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电话

在日常生活里,被誉为“顺风耳”的电话早已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之一。但较好地利用电话,并不是每一个会打电话的人都能做得到的。较好地利用电话,不只需要熟练地掌握使用电话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自觉维护自己的“电话形象”。

“电话形象”,是电话礼仪的主旨之所在。它的含义是:人们在使用电话时的种种表现,都会使通话对象“如见其人”,能够给对方以及其他在场之人,留下完整的、深刻的印象。一般认为,一个人的“电话形象”,主要是由其使用电话时的语言、内容、态度、表情、举止以及时间感等几个方面所构成的。“电话形象”被视为每个人个人形象的重要部分之一。据此,大体上可以对通话之人的文明礼貌修养和为人处世风格有所了解。

交际礼仪要求:在使用电话时,务必要对维护个人电话形象的问题倍加关注。要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在打电话、接电话以及使用移动通信工具时,自觉自愿地做到知礼、守礼、待人以礼。

一、拨打电话

使用电话,总有一方是发起者。在通话双方之中,发起者被称为发话人,其通话过程称作打电话。而被动接听电话的一方,则被称为受话人,其通话过程则称作接听电话。在整个通话过程中,发话人通常居于主动、支配的地位。作为“先发制人”的一方,若要使自己所打的电话既能正确无误地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又能为自己塑造完美的电话形象,则发话人在打电话时,就必须注意时间适宜、内容简练、表现文明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稍有“闪失”,就会使自己塑造良好电话形象的努力功亏一篑。

(一)时间适宜

若要打好一次电话,首先就应当明确:通话唯有在适宜之时进行,才会事半功倍。打电话若是不考虑具体的时间问题,往往便会劳而无功。

考虑通话的时间问题,实际上是要注意两个要害之点。其一,何时通话为佳?其二,通话多久为妙?

1.通话时间

按照惯例,通话的最佳时间有二:一是双方预先约定的时间;二是对方方便的时间。

除有要事必须立即通告外,不要在他人的休息时间之内打电话。例如,每日上午7点之前、晚上10点之后、午休时间、节假日,等等。在他人用餐之时打电话给对方,也未必合适。

给海外人士打电话,先要了解一下时差,不要不分昼夜地骚扰他人。

打公务电话,尽量要公事公办。不要在他人的私人时间,尤其是对方的休假期间,去麻烦对方。此外,若是有意识地避开对方的通话高峰时间、业务繁忙时间、生理厌倦时间,打电话的效果必定更佳。

2.通话长度

在一般情况之下,每一次通话的具体长度应有所控制,基本的要求是:以短为佳,宁短毋长。

在电话礼仪里,有一条“通话三分钟原则”。实际上,它就是“以短为佳,宁短毋长”的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它的主要意思是:在打电话时,发话人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将每次通话的长度,限定在三分钟之内,尽量不要超过这一限定。

在日常进行的社交活动中,但凡使用电话,就务必要想方设法,把“通话三分钟原则”付诸实践。身为发话人时,特别要牢记此点。

3.体谅对方

发话人在打电话时,应当善解人意、将心比心,对受话人多多体谅。不论彼此双方关系如何,对于这一点都不要疏忽大意。在把握通话时间时,对此尤须关注。

在通话开始后,除了要自觉控制通话长度外,必要时还应注意受话人的反应。例如,可以在开始通话时,先询问一下对方:现在通话是否方便?倘若对方不方便,则可约一个另外的时间,届时再把电话打过去。

倘若通话时间较长,亦应先征求一下对方意见,并在结束时略表歉意。

在对方节假日、用餐、睡觉时,万不得已因为自己打电话影响了别人,不仅要讲清楚原因,而且切勿忘记要说一声“对不起”。

在他人上班时间内,原则上不要为了私人事宜打电话而通话妨碍对方。

(二)内容简练

在通话时,要求发话人内容简练,不只是礼仪上的规范,而且也是限定通话长度的必要前提。根据礼仪规范,发话人要做到内容简练,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先准备

