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握手

在人与人会面时,相识者之间与不相识者之间往往都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向交往对象行礼,以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友好、关心与敬意。此种礼仪,即所谓见面礼节,也就是人们会面时约定俗成互行的礼仪。有时,它又称相见礼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所采用的见面礼节往往千差万别。常见的包括:点头礼、举手礼、致意礼、脱帽礼、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鞠躬礼、合十礼、吻手礼、吻足礼、碰鼻礼、拱手礼、叩头礼、跪拜礼、屈膝礼,等等。但当今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最为通行的见面礼节却只有一种,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握手礼。

在一般情况下,握手礼简称握手。学习握手礼,应掌握的主要问题有行礼的时机、伸手的次序、相握的方式、握手的禁忌等。

一、行礼的时机

何时宜行握手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它通常取决于交往双方的关系、现场的气氛以及当事人个人的心情等多种因素,所以往往不可一概而论。不过一个人若是希望在人际交往中令自己显得彬彬有礼,那么就该明确:何时应当与人握手,何时不必与人握手。

(一)应与人握手的场合

在以下几种具体场合,人们往往需要彼此握手:

第一,遇到较长时间未曾谋面的熟人,应与其握手,以示为久别重逢而万分欣喜。

第二,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同相识之人道别,应与之握手,以示自己的惜别之意和希望对方珍重之心。

第三,在家中、办公室里以及其他一切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之时,应与对方握手,以示欢迎或欢送。

第四,拜访他人之后,在辞行之时,应与对方握手,以示“再会”。

第五,被介绍给不相识者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自己乐于结识对方,并为此深感荣幸。

第六,在社交场合,偶然遇上了同事、同学、朋友、邻居、长辈或上司时,应与之握手,以示高兴与问候。

第七,他人给予了自己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衷心感激。

第八,向他人表示恭喜、祝贺之时,如祝贺生日、结婚、生子、晋升、升学、乔迁、事业成功或获得荣誉、嘉奖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贺喜之诚意。

第九,他人向自己表示恭喜、祝贺之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谢意。

第十,向他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应与之握手,以示真心实意,全心全意。

第十一,应邀参与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之后,应与主人握手,以示谢意。

第十二,当重要的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沙龙、生日晚会开始前与结束时,主人应与来宾握手,以示欢迎与道别。

第十三,得悉他人患病、失恋、失业、降职、遭受其他挫折或其家人过世时,应与之握手,以示慰问。

第十四,他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应与之握手,以示感谢。

第十五,向他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应与之握手,以示郑重其事。

(二)不必与人握手的场合

在下述一些情况下,因种种原因,人们不宜同交往对象握手为礼:

第一,对方手部负伤。

第二,对方手部负重。

第三,对方手中忙于其他事。

第四,对方与自己距离较远。

第五,对方所处环境不适合握手。

二、伸手的次序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行握手礼时最重要的礼仪问题是:握手的双方应当由谁首先伸出手来“发起”握手?倘若对此一无所知,在与他人握手时轻率地抢先伸出手去而得不到对方的回应,那种场景一定是令人非常尴尬的。

(一)“尊者决定的原则”

根据礼仪规范,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应当在遵守“尊者决定的原则”的前提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尊者决定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在两人握手时,各自应首先确定握手双方彼此身份的尊卑,然后以此决定伸手的先后。通常应由位尊者首先伸出手来,即尊者先行。位卑者只能在此后予以响应,而决不可贸然抢先伸手,不然就是违反礼仪的举动。

在握手时,之所以要遵守“尊者决定的原则”,既是为了恰到好处地体现对位尊者的尊重,也是为了维护在握手之后的寒暄应酬中位尊者的自尊。因为握手往往意味着进一步交往的开始,如果位尊者不想与位卑者深交,则他是大可不必伸手与之相握的。

(二)具体涉及的情况

具体而言,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首先伸出手来。

第二,长辈与晚辈握手,应由长辈首先伸出手来。

第三,老师与学生握手,应由老师首先伸出手来。

第四,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首先伸出手来。

第五,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来。

第六,交际场合的先至者与后来者握手,应由先至者首先伸出手来。

第七,上级与下级握手,应由上级首先伸出手来。

第八,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来。

(三)某些特殊的情况

若是一个人需要与多人握手,则握手时亦应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后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先职位、身份高者后职位、身份低者。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具体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则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具体年纪、性别、婚否。

在接待来访者时,这一问题往往变得较为特殊一些。当客人抵达时,通常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则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意在表示“欢迎”,后者则表示“再见”。若这一次序颠倒,则极易让人产生误解。

