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白金法则

在国际交往中,涉外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念问题是:如何摆正自己在与外方人士相处时的具体位置,如何端正自己对待对方的态度。

有道是: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倘若这一理念问题不能得到真正解决,则涉外人员在其具体工作中的态度必受影响,工作必受牵制,其积极性、主动性必定难以获得发挥,生活与工作的实际质量甚至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对广大涉外人员而言,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就是要认真领会、努力遵守国际社会所通行的白金法则。

白金法则,是美国人亚历山德拉博士与奥康纳博士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所提出的一项有关人际交往的要则。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服务岗位上,若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做到:交往对象需要什么,就应当在合法的条件下努力去满足对方什么。在国际社会,白金法则早已被人们广泛视为交际的最高法则。

就本质而言,白金法则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自觉地知法、懂法、守法。

二是交往的成功有赖于凡事以对方为中心。

三是交际必须有效地满足交往对象的实际需要。

具体对我国涉外人员而言,掌握白金法则的基本要求有二:其一,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其二,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

一、摆正位置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了解自己所应占据的位置,不但可以令自己适得其所,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生活与工作的质量。反之,则往往会劳而无功,甚至还会因此为他人所诟病。

摆正位置,对广大涉外人员而言非常重要。假如忽略了这一点,那么涉外人员非但干什么可能不像什么,而且其个人心态与工作质量均会大受影响。

具体而言,在国际交往中,要求广大涉外人员摆正位置主要是要求其明确下述两点:

1.服务于人

涉外人员必须明确地意识到:不论自己具体从事何种工作,其本质都是服务于人的。进而言之,涉外人员的工作性质就是为外方人士服务,为涉外工作服务,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工作服务。这一点,绝对不容涉外人员质疑。

所谓服务,其实质就是为别人工作。它的基本要求是:处处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时时有求必应,并且不厌其烦。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涉外人员想要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就根本无从谈起。

广大涉外人员如欲做好服务工作,主要需要从以下两个具体方面着手:

一方面,必须强调人际交往中的互动。过去,中国人生活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业社会的一大特点是生活自给自足,凡事习惯于以我为中心。受此束缚,不少中国人在其人际交往中都推崇我行我素,往往自以为是,而不太在乎自身行为的实际效果,即不善于同别人进行合作,不善于与交往对象进行互动。

实际上,如果人际交往的具体效果不佳,交往本身往往就变得毫无意义。可以设想一下:假使夸奖别人时用词不当、方式不好、表达不佳,在对方听来等于辱骂他一般,那么此种夸奖还会有何价值呢?

另一方面,则必须坚持以交往对象为中心。换言之,就是不允许凡事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具有鲜明的服务性质的涉外工作中,如果不能够坚持做到凡事以交往对象为中心,根本就无法指望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涉外工作中,凡事以交往对象为中心,实际上就是进一步要求广大涉外人员明确自己的具体位置,要求其更好地、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

2.换位思考

每一名涉外人员都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不仅内外有别、中外有别、外外有别,而且人人有别、事事有别、时时有别、处处有别。因此,要想提高自己所从事的具体的服务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善于进行换位思考。

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实践早已充分证明:一个人所处的具体时间、空间、地位不同时,其所作所为往往大相径庭。而具有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民族、宗教的人们处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位置时,其个人感受通常也难见“众口一词”。

既然人与人之间多有不同,既然涉外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交往对象为中心,那么每一名涉外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都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的基本要求是:涉外人员在与他人打交道时,尤其是在服务于对方时,必须主动而热情地接触对方,必须善于观察对方、主动了解并体谅对方,必须让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认真地观察思考问题,从而力求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便更好地与之进行互动。

二、调整心态

涉外人员要想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摆正自己与交往对象之间的位置,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人际交往中,包括在国际交往中,心态通常决定着一切。只有调整好个人的心态,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涉外人员的个人心态如果调整得不好,那么在涉外工作中要做到“以交往对象为中心”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具体而言,要求广大涉外人员在调整心态时主要关注如下三点:

1.接受他人

涉外人员在工作中,尤其是在与外方人士进行接触时,首先必须在态度上接受对方。

所谓接受他人,就心态而言,主要是要求涉外人员在接触外方人士时,尤其是在服务于对方时,不要主动站在对方的对立面,不要有意无意地挑剔对方、捉弄对方、难为对方、排斥对方,不要不容忍对方,不要存心与对方过不去。简言之,就是要包容对方、接纳对方、善待对方,而不是排斥对方。

实践证明: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有容乃大”。接受对方,是双方交往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被视为某一次交际成功与否的准入条件。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历来崇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交际的成功往往就是一种奢谈。

在国际交往中,要求涉外人员在接受对方时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一是尊重对方 。意在表示我方对对方的尊重。国际礼仪强调“尊重为本”,在国际交往中,尊重外方人士是国际礼仪的基本要求。就操作层面而言,在国际交往中要求我方人员尊重外方人士,实际上就是要求我方人员尊重外方人士的选择,而不允许越俎代庖,对其横加干涉。

由此可知,尊重对方本是国际礼仪自身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接受对方 。这并非表示我方完全认同对方。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中外双方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价值、民族宗教等方面多有差异,双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多有不同,双方的所作所为往往相去甚远。因此对以下这一点必须明确:在国际交往中,要求我方人员接受对方,并非要求我方对对方的一切都来者不拒,百分之百地予以认同。

我方接受对方,主要出自一种正确而健康的心态。其本意是要促进中外双方的交往,而非厚此薄彼、自我否定。

我方接受对方,主要是要求我方人员宽以待人,要求我方人员尊重外方人士、善待外方人士,而非要求我方人员对对方处处肯定、来者不拒。当对方的所作所为有违法律道德、有辱国格人格、有损我方利益时,我方人员仍须对其据理力争、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2.善待自己

毛泽东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有鉴于此,涉外人员在其繁重而艰辛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基本要求是:每一名涉外人员在其生活与工作中,都要尊重自己,并且爱护自己。生活经验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不尊重自己,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真正的尊重。同样的道理,涉外人员假如不懂得爱护自己,也就不可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工作,从而也就会辜负党和政府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在国际交往中,每一名涉外人员均应有的健康心态是:善待自己,善待别人。二者实际上互为因果,缺一不可。一方面,涉外人员只有善待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善待别人。另一方面,涉外人员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3.“和而不同”

在国际交往中,涉外人员只有坚持“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才能真正地端正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和而不同”的基本含义是: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世界上所客观存在的一切差别,承认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并主张每一个国家在其国际交往中以和为贵,倡导世界各国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积极合作,共创和谐世界。

在国际交往的实践中,涉外人员在贯彻“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时需主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倡导和睦共处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既然需要发展、需要合作,就必须和睦共处,必须坚持以和为贵,倡导建立和谐的,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关系。

二是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世界的多样性,本质上源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三是承认各国相互依存 。今日世界,不仅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而且还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四是倡导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就是要求真正视中国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并摆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彼此位置;就是要令中国真正地融入国际社会,并更好地为国际社会所接纳。唯其如此,中国才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真正出力,为和谐世界的建立真正有所贡献。

总之,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当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i7GzOgr4o9u0rodwGyyBRZ39AwbJMnXUl7LwnP6BbZqLdlsS9v0aCzzG4se6M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