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庙,顾名思义,此庙为八角形。庙内原先供奉着5尊比真人还大的菩萨,它们分别为同一水系的蔡江、村里、麻源、山梨迳、源头五坊的福神,故八角庙又称五坊福主庙。后来据说源头坊的菩萨离开八角庙吃素去了,所以5尊变成了4尊,但又另外加上了1尊位于庙门口的小菩萨,形成4大1小的格局。小菩萨到底是谁呢?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茅山祖师曾到蔡江与兴国县接壤的石子下开法门,招徒授法。当时有一个叫胡东庆的外地人来蔡江放养母鸭,曾住在蔡江村的麻田坝。他听说茅山祖师招收徒弟,便丢下母鸭去学法了。他跟随茅山祖师学法3年。茅山祖师欲检验他3年所学的成果,以便进一步授予他关键技法。一天,师傅叫他用竹篮去挑水,由于师傅干女儿的指点,他终于用竹篮把水挑回了师傅家。一次,茅山祖师又叫他第二天早上必须把对面山上的毛竹全砍下来,他急得一夜未睡,又是他师傅的干女儿告诉他,只需将最大的那根用力捏破,其余的就会自动倒下来,他如法去做,结果也完成了任务。又一次,茅山祖师端了一箩筐芝麻从屋内到屋外,不料绊了一跤,芝麻洒了一地。他忙叫胡东庆将芝麻捡起来。胡东庆想,这么多、这么小的芝麻要一粒粒地捡起来,谈何容易!他忙去找师傅的干女儿商量,看有没有什么更简便的办法。他们商量来商量去都没有结果,只得边捡边想。忽然,他们发现,这些芝麻中有的已经发了芽。他们想,师傅叫他捡起来,一定有更便捷的办法,这办法可能就是将这些发芽的芝麻先捡起来,其余的芝麻就都会自动回到箩筐里去。他们边说边捡发芽的芝麻。不出所料,当他们把发芽的芝麻捡起后,其他芝麻果然都一起回到箩筐里去了。他师傅看了,高兴地对他说:“今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善于动脑筋,箩筐里是我给你的3斗3升油麻兵,你自己保管好,日后自有用处。”
就在下山之前,茅山祖师想最后考验胡东庆一次,同时也给他一次消灾免祸的机会,所以就想了一个叫他喝脓血洗澡水的主意。这天,他师傅洗完澡,便叫胡东庆将洗澡水倒掉,但要求他倒在上不见天、下不见地的地方。胡东庆想:倒在什么地方才能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呢?莫不是要我将此水喝掉?否则,不管往哪里倒,不是可见天,就是可见地。再一看此洗澡水,不光脏,而且满是脓血,还有不少疥疮屑漂浮在水面,叫人怎么喝得下去呢?这时,他又想起师傅的干女儿,立即找到她,并将情况一五一十地对她说了。他师傅的干女儿告诉他:“只有喝下去一种办法了,不过我爹从未得过皮肤病,看来这水看上去虽然很脏,其实是很干净的,你就放心喝吧。”于是,他闭着眼睛,一口气将水喝完了。谁知刚刚把水喝完,他就觉得体内特别畅快,神清气爽。茅山祖师看了,告诉他,这是给他消灾免祸的法水,从此后,只要不跟神斗,便可所向无敌了。
于是,胡东庆拜别师父,领了3斗3升油麻兵,回到了老家。为了检验所学法术是否有效,做饭时,他念动咒语,锅里立刻就有了米、菜;把脚伸进灶膛,就能生火做饭。他的邻居觉得非常奇怪,不时去偷看,并发现自己家里的米、菜、柴经常会不翼而飞,于是便找到胡东庆,问其所以然。胡东庆这才承认,为检验三年来所学法术,借了邻居们不少的东西,三天内一定奉还。果然,邻居们短少的东西三天内都莫名其妙地回到了家里,大家始信他真的学到了茅山祖师的法术。
