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说受到基督教会的推崇,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一直是西欧社会基本的宇宙观。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说。他认为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太阳、月亮等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有限的,由以地球为中心的9个球面构成,最外侧的球面紧挨着很多恒星,而太阳、月亮、火星等天体在这9个球面之上围绕地球运转,它们每24小时运行一周。
但是,随着对行星观测的不断发展,这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天动说出现了破绽,它不能很好地解释行星的“不规则”运行。后来,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伊巴谷在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轮、均轮,以及偏心圆等理论,并把天球的数量减少到7个。
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将宇宙这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著成《天文学大成》,创立了宇宙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都在一个称为“本轮”的小圆形轨道上匀速转动,而本轮的中心又在称为“均轮”的大圆轨道上绕地球匀速转动;地球并不在均轮圆心位置,与其圆心有一定的距离;水星和金星的本轮中心位于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上;本轮中心在均轮上的运转周期为一年;恒星都位于“恒星天”之上,太阳、月亮和行星除了上述运动,还要与“恒星天”一起,每天绕地球转一圈。
对于古代人来说,日月星辰的运转、宇宙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也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对于宇宙的观测和探索。从这一点上看,古代人比现代人更贴近宇宙。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