应当强调的是:上述握手时的先后次序可用以律己,却不必处处苛求于人。如当自己处于尊者之位,而位卑者抢先伸手要来相握时,最得体的做法,还是要积极与之配合,立即伸出自己的手去配合对方。若过分拘泥于礼仪,对其视若不见、置之不理,使其进退两难、当场出丑,则会失礼于对方。

三、相握的方式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礼时行至距握手对象约一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应用力适度,上下稍许晃动三四次,随后松开手来,恢复原状。

具体来说,握手时应加以注意的问题有:

(一)神态

与人握手时,理当神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在正常的情况下,与人握手时应面含笑意,目视对方双眼,并且口道问候。

在握手时,切勿显得自己三心二意、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傲慢冷淡。如果在此时迟迟不握他人早已伸出的手,或是一边握手,一边东张西望、目中无人,甚至忙于跟其他人打招呼,都是极不应该的。

(二)姿势

向他人行握手礼时,只要有可能,就应起身站立。除非长辈或女士,坐着与人握手是不合适的。

握手之时,双方彼此之间的最佳距离为一米左右,因此握手时双方均应主动地向对方靠拢。若双方距离过大,就会显得像是一方有意讨好或冷落一方。若双方握手时距离过小,手臂难以伸直,也不大好看。

握手时最好的做法,是双方将要相握的右手各向侧下方伸出,伸直相握后相互形成一个直角。

(三)手位

在握手时,手的位置至关重要。常见的手位有以下两种:

1.单手相握

以右手单手与人相握,是最常用的握手方式。进而言之,单手与人相握时,手掌垂直于地面则最为适当。它称为“平等式握手”,意在表示自己不卑不亢。

与人握手时掌心向上,意在表示自己谦恭、谨慎,这一方式叫做“友善式握手”。

与人握手时掌心向下,则表示自己感觉甚佳、自高自大,这一方式叫做“控制式握手”。此种方式,往往最不可取。

2.双手相握

双手相握,即用右手握住对方右手后,再以左手握住对方右手的手背。这种方式,适用于亲朋故旧之间,可用以表达自己的深厚情意。

一般而言,此种方式的握手不适用于初识者或异性,因为它有可能被理解为讨好或失态。这一方式,有时亦称“手套式握手”。

双手相握时,左手除握住对方右手手背外,还有人以之握住对方右手手腕、握住对方右手手臂、按住或拥住对方右肩。这些做法若非面对至交,则最好不要滥用。

(四)力度

与人握手之时,为了向交往对象表示热情友好,应当稍许用力,大致握力以在两公斤左右为宜。与亲朋故旧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可以稍微大一些;而在与异性以及初次相识者握手时,则千万不可用力过猛。

总之,在与人握手时,不可以毫不用力,不然就会使对方感到缺乏热忱与朝气。但也不宜矫枉过正,要是在握手时拼命用力,不将对方握得龇牙咧嘴不肯罢休,则难免有示威或挑衅之嫌。

(五)时间

在普通情况下,与他人握手的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大体来讲,握手的全部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握上一两下即可。

握手时两手稍触即分,则时间过短,好似在走过场,又像是对对方怀有戒意。而与他人握手时间过久,尤其是拉住异性或初次见面者的手长久不放,则显得有些虚情假意,甚至会有“占便宜”之嫌。

四、握手的禁忌

在人际交往中,握手虽然司空见惯、看似寻常,但是由于它可被用来传递多种信息,因此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做到合乎规范,避免违犯下述失礼的禁忌:

第一,不要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尤其是在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此点,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洁的。

第二,不要在握手时争先恐后。多人或多方交际握手时,应当注意握手的秩序,并依次而行。与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是很不吉利的。

第三,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才是被允许的。

第四,不要在握手时戴着墨镜。只有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方可例外。

第五,不要在握手时将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否则的话,往往会显得自己傲慢无礼。

第六,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依旧拿着东西而不肯放下。例如,仍然拿着香烟、报刊、公文包,等等。

第七,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切莫与人握手时不置一词,好像根本无视对方的存在,而纯粹是为了应付。

第八,不要在握手时长篇大论。切莫与人握手时点头哈腰,滥用热情,显得过分客套。过分的客套不会令对方受宠若惊,而只会让对方不自在、不舒服。

第九,不要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此之谓“捏指尖式握手”,往往显得矫揉造作。正确的做法,是要握住对方的整个手掌。即使面对异性,也要这么做。

第十,不要在握手时只递给对方一截冷冰冰的手指尖。这种握手方式在国外叫做“死鱼式握手”,被公认是失礼的做法。

第十一,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还须谨记,切勿在握手后拉着对方的手长时间不放。

第十二,不要以肮脏不洁或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手与他人相握。那样的话,往往会令对方进退两难。