从此以后,他用师傅所赐的3斗3升油麻兵,劫富济贫,行善积德,做了许多好事,为地方上除了许多害,为老百姓伸了许多冤,得到了当地人的交口称赞。他与他师傅的干女儿也结了婚,成了家。一天,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昂首挺胸来到蔡江,想重游旧地。本来到了蔡江街头,在过石拱桥之前,不论什么人都得下马、下轿,步行过拱桥。而他却不仅不下马,反而扬鞭策马直冲过桥。一过拱桥,迎面就是八角庙的大门。八角庙中的菩萨见胡东庆直冲而来,知道来者不善,便拿起大刀,朝着马腿挥刀一砍,把一条马腿砍断了。胡东庆见所骑的马被砍断了腿,自己也差点掉下河去,便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忘记了师傅再三告诫他的“不可与神斗”的话,举起马鞭便朝八角庙抽去,只见八角庙来了个90度的大转向(原来的庙门是正对拱桥朝东的,经他这一抽,庙门竟朝南了)。他随即用芒秆接好马腿,便策马回家去了。
回家后,他一直闷闷不乐,晓得惹了大祸,不该与神斗。且庙门转了向,菩萨也绝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叮嘱老婆,近几天可能有人来找麻烦,让她在大门、二门和房门前分别放上扫把、蓑衣和长竹杠,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哭。他老婆答应照办。果然,八角庙的菩萨见庙门转了向,决定要与胡东庆斗法。菩萨来到胡东庆家门口,只见门口两只恶犬,凶恶无比地向他们扑来。菩萨将它们制服后,发现竟是两把竹扫把。接着来到二门,门口又跳出两只黄斑大虎,张牙舞爪。菩萨将它们制服后,一看,原来是两件蓑衣。再进到房门口,一条一丈来长的毒蛇正吐着芯子,呼呼有声地守在门边。菩萨提刀一斩,只听“咔”的一声,原来是一根竹杠。进到胡东庆屋里,楼下到处找不着人,继续往楼上找,才在柜子里找到了他。原来胡东庆见自己布置的三道机关已破,只好去请师傅帮忙了,留在柜子里的仅是他的一副躯壳而已。菩萨见胡东庆躺在柜子里不动,忙找来糯米饭,放在他的鼻子里,并故意大叫:胡东庆已经死去多日,鼻子里都生蛆了!他老婆听了,赶忙上楼,恍惚间,看到他鼻子里确实有蛆,以为他真的死了,竟忘了她丈夫“不要哭”的嘱咐,在一旁大哭起来。这样一来,胡东庆的魂魄就无法附体了。菩萨念他师从茅山祖师学法三年,学成之后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为解庙门转向之恨,也已对他进行了惩罚,便启奏玉帝,让他到八角庙做一个小菩萨。
再说,每年的六月十五日,按农村风俗是食新节。农民们都要用当年收获的新谷碾成米做饭,杀鸭子过节。这年的六月,趁过食新节的机会,麻源坊的菩萨偷偷回到了麻源,麻源百姓知道菩萨回来了,家家户户都杀鸭子做新米饭请菩萨过节。节后,菩萨回到八角庙,其余各坊的菩萨知他偷回本坊吃了那么多的鸭子,便提出要算账。在算账过程中,由于言语激烈,遂发生了口角。传说源头坊的菩萨脾气最为暴躁,拿起算盘就朝麻源坊菩萨的头上打了过去,结果,在麻源坊菩萨的额角上打起了一个大包(从那以后,麻源坊菩萨的头上始终留有一个大包,哪怕是请医师来把这个包割掉,可第二天又会长起来)。因为源头坊菩萨动手打了人,其余各坊的菩萨都埋怨他。源头坊菩萨心想,自己一时冲动,动手打人确实不对,而现在大家都来指责他,不如回源头坊去算了,免得大家合不来。于是,他便跑回源头坊去了。后来每年七、八月做庙会时,大家都会派人到源头把该菩萨接回八角庙,但据说头一天把他接回八角庙,第二天他又会跑回源头坊去。且后来为了免去麻烦,他干脆上真君庵吃素去了。源头的百姓认为他改食荤为食素,更能行善保护人民,所以更加刻意祀奉,直到现在仍香火不断。也是从这时起,八角庙的菩萨便由5尊大菩萨变成4尊大、1尊小的菩萨。
