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伽莫夫提出大爆炸理论的同一年,稳恒态宇宙学也被三位英国天文学家提出,而且在当时,这个观点比大爆炸理论更有人气。
1948年,几位年轻的天文学家赫尔曼·邦迪、拖马斯·戈尔德和弗雷德·霍伊尔,以哈勃定律的发现和宇宙膨胀的观测事实为支撑,提出了“完全宇宙学原理”。他们认为,既然时空是统一的,那么天体的大尺度分布不仅在空间上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在时间上也应该是不变的。也就是在任何时代、任何位置上观测者看到的宇宙图像在大尺度上都是一样的,这一原理称为“完全宇宙学原理”。
根据完全宇宙学原理,物质的分布不仅在空间上是常数,而且不随时间变化。而宇宙空间的膨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宇宙空间在膨胀,而物质的分布却并不随着时间变化、密度不会发生变化。可是我们知道,星系之间的距离增大,其分布状况就会变得稀疏,若要保持密度不变,就需要有新的星系填补因宇宙膨胀而增大的空间。
稳恒态宇宙学模型认为,宇宙在大尺度下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新的物质在宇宙各处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来填补宇宙因膨胀产生的空间。这种状态从无限久远的过去一直延续至今,并将永远继续下去。而新物质的创生速率为,每100亿年中,在1立方米的体积内大约创生1个原子。
尽管稳恒态宇宙学模型有很多吸引人的特点,却很容易遭受观测事实的质疑或反驳。1965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使这一理论基本上被否定了。
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右)、赫尔曼·邦迪(中)及拖马斯·戈尔德(左)在1948年后提出了稳恒态宇宙学模型。这是一门形式美妙的理论,充满了纯哲学的观念。
该理论认为,宇宙并不是在某个瞬间诞生的,而是一直存在的,是无限和永恒的。
和大爆炸理论中的宇宙一样,稳恒态宇宙也是在自发地持续地膨胀着。
星系之间相互远离,并不断被新的星系取代,而新的星系则是由自发诞生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来自虚无,并受到一种未知规律的支配。
这一理论在今天有了一个变相的继承者,即所谓的准稳恒态宇宙论,是由印度人贾扬·纳利卡尔(左)和美国人乔弗雷·伯比奇(右)于2000年提出的。宇宙仍然是永恒的,而不是在某个瞬间被创造出来的,但它持续在密度和温度两个临界相之间摇摆,经过巧妙的构思,使这一理论与实际观测结果“完美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