每次通话之前,发话人理应做好充分准备。最好的办法,是把受话人的姓名、电话号码、通话要点等通话必不可少的内容列出一张“清单”。这样一来,通话时便可照此办理,就不会再出现现说现想、缺少条理、丢三落四的情况了。

此种方法简单易行,只要养成了习惯,就会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它不仅利己、利人,而且容易使通话对象感到发话人办事情有板有眼、训练有素。

2.简明扼要

在通话之时,发话人讲话务必要务实、不务虚。问候完毕,即应开宗明义、直言主题,少讲空话,不说废话,绝不啰唆,绝不节外生枝、无话找话。务必谨记通话的第一要则:长话短说。

在通话时,最忌讳发话人讲话吞吞吐吐、含混不清、东拉西扯。至于一厢情愿地逼着通话对象和自己共熬“电话粥”,或者故弄玄虚,在电话上玩“捉迷藏”、“猜一猜”的游戏,则更会令人生厌。

3.适可而止

作为发话人,应自觉控制通话的长度。要讲的话说完了,即应当机立断,采取行动去终止通话。届时由通话双方之中地位较高的一方终止通话,是电话礼仪的惯例之一。发话人在通话双方中居于地位较高的位置时,务必要注意长话短说、适可而止。

因此,发话人切勿“当断不断,自受其乱”,不要话已讲完,依旧反复铺陈、再三絮叨。那样的话,浪费时间的责任可就在己不在人了。

使用公用电话,而身后有人排队时,一定要自觉主动地尽快终止通话。届时切勿“表演欲”顿生,当众发嗲撒娇,大演“爱情戏”,或是有意拖延时间,与排队者作对。

(三)表现文明

发话人在通话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待人以礼,表现得文明大度,尊重自己的通话对象。具体说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语言文明

在通话时,发话人不仅不能使用“脏、乱、差”的语言,而且还须切记,有三句话非讲不可。它们被称为“电话基本文明用语”,具体所指的是:

第一,问候语。在通话之初,要向受话人首先恭恭敬敬地问一声“您好”,然后方可再言其他。切勿一上来就“喂”对方,或是开口便道自己的事情。

第二,介绍语。在问候对方后,接下来须自报家门,以便对方明确“来系何人”。在电话里自报家门,通话人有四种模式可以借鉴。模式一,报出本人的全名。模式二,报出本人所在的单位。模式三,报出本人所在的单位和全名。模式四,报出本人所在单位、全名和职务。其中第一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私人交往之中,而后三种模式则适用于公务交往中。四者之中,最后一种模式最为正规。

第三,道别语。终止通话前,在预备放下话筒时,应先说一声“再见”。若是缺少了这句礼貌用语,就会使终止通话显得有些突如其来,并让自己的待人以礼有始无终。

2.态度文明

发话人在通话时,除语言要“达标”之外,在态度方面也应做到文明。

对于受话人,不要厉声呵斥、态度粗暴无理。而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自然也无此必要。

电话若需要总机接转,勿忘对总机的话务员问上一声好,并且还要加上一声“谢谢”。此外,“请”、“麻烦”、“劳驾”之类的词,该用时也一定要用。

碰上要找的人不在,需要接听电话之人代找,或代为转告、留言时,态度同样要文明而有礼。

通话时电话忽然中断,依礼需由发话人立即再拨,并说明通话中断系线路故障所致。不要不了了之,或等待受话人一方打来电话。

若拨错了电话号码,应对接听者表示歉意。不要一言不发、挂断了事。

3.举止文明

发话人在通话时,在举止方面,应对自己有所要求。当众拨打电话时,对这一点更是不能掉以轻心。

在打电话时,最好双手持握话筒,并起身站立。除非特别需要,最好不要在通话时把话筒夹在脖子下头,抱着电话机随意走动,也不要趴着、仰着、坐在桌角上,或是高架双腿与人通话。拨号时,不要以笔代手。边打电话边吃东西,亦为失态。