对八角庙的菩萨,每年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接神、游神活动。他们是食荤的武菩萨,所以大家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动作都比较粗野,而不像对斋菩萨那样文明。自源头坊的菩萨上庵吃斋以后,八角庙里只留下蔡江、村里、麻源、山梨迳四坊的福主菩萨了。每年的五月初一,由这四坊百姓派出精壮男劳力,带好香烛到八角庙将各坊菩萨接回本坊去,并把他放在精壮劳力多的屋场厅堂中,由该坊各家各户人带着三牲、供果去祭祀。到了二十六日,各坊再将菩萨送回八角庙,也要举行类似于接菩萨时的仪式,人们把这叫“菩萨归庙”。
因每年八月蔡江墟上要唱“真君戏”(从七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开始,一直到八月十二日下午),所以从十二日晚上开始,才给八角庙的菩萨唱戏,直到十六日夜结束(十六日是最隆重的一天,晚上的戏须唱到天亮)。演这种庙戏,须选择“祁剧”(老表叫“大戏”)。唱第一出戏之前要“打八仙”,然后“打天官”,后面才唱整本的戏,如《郭子仪贺寿》《五鼠闹东京》《穆桂英挂帅》等。
每年唱戏的经费筹集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即八角庙所属四坊(源头坊除外),每坊只要出每天唱戏的一半钱,其余一半钱由蔡江街上的个体工商户(如卖豆腐的、卖布匹的、卖南杂百货的)筹集。另外,当时蔡江的赌博业比较盛行,很多人参与赌“六名”,即用六个长方体的木(或骨)牌,上面刻有“天龙、天申、日官、火官、日山、坤山”等字样,庄家把其中一张牌置于桌上盒子里,其余人猜他装在盒子中的是什么牌子,猜中了则赢,庄家要赔他的钱。但当时有这样一个规定,假如庄家需赔10圆的话,赢家只能得9圆,剩下的1圆,一半返回给庄家,另一半则作为八角庙唱戏的戏钱。所以,该庙从唱“真君戏”起到唱完“八角庙戏”,前后一共十五六天,各坊及墟上各行会都只要负担白天及前半夜的戏钱,后半夜则用从赌博行中所收的利钱去加演有关剧目。另有一个规定是,理发师这一行业比较辛苦,也比较“低贱”,收入也较少,所以每年唱戏,他们都不要出钱,但要负责搭戏台。
八月十六日举行游神。这一天是重头戏,整整要闹一天一夜,即白天游神,晚上唱戏、赌博到天亮。这天一早,包括源头坊在内的五坊代表都早早吃过早饭(因这一天既紧张又累,大家无闲暇时间回家吃饭,所以各坊都会统一办伙食),到八角庙将各自的菩萨接出来,全部放到蔡江街头的一个小山丘上集中。然后依次整理好队伍,其次序是:帅旗(包括龙旗和令旗)、旗锣(一种用竹竿挑着的前面是锣后面是旗的组合物)、香桌(上面放着插有令旗令箭的兵桶、香炉及用红布包着的四方形官印)、菩萨、凉伞、西皮锣鼓,最后是各坊的男人(他们中有的是来看热闹的,有的是准备帮忙抬菩萨的,有的甚至是准备在菩萨下马、进庙时专门打架的,有时里面还混杂一些从外地请来的、有武功的“教头”)。整个队伍有四五百,甚至上千人。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一天的游神因为要热闹,所以各坊中几乎所有的三眼铳都会拿出来用,铳内填满了黑色的土硝,从早到晚打个不停。游神时,大家用它做前导,祭祀时用它做响器,打架时则用它做自卫的武器。
