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遍地炊烟

身居城市近二十年,已经远离农村青瓦屋上升腾的白烟式的炊烟的熏陶和洗礼,却忘不了那一抹代表农村繁荣昌盛景象的炊烟,它时刻在我心里翻腾捣鼓,最近越来越强烈,以致坐卧不安,想去农村享受炊烟的疗治。

我儿时散居家中,闲赋无业。7岁,我方入学读书,在入学之前,我长期在家里充当放牛娃的角色。入学之后,养成的放牛娃习惯促使我还是喜欢给家里看牛,无论是夏秋季节,用牛绳牵着牛在田埂上吃草,还是寒冬与早春季节,把牛赶到无庄稼的山野去放牧,我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读闲书,欣赏书里的故事和生活以外的世界,用文字去了解世界的精彩。除此之外,我喜欢站在放牛的山坡上,看着家的地方。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我都可以远远地看到那几栋青色瓦屋上冒出几缕白色的烟雾,在晨风里缥缥缈缈,在黄昏里飘飘散散。那一抹纱缕,那一抹清淡,那一抹纯洁,那一抹图案,无论江南哪位画家也一直没有描摹得那么清晰、自然。我看着青瓦屋上这飘荡的炊烟,就像闻到了家里饭菜的味道,肚子不由然地要绞痛几下。我揉揉那细小的肚子,口水从嘴角流出来,嘴巴不停地颤动。

我住的乡下在梅山腹地的新化农村,那里荒山野岭,走几里路都很难找到几户人家。我喜欢炊烟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害怕孤独喜欢热闹。山村有了炊烟,就有了人家和人类,不用孤单,也不用害怕,孤独的我或者行人都会觉得自己安全、温暖,不再胆怯。在乡下生活,如果在大山里或山路上迷失了方向,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爬上山顶,寻觅附近飘荡的炊烟,只要发现哪里有炊烟,就代表那里就有人家,我们就从山顶冲下来,沿溪找到路径,按着炊烟的方向寻找去,一定可以走出荒芜的大山,找到住在山里的人家,解决自己的饥饿,走上大路,回到自己的家和故乡。

我喜欢炊烟也许还有一个家族遗传性问题的存在。我母亲这支是“吃货”出身,祖上是茶叶商人和排客,一年里有多半时间漂泊在资水和洞庭湖上,外公从小放排,养成了好吃懒做和喜欢喝酒的习惯。我记忆里的外公,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喜欢喝点闲酒,每天要喝五六次,每次喝五钱或一两烧酒(白酒),下酒菜要求不高,一两条嫩仔鱼或一块腊精肉即可。一只手端着酒碗,一只手捏着菜肴,边走边吃。

大舅、二舅、三舅都是农村的屠夫兼乡村酒宴的厨师,村里村外有人家干红白喜事,常请他们兄弟操勺上灶。即使没有担任主厨的机会,他们也喜欢做个帮厨过过干瘾,体现自己的烹饪天赋和好吃的天性。我每次去舅舅们的家里,都是他们亲自在家里舞刀挥铲,办理酒席招待我等客人,我从此就享受他们做的美味。

寒冬腊月,农村人讲究吃新鲜牛肉和腊牛肉,外公所在的村庄尤甚。村里杀牛,不管有钱没钱,舅舅们都要去买点牛肉试试味,要是牛肉抢不到,连牛杂、牛肠、牛蹄也不放过,总要带点东西回家,满足一下口福。

农村有句俗话:整天围着厨房转的男人,就是个恋家的好男人和好吃的懒男人。我虽然与舅舅们接触得少,每年还是要去几次外公家,见上几面。但是,人体遗传因子却不用接触生来就有,我从小就好吃会吃。

母亲虽然没有舅舅们好吃,她也想方设法在把我们的生活过好。父亲是位恋家的男人,他在做弹匠的手艺之余,主要是为我们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奔波。父亲外出做手艺,几乎每天晚上收工之后,吃完晚饭都要步行回家,给我们带点吃食。农村找弹匠弹棉被,一般都是女儿出嫁,弹新娘子的嫁妆。主家很客气,时常要给匠人一些碟子,有花生、葵瓜子、南瓜子等,偶尔还有麻糖、月饼、米花炮、柑橘、苹果等。我们每天晚上等着父亲回家,吃了他带回来的零食,我们才去睡觉。

因为这些奇妙、古怪的原因,我特别迷恋那一抹淡淡的炊烟,迷恋炊烟给我带来的美妙感受。这炊烟也就成为我去不掉的心病,一直纠缠在我心里,想念它,又想亲近它,却无奈地待在城市,做着谋生的码字工作。

