婆下墟的“走大街”。
所谓“大街”,即旧时河婆下墟一截几十丈长、丈把宽的热闹街道,算是当年墟中最大的街道了。正月初一晚上,指挥、木坑两位尊神,被安放在街头,前面接连摆上几十张八仙桌,让下墟的各商号备办牲仪朝拜。其中“杨科合号”的牲仪中,用特殊方法饲养的肥鸡最为突出,其他商号的真是没法比。他们拜毕,各自端回供品之后,便关闭大街两头的大门,各商号由二、三层楼上垂下长串鞭炮即刻点燃,造成万炮齐鸣的局面。而两位尊神则由勇敢的青壮年抬着,在震耳欲聋、浓烟滚滚的街心火海中闯来闯去。经若干时刻,鞭炮燃放将尽时,才打开街门,把王爷抬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接着到下一个“拦社”点湖塘头(即上湖寨)。笔者童年时,曾约伴去走过一次“大街”,与其他敢闯火海的儿童一起抢捡鞭炮,饱尝硝烟火药味道,呛得涕泪齐流。回想起那种勇敢的蛮相,至今仍觉好笑!上湖寨过后,王爷即到枫树寮,已是半夜!王爷跟班们这才正式吃晚饭,因而叫作“朝半昼,夜三更”,意指吃饭时间反常。童年时,作者常与同伴到马头(是有钱寨)等村看迎王爷。一直跟着王爷游到枫树寮。王爷出游六约,是在枫树寮之后才开始按照“告定”的路线出发。
这一场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犹如一幅古老而纯朴的民俗风情画卷,也有点类似原始人群渔猎归来、欢庆丰收或是部落之间交战前夕鼓舞士气的“火舞”!延至以后的封建时代,人们期望着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前提下,能获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平安的年景,反映了过去小农经济社会中,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良好愿望!另外,在旧社会缺乏文化娱乐,他们通过迎神以娱人、敬神而加菜,改善一下生活,自然也就“乐在其中”了!而“走大街”则是各商号比阔气,并祈来年“生意兴隆,货如轮转”的一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