游神,除源头坊以外的四个坊都要去。游神路线长、屋场多,所以菩萨只在各坊所在地的宽阔的河坝里或草坪上停放一下(如麻源坊在背岭桥边的大坝里,蔡江村在扬木坨,山梨迳在石咀脑,村里坊在拿巴山下),具体先去哪坊,后去哪坊,每年要抽签轮流,这叫“菩萨下马”。在队伍到达各坊所在地之前,每个坊都争先恐后地想把本坊的菩萨先抬到目的地。据说谁的菩萨先到,谁就能先得福、多得福。因此,原来排好的次序常常会被打乱。其中,秩序最乱的,要数去村里坊的拿巴山下的时候。去那里必须走过河边一条仅一米宽的石砌小路,路的左边是河,右边是山,快到拿巴山时还要涉过一条约一百米宽的沙河。过了河就是一片宽阔地带。于是,各坊力壮的年轻人便挤到本坊菩萨边,用手托着菩萨的座椅向着拿巴山下飞跑起来。在赶超的过程中,大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争吵,甚至有的人还粗鲁地把别坊的菩萨拖住。这样一来,势必就会发生你争我夺、你推我搡,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杠子的现象。所以整个河堤上,走的走,喊的喊,推的推,抢的抢,骂骂咧咧,挤挤撞撞,乱成一团,直到所有菩萨都到达沙丘上为止。把菩萨抬到目的地后,该坊人都要在菩萨前奉香烛斋饭,杀鸡杀鸭,以还平时所许之愿。此外,还必须杀猪,一来供祭祀,二来供本坊人办伙食之需。
游完神以后,各坊仍将菩萨抬回蔡江欧背坪集中。下午四时许,在一阵鞭炮声中,各坊争先恐后将菩萨抬回八角庙,这是争夺最为激烈的一幕。所以,各坊都必须全力以赴,平时不管在外做生意的、做手艺的,还是在外当官、卖力气的,适时都会主动、自觉地回到蔡江,而且一定会来参加这一年一度盛大的菩萨回庙活动。整条街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菩萨进庙时,大家先各自抬着本坊菩萨,争先恐后,你挤我拥地通过一条塞满乱七八糟东西的窄窄的街筒子。经过大街角逐之后,大家来到八角庙前。庙门一次只能容纳一尊菩萨进去,而需进庙的菩萨却有四尊。同时,各坊也都早已派人在庙门口接应,菩萨还未到庙门口,庙门口的“战斗”早已开始。待菩萨一到,大家你推我,我拉你,骂声、打架声连续不断,直到打得筋疲力尽时,菩萨才在庙里安定了下来。
菩萨入庙后,各坊打铳,供奉,处理好一些日常事务,这年的活动就结束了。
在八月十六日的游神活动中,八角庙所属的四个坊及源头坊(这个坊的菩萨尽管现在已不再加入游行的行列,但依照过去的传统,该坊的群众当天依然会来参加游神活动),都要以坊为单位办一天伙食,以招待参加游神的吹鼓手、旗锣凉伞手,抬桌、抬菩萨以及游神中用得上的人(少者五六十人,多者百余人)。伙食点一般设在蔡江墟上(因这里离庙近,且各坊均有人在墟上有店面,这些在墟上有店面的人又大多有钱有势,并常常是庙会的领头人,故伙食点也一般选在他们店里)。办伙食的经费以往来自各坊主要姓氏的祠堂众产收入(其来源有的是祖先或绝户遗留,有的是族人捐赠,有的是向族人摊派资金置办。其数量多者有田亩百余石,少者一二十石),不足部分由村民分摊(其中亦包括杂居在村中的外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