13岁那年,我离开了生我的小村庄托山,到距离家20里地的山溪中学求学。每个周五,我们上完上午4节课后,没有吃中饭,就空着肚子往家赶,一路行走,看到了人家烧中饭和烧晚饭的炊烟,这两顿的饥饿,让我体会了炊烟的重要,这标志着我们的饭点,这是我对物质的初步认识。那一路的人家、瓦屋,一路的炊烟、菜肴香味,我却一路只能看着、臭着,肚子却饥饿难耐。每个周日,我早早吃过中饭,就背起装米和干菜的书包往学校赶,一路同学越汇越多,也一路看着人家做中饭、晚饭的炊烟,更糟的是自己书包里背了米和菜,却吃不到饭,晚上还要饿一顿,并且要上3节晚自习课。这3年的初中旅程,让我明白了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性,也让我对物质的渴望,对炊烟有了彻底的了解:那只是虚幻和诱惑,实际的物质在炊烟的前头或背后。从此,我无论走到哪里,开始关注起当地的民居和饮食,对物质的东西充满好奇。

我高中没有如愿以偿地进入县城的重点中学,在镇上的普通高中读书。这样的远途求学,在路上行走的时间明显减少,每两周才能回家一次,我还是一直惦记我熟悉的炊烟和路途菜肴的香味。

我们学校——新化十六中坐落在一个叫游家冲的山坳里,我们班的教室在3楼,周围的民居是一层或者两层的建筑,比较矮小,相对我们的教学楼来说,明显矮了许多。无论是上早自习还是晚自习,我的课桌都在窗边,我可以一边默记书本上的知识和要点,还可以一边放眼望去,瞭望窗外的世界,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一股股白雾在我眼前飘荡,时时吸引我的眼球,我脑海里想象的是:炊烟下面,那户人家在炒什么菜肴呢?这样的猜测和遐想,让我不得不把想象的空间扩充到无限大。在这3年里,我锻炼了一种绝技,用鼻子揭开炊烟下面的秘密,那混杂着的各式各样的菜肴味道,我仔细地区别来自哪户人家,出自哪位村姑之手。每天下午5点半,我吃过晚饭之后,喜欢一个人溜达到学校周边的小巷子里,每当闻到美妙的味道,我都要想象这位村姑是多么地漂亮,很想见她一面,一睹芳颜;或者转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在山顶看镇上人家的炊烟,那密集的几百上千栋房屋挨在一起,它们炊烟四起时,看起来很壮观,我百看不厌。这让我明白,炊烟是饭菜这种物质的外延,给人带来了遐想的空间,让人深入到物质里面。

1999年,我进入城市生活,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我在外就餐都见不到炊烟,最震撼我的是一个晚上,我一个人流落在街头,突然发现一条街都是联排饭店,从落地的玻璃窗往里看去,饭店里到处都是吃饭的人流,他们吃得不亦乐乎。我想得最多的是:这些流连在餐桌上的“吃货”们,他们是否还记得曾经哺育过他(她)的炊烟的样子呢?那炊烟带给他的味道和刺激呢?

在城市生活久了,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世俗,越来越物质,我渐渐地随着他们进入了流连餐桌的行动,迷恋餐桌上的物质性的食物。我却还心存一念,那就是我还怀念家乡的那些炊烟和美味。我在点菜的时候,慢慢习惯和养成了喜欢吃乡土菜、家常菜的爱好。经过四年的餐桌奋斗,从路边盒饭店到五星级饭店、会所,从街头巷尾的臭豆腐、糖油粑粑到五星级会所的鲍鱼、刺参、燕窝等,我吃了个遍,也吃遍了长沙城,吃透了长沙的美食文化。我觉得没有炊烟的气息和味道,美食只有物质这个壳,吃起来只有这个味,尽是调料味;更觉得,我们只在乎物质性的食物时,炊烟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物欲横流的欲望,让我们回到了物质的本能和动物的本性。

2003年,我到出版系统工作,既可以编辑书籍增长知识,也可以读书享受惬意的生活,还有时间去全国各地出差、考察、谈书稿。我的交通工具多是汽车和火车,我也觉得非常舒适。最让我心动的是一路的旅程下来,不止是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要奔波于乡村或城镇。在这些非城市地带,我往往容易发现炊烟及炊烟的味道,我可以在路途尽情地享受沿途的炊烟和想象当地的食物与美食。在这种长途跋涉中,我可以看到遍地是炊烟,四处是人家,让我无比兴奋。我到了目的地之后,不止要完成单位交给我的工作:在工作之余,我还会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当地的特色美食。在结束这段旅程后,我会把旅游的乐趣和美食的味道用文字记录下来,这里面,我无数次地提到了遍地的炊烟和炊烟的味道,也思索炊烟的内涵和外延。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奔波,除了海拔极高的西藏和海拔极低的海南,在很多地方我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过。这种亲密的接触,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旅途中见到的炊烟。近年来,遍地的炊烟越来越占据着我的心灵,我只好不知疲倦地码字,记录这些炊烟的情况。 wGw+LSSXCtInNCMt7TgYfoX90r8/IiaaZz5E3bC+QxpdKkT5VqgcpIuJXlrzLY3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