第十三,不要在与人握手之后立即揩拭自己的手掌。那么做好像与对方握一下手就会使自己受到“污染”似的。

第十四,不要拒绝与他人握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这么做。

五、常见的其他见面礼节

在国内外交往中,除握手之外,以下见面礼节也颇为常见。

(一)点头礼

点头礼,又叫颔首礼。它所适用的情况主要有:路遇熟人,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与人交谈之处,在同一场合碰上已多次见面者,遇上多人而又无法一一问候之时。

行点头礼时,一般应不戴帽子。具体做法是头部向下轻轻一点,同时面带笑容,不宜反复点头不止,也不必点头的幅度过大。

(二)举手礼

行举手礼的场合,与行点头礼的场合大致相似,它最适合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

行举手礼的正确做法是右臂向前方伸直,右手掌心向着对方,其他四指并拢、拇指叉开,轻轻向左右摆动一两下。不要将手上下摆动,也不要在手部摆动时用手背朝向对方。

(三)脱帽礼

戴着帽子的人,在进入他人居所、路遇熟人、与人交谈、与人握手、行其他会面礼、进入娱乐场所、升挂国旗、演奏国歌等情况下,应自觉主动地摘下自己的帽子,并置于适当之处,这就是所谓的脱帽礼。

需要明确的是,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不脱帽。

(四)注目礼

注目礼的具体做法是:起身立正,抬头挺胸,双手自然下垂或贴放于身体两侧,面容庄重严肃,双目正视于被行礼对象,或随之缓缓移动。

在升国旗、游行检阅、剪彩揭幕、开业挂牌等情况下,应采用注目礼。

行注目礼时,不可歪戴帽子歪穿衣、东斜西靠、嬉皮笑脸、大声喧哗、打打闹闹。

(五)拱手礼

拱手礼,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会面礼,而今它所适合的情况主要包括:过年时举行团拜活动,向长辈祝寿,向友人恭贺结婚、生子、晋升、乔迁,向亲朋好友表示无比感谢,以及与海外华人初次见面时表示久仰大名。

拱手礼的行礼方式是起身站立,上身挺直,双手抱拳前伸,由内侧而外侧,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

(六)鞠躬礼

鞠躬礼,目前在国内主要适用于向他人表示感谢、领奖或讲演之后、演员谢幕、举行婚礼或参加追悼会活动,等等。

行鞠躬礼时,应脱帽立正,双目凝视受礼者,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双手应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则应下垂搭放在腹前。下弯的幅度越大,所表示的敬重程度就越大。鞠躬的次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鞠躬礼的运用十分广泛。

(七)合十礼

合十礼,亦称合掌礼,即双手十指相合为礼。其具体做法是:双掌十指在胸前相对合,五指手指并拢向上,掌尖与鼻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侧倾斜,双腿立直站立,上身微欠低头。一般而论,行此礼时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

在东南亚、南亚等信奉佛教的国家以及我国的傣族聚居区,合十礼最为通用。

(八)拥抱礼

在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在人们表示慰问、祝贺、欣喜时,拥抱礼往往也十分常用。

正规的拥抱礼,讲究两人正面面对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左腰后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向对方右侧拥抱,最后再一次各向对方左侧拥抱;一共拥抱三次。

在我国,除某些少数民族外,拥抱礼不常采用。

(九)亲吻礼

亲吻礼,也是一种西方国家常用的会面礼。有时,它会与拥抱礼同时采用,即双方在会面时既拥抱,又亲吻。

行亲吻礼时,通常以自己的唇部接触对方的面部。但它忌讳发出亲吻的声音,而且不应将唾液弄到对方脸上。

在行礼时,双方关系不同,亲吻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长辈吻晚辈时,应当吻额头;晚辈吻长辈时,应当吻下颌或吻面颊;同辈之间,同性应当贴面颊,异性则应当吻面颊。接吻,即互相亲吻嘴唇,仅限于夫妻与恋人之间,而不宜滥用,更不宜当众进行。

(十)吻手礼

吻手礼,主要流行于欧洲国家。它的做法是:男士行至已婚妇女面前,首先垂首立正致意,然后以右手或双手捧起女士的右手,俯首以自己微闭的嘴唇,去象征性地轻吻一下其手背或手指。行吻手礼的地点,宜在室内为佳。

吻手礼的一大特点,是其单向性,即行此礼时,仅须男士吻女士的手,而女士不必回吻男士的手。

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妇女,而且应是已婚妇女。女士的手腕及其以上部位,是行礼时的禁区。 0E9seSQcDSoP+D2wmvv0VYoYSzSZWVvJaNIcZ61gn0wuXyObUxWPfUaKAdvPCk8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