在通话时,不宜发声过高,免得令受话人承受不起。标准的做法是:声音宁小毋大,并应使话筒与口部保持三厘米左右的距离。

终止通话,放下话筒时,应使用双手轻放,不要用力一摔,从而令对方震耳欲聋。

若通话“半途而废”,或拨号时对方一再占线的话,要表现出应有的耐心。不要骂骂咧咧,或是采用粗暴的举动拿电话机撒气。

二、接听电话

在整个通话的过程中,受话人在接听电话时,虽然处于被动的位置,但也不可因此在礼仪规范方面得过且过。

根据礼仪规范,受话人接电话时,由于具体情况有所不同,需要分为本人受话、代接电话以及录音电话等,以下对其分别予以讨论。

(一)本人受话

所谓本人受话,这里指的是由受话人本人亲自接听他人所打给自己的电话。在本人受话时,按照电话礼仪的要求,需要关注的问题共有以下三个:

1.接听及时

电话铃声一旦响起,即应立即停止自己所做之事,尽快予以接听。接听电话是否及时,实质上反映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真实态度。

如果有可能的话,在电话铃响以后,应亲自接听电话,轻易不要让别人代劳,尤其是不要让小孩子代接电话。不要铃响许久,甚至响过几遍之后,才姗姗来迟地去接电话。此举并不说明自己日理万机,而只说明自己妄自尊大。不过,铃声才响过一声就拿起听筒也显得操之过急。有时,那样做还会令发话人大吃一惊。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不接听他人打来的电话,尤其是“如约而来”的电话。

因特殊原因,致使铃响过久才接电话,须在通话之初向发话人表示歉意。

在电话礼仪中,有一条“铃响不过三声原则”。它的含义是:接听电话时,以铃响三次左右拿起话筒最为适当。在日常生活里,应尽量遵守这一原则。

2.应对谦和

接电话时,受话人应努力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礼仪。特别要注意下列四点:

第一,自报家门。拿起话筒后,即应自报家门,并首先向发话人问好。向发话人问好,一是出于礼貌;二是为了说明有人正在接听。当对方首先问好后,应立即问候对方。不要一声不吭、装神弄鬼、故弄玄虚。至于要自报家门,则是为了让发话人验证一下,是否拨错了号码,或找错了人。自报家门时所说的内容,可参照发话人自报家门时的那几种模式酌定。在私人寓所接听电话时,为了自我保护,有时可以用电话号码作为自报家门的内容,或者不必自报家门。

第二,聚精会神。在通话时,不论受话人忙或不忙,都应聚精会神地接听电话。不允许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或是把话筒置于一旁,任其“自言自语”。在通话过程中,对发话人的态度应当谦恭友好,当对方身份较低时或有求于己时,更应表现得不卑不亢。不要拿腔拿调,不要对对方戏弄嘲讽,伤害其自尊心。更不要一言不发,有意冷场。

第三,与人道别。当通话终止时,不要忘记向发话人道“再见”。当通话因故暂时中断后,一定要等候对方再拨进来。既不要扬长而去,也不要为此而责怪对方。

第四,善待错拨。若接听到误拨进来的电话,要耐心向对方细加说明。如有可能,还应向对方提供帮助,或者为其代转电话。不要为此勃然大怒、恶语相加,甚至出口伤人。

3.主次分明

平时,电话铃声一旦响起,即应以此为自己活动的中心,而绝不应当不明主次、随意分心。

接听他人电话时,不要与人交谈、看文件,或者看电视、听广播、吃东西。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对发话人表示对方的电话“来的不是时候”。

万一在会晤重要客人或举行会议期间有人打来电话,而且此刻的确不宜与其深谈,可向其说明原因,表示歉意,并再约一个具体时间,届时应自己主动打电话过去。若对方是长途电话,尤须注意:别让对方再打过来。约好下次通话时间后,即应遵守。在下次通话开始时,勿忘再次向对方致歉。

在接听电话之时,适逢另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切忌置之不理。可先对通话对象说明原因,要其勿挂电话,小候片刻,然后立即去接另一个电话。待接通之后,先请对方稍候,或过一会儿再打进来,随后再继续方才正打的电话。

