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般而言,信息具有收益时的非排他性、消费时的非竞争性这两个特点,属于公共物品。对于公共物品,无法运用市场手段有效配置。不过,我们仍看到不少致力于信息生产的媒体仍为市场主体,支配其运行的主要机制仍为市场机制。为何如此?原因在于国家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制定的版权/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赋予媒体所生产的“作品”(产品)至少具有排他性——权利人(生产者)可以将不付费者或未获许可者排除在外。如此,媒体便可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完成生产,传媒便可形成产业,版权便成为传媒产业的基础。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传媒业版权意识淡漠恰恰反映出其与“产业”仍存在距离。

中国新闻媒体的多重属性使其版权问题一直处于复杂纠缠、界限不清的状态之中。不过,近些年,随着中国传媒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及国家战略层面上对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重视,媒体的版权意识日益觉醒,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明确地将版权列为发展战略,积极保护自己的版权,自觉尊重他人的版权。中国传媒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呼应;国家战略层面上对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重视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在世界版权/知识产权市场中已走出“价值洼地”,具有与他国相竞争的自信与优势。

传媒版权管理的规范虽让消费者产生“免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抱怨,但纵向比较来看,的确带来产业规模的扩大:国家版权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版权产业增加值已由2004年的7 884.18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46 287.81亿元,期间增长了近五倍。客观地看,中国对版权/知识产权的尊重表明:中国不仅能得益于世界其他国家与民族所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而且还可以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中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受益者,而且还是人类文明规则的遵守者。

尽管如此,事实上我们应当看到,中国传媒版权意识与版权管理水平从整体层面来看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从个体层面来看机构与机构之间差异较大。整体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与整个社会的版权理念有待进一步涵养、中国传媒版权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成熟等有关;而传媒机构个体间情况的参差不齐则与媒体性质、主管领导的思想意识差异等相关。

中国传媒版权管理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还远未达到成熟水平。但是经过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传媒在版权领域内的实践与理念已具有被系统研究的价值。本书即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丁汉青博士作为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开拓者,其研究与著述为该领域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颇多贡献,本书则是她对于传媒业版权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企业层面上版权管理诸多重要和关键问题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意义的。这本学术专著的突出特点是:第一,从内容安排上看,既有国内外对照、点与面的结合,又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深描的映衬;第二,从研究方法上看,综合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使整个研究显得扎实可靠;第三,从结构设置上看,以总论篇、概览篇、调研报告篇、专题研究篇构架全书,并以导读性文字清晰勾勒各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的来看,本书是一部“将理论从尘封的密室搬到阳光普照的广场上”的学术专著。

当然,尽管本书为中国传媒版权管理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但许多问题仍待进一步细化,譬如传媒版权管理所涵盖的每一垂直领域及诸多垂直领域的相关关系等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期待着更多研究者在此著作奠定的基础之上深耕细作,产出蔚为大观的丰硕成果,以奉献于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包括传媒业在内的中国智慧产业。

喻国明 wj7WPN4rdP8//25ZndBDgShXH4Pip/LtrQilqSVSpOXUE4kdX1OiFt8NXLNxQ22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