不论自己多么忙,都不要拔下电话线,对外界进行自我隔绝。也不要把假的电话号码、莫须有的电话号码、别人的电话号码,交给自己所不喜欢与之保持联系的人。

(二)代接电话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经常有机会为其他人代接、代转电话。代接、代转电话时,尤其需要注意礼尚往来、尊重隐私、记忆准确、传达及时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礼尚往来

接电话时,假如对方所找非己,不要口出不快,拒绝对方代为接听的请求,尤其是不要对对方所找之人口有微词,或是对方要找的人就在身边,却偏偏告之以“不在”。至于非要说“没有你找的这个人”,则更属非礼。

同事、家人之间,互相代接电话,是互利互助之事,所以讲究礼尚往来、有来有往。连电话都懒得为人代接的人,在现实生活里往往是难以取信于人的。

2.尊重隐私

代接电话时,不要充当“包打听”,不要向发话人询问对方与其所找之人的关系。当发话人有求于己,要求转达某事给某人时,则要严守口风。切勿随意扩散、广而告之,辜负了他人的信任。

即使发话人所要找的人就在附近,也不要大喊大叫,而闹得人人皆知、四邻不宁。当别人通话时,不要进行“旁听”,更不要插嘴。

3.记忆准确

若发话人所要找的人不在,可在向其说明后,问一下对方是否需要代为转达。如对方有此请求,即应相助于人。

对发话人要求转达的具体内容,最好认真做好笔录。在对方讲完之后,还应重复一遍,以验证自己的记录是否正确无误,免得误事。记录他人电话,应包括通话者单位、姓名、通话时间、通话要点、是否要求回电话、回电话时间等几项内容。

4.传达及时

接听寻找他人的电话时,首先必须明确“对方是谁”、“现在找谁”两个问题。若对方不愿讲第一个问题,可不必勉强。若对方所要找的人不在,可先以实相告,再询问对方“来系何人”、“所为何事”,若将二者先后次序颠倒了就可能使发话人产生疑心。

若发话人所找的人就在附近,应立刻去找,不要拖延。若答应发话人代为传话,则应尽快落实,不要置之脑后,或是存心拖延时间。

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把自己代人转达的内容,再托他人转告。那样一来,一则容易使内容走样;二则难保不会耽误时间。此外,还有可能导致所要转达的信息对外扩散。

(三)录音电话

许多时候,为了保证联络的畅通,人们往往会使用录音电话,来为自己代劳。使用录音电话的要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制作留言

使用录音电话,少不了要制作一段本人留言。留言的常规内容有:电话机主的单位、姓名,问候语、致歉语、道别语、留言的原因,对发话人的请求,等等。

私人住宅所用的录音电话,不宜由年轻姑娘进行录音,而且不宜自报姓名。以电话号码进行代替,既明哲保身,又不至于误事。

附:私人住宅录音电话内容一则

2.处理来电

在人际交往中,使用录音电话虽属于无形交际,但它与人们面对面的交际完全一样,是要讲“言必信,行必果”的。在处理录音电话里他人的来电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尽量少使用录音电话。尤其是不要人在家中,却以录音电话替自己去对付外人。

第二,尽快处理录下的信息。对于外人打进来的电话录音,应当立即进行必要的处理或答复。不要一拖再拖,或者根本置之不理。

第三,对录下的电话别否认。不要对自己明明听过的他人电话录音赖账,显得若无其事。那样只会从一个侧面告诉旁人:此人言而无信。

三、移动通信

目前,在各种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之中,移动通信工具异军突起,逐渐成为主流。在谈及电话礼仪时,如若对移动通信工具不作涉及,不仅说明自己闭目塞听、观念陈旧,而且也证明自己业已落后于时代。使用移动通信工具时的言谈表现良好与否,是维护好个人电话形象的重要方面。

就目前而言,人们所使用的移动通信工具主要是移动电话,它又称手机。使用手机之时的礼仪规范,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具体方面:

(一)使用规则

使用手机之时,应当在方便交际联络的同时,严格地遵守其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则。否则,就有可能在无形之中损害自己的电话形象。

具体而言,在使用手机时,需要遵守的礼仪规则主要有四条。

1.令其安守本分

使用手机,自然主要是为了方便个人联络,确保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手机时,首先要正视手机的身份、用途,并以令其“安分守己”为要。

不论自己所使用的手机有多么时尚、多么昂贵,它们毕竟仅仅是为人所用的通信工具而已,而绝非可以抬升个人身份的“道具”或“饰物”。因此,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借此耀武扬威、自欺欺人。

2.方便他人为先

使用移动通信工具,当然是为了方便自己,但与此同时,不应当忘却方便于人,并且应将这一点放在首位。具体来说,在使用手机时,应当注意:牢记自己手机的交费日期,并自觉按时交纳使用费用。不要因为忘记交费而被停机,致使他人与自己的联络中断。

改换了手机号码后,应尽早告知自己主要的交往对象,以保证彼此联络的顺畅。

当他人利用手机联络自己时,应尽早作复。在约定的联络时间内,不要随便关机。因错码、掉线、无信号而有碍联络或暂停联络时,应及时说明,并向联络对象道歉。利用手机向他人发送短信,不仅应当内容健康,而且务必署上本人姓氏,免得令人猜疑不止。

利用手机与对方联络,并要求对方按自己指定的号码回复时,切勿使自己的手机一忙再忙,而致使对方打不进来。

3.遵守公共秩序

使用手机时,绝对不允许在有意无意间破坏公共秩序。具体来说,此项要求主要是指:

第一,不允许在公共场合,尤其是楼梯、电梯、路口、人行道等人来人往之处,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

第二,不允许在要求“保持寂静”的公共场所,诸如音乐厅、美术馆、影剧院、歌舞厅以及餐厅、酒吧等,大张旗鼓地使用手机。必要时,应关机或使之处于静音状态。

第三,不允许在上班期间,尤其是办公室、操作间里,因私使用自己的手机,否则便会显得自己用心不专。

第四,不允许在聚会期间,例如,开会、会见、上课之时使用手机,从而分散他人的注意力。此时尤其不应用手机偷拍、偷摄他人。

4.自觉维护安全

使用手机时,必须牢记“安全至上”,切勿有章不循、有纪不守、马虎大意、随意犯规。那样不但害己,而且害人。使用手机时,特别要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在驾驶汽车的时候使用手机通话,或收发、查阅信息,以防止发生车祸。

第二,不要在病房、油库等处使用手机,免得它所发出的信号有碍治疗,或引发火灾、爆炸。

第三,不要在搭乘飞机期间启用手机,否则极可能会使飞机“迷失航向”。

(二)置放到位

使用手机时,应将其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其放置之处既要方便使用,又要合乎礼仪。

1.常规的位置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尤其是在公务交往中,以及其他一切公共场合,手机在未使用之时,均应暂放于合乎礼仪的常规位置。无论如何,都不要在未使用时将其执握于手,或是将其挂于上衣口袋之外。如若那样,未免有招摇过市之嫌。

放置移动通信工具的常规位置有二:

第一,是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之内。

第二,是上衣口袋之内,尤其是上衣内袋之内。

在二者之中,第一种位置尤显正规。

2.暂放的位置

有些时候,可将移动通信工具暂放于下列位置:

第一,将其别挂在腰带之上,但仅限于穿外套时别于此处。

第二,在参加会议时,为了既不误事又不妨碍于人,可将其暂交秘书、会务人员代管。

第三,在与人坐在一起交谈时,可将其暂放于不起眼之处,如手边、身旁,等等;也可以放在手袋里不取出来。届时,切勿将其放在桌上,以免显得自己“二心二意”。 322ZCj/lOH3D7MkWvHz+M25b23SwoOOo+XM29nXnc7KsjHXcGEZtnBAJ/u6vGv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