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主客体认识关系中的本体论困境

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包括人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也就是说世界是人的世界。这样人无法撇开人自身、撇开人作为主体来谈论世界,谈论世界的客观性。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人类认识中永恒的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摆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并不能把本体论化为认识论,或者否定本体问题的重要性,而只能更加证明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在哲学体系中的决定意义。可是主客体关系的存在,的确使世界客观性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正是由于人与作为认识对象的世界之间的认识论关系,使世界客观性这个最根本的本体论问题长期聚讼纷纭、争论不休。

旧唯物主义者离开主体谈论世界的客观性。这种纯客体论者虽然坚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强调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可它无法解决什么是世界本来面目,人何以知道世界本来面目?难道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是被人意识到的内容吗?难道人对世界的认识能不附加任何外来的内容吗?在旧唯物主义纯客观主义范围内无法解决这个认识论难题。唯心主义者的确抓住了旧唯物主义的要害,他们认为,撇开主体谈论世界客观性问题,就是谈论处于认识之外、经验之外的存在,这是神秘主义。如果你回答说我是在经验之内、认识之内、意识之内谈论世界客观性问题,我见到、我听到、我触到,那么,唯物主义又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因为这等于说,不存在世界本来面目的问题,世界本来面目就是对象在自己心中的面目,而不是对象自身的面目。这样,由于主体意识的屏障作用,对象的本来面目或者变为康德的物自体,或者变为主体意识的内容。不是倒向本质与现象对立的不可知论,就是倒向存在是被感知的唯心主义。

要解决从客体观察客体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必然引入主体性,进入主客相关理论的领域。这种引入不是一个纯思辨问题,而是事实如此。这样,本体论问题的解决和论证必须求助于认识论的正确解决,这样才可能避免独断论、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可主体问题的引入又增加了陷入唯心主义陷阱的可能性。当哲学家们强调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因而主客体关系是人类实践和认识中普遍的必然的关系时,往往向另一面倾斜,即单纯从主体角度观察客体,从而把客体融入主体之中。

这的确是个难题。认识永远无法摆脱主体,人对客体的认识总是主体的认识,是从主体角度出发的认识。即使我们暂时搁置认识为自己构造对象、认识就是自我对自身的认识这种极端的意见不讲,就算认识是有客观对象,可要对这种对象形成认识,仍然离不开主体的参与。这样,主体认识的不同角度、不同条件、认识的主观图式都会影响到对客体的判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是认识角度不同中的对象面目;坐井观天,蝼蛄不知春秋,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讲的是不同时间和条件中所形成的对象的差异性;咖啡中的糖是不是够甜,各人回答可能不一样,这是主体感受差别形成的对象性质的差别性。总而言之,认识不可能没有主体,可认识一引入主体,关于认识对象的客观性问题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所谓月亮在没有看时是不存在的,在实践范围之外世界是无都是由此引起的。

存在问题是哲学家无法绕过的关隘。问题是如何处理。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者雅斯贝斯把存在分为三种:一种是最低级的存在,这就是客观世界的存在,这是所有科学所把握的存在;另一种是个人的自我的存在,这是更高级的存在,它蕴涵着潜在的可能性,不可能由支配客观存在的理性范畴所把握,因而在这种存在中包含自我超越的因素;当它与第一种存在相结合便进入第三类存在即前二类存在的结合,从而达到了对存在的超越。很显然,人的存在才是一切存在中最重要的存在。其实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关于存在的学说也没有越出这条路线。在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的学说中,“此在”置于存在者的首位。此在虽然也是在者,可不是一般的在者,而是所有在者中能够追问存在的意义,能够赋予存在以意义,能够理解和解释存在意义的在者,也就是“此在”。所以“对此在的存在论的解释,构成了基础存在论,此在充当的就是首先须问及其存在的存在者”。人的存在论是基础存在论,而其他一切存在无非是作为此在追问的对象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真理根本不是认识与对象的符合,真理只能是此在对存在的揭示和去蔽,因此在“此在”之前无真理,“此在”之后无真理。我们对这种看法并不感到惊奇。就其最根本的思想来说,是我们在哲学史上已知的关于人、关于主体性、关于主客体相互同一性理论的更思辨的更具有时代气息的另一种说法。此在也罢,人也罢,主体也罢,无论怎样调换,只要坚持世界的客观性和意义全在于人的理解之中,世界的存在是依存于主体的,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其他一切再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改哲学路线的本质。

这种主客一体的哲学中国也有,所谓心物一体,万物本心,世界无心外之物就属于这一类。王阳明关于南阳镇看花的辩论最为生动。在常人看来,花生在山中,看与不看花照样存在,只能说,无人看时不知道花的存在而不是没有花的存在。“不知道”和“没有”不是一回事。前者属于认识论问题,后都属于本体论问题。可王阳明则说,你来看花时,此花在你心中明白起来,你不来看花时,此花与你的心一同归于寂寞。可是这样说,并非是没有困难的。因为它极力回避不来看花时,花究竟存不存在,如果不存在,你心中关于花的观念由何而来,存在与关于存在的观念的先后问题,尽管被一些思辨哲学家认为是一个肤浅的问题,可确确实实是一根梗在思辨唯心主义者咽喉的骨刺。只有先有花才可能看花。岂止看花一例,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先有客观世界才有关于世界的认识。即使是人造的事物,观念的先行性也是有条件的,因为在头脑中形成的即将付诸实现的观念仍然是从实践中积累来的。而当它被制造出来,作为另一些人的认识对象时仍然是先于认识的主体。鱼不能离开水,水可以没有鱼。人不能离开世界,世界可以没有人。当然,世界没有人是个毫无意义的说法,没有人,一切议论都是无聊的空话。可是从本体论角度说,人对世界的依赖远比世界对人的依赖更为根本。可以说,没有世界就没有人,但不能说,没有人就没有世界,只能说,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世界。

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先于认识的主体,这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性命题,也是认识可以具有客观真理性内容的前提。人不是在认识中构造客观对象,而是在认识中对处于被认识地位对象的认识。当然,人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有选择地认识对象的不同方面,人选择自己需要认识的东西。但被选作认识对象的东西仍然是不依赖于人的认识的东西。人按照正确的认识创造出自己需要的东西,但这个东西已不是认识的意识内容而已转变为客观实在即再认识的对象。在认识中,人不应该增加对象所没有的东西;而在实践中,人应该创造世界所没有的东西。如果片面强调主体的作用,世界中的一切客体及其属性都只是主体自身的感觉,或者是主体的理解、解释,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感觉,这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解释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切唯心主义者包括片面的主体论者无法解开的死结。

真正解决这些认识困难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我们都很熟悉,可往往容易把它理解为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而较少考虑它的本体意义。实际上,论纲第一条同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科学解决。这种解决既没有离开唯物主义又超越旧唯物主义。其中的关键是,当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主客体之间、认识与认识对象之辩证统一的基础时,就把哲学本体论问题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怀疑主义等等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正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每时每刻在证明有一个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人的实践的成功与失败,正效应与负效应表明人不可能“心想事成”,而是取决于主体在何种程度上形成有关客体的正确认识。恩格斯就曾经批判过青年黑格尔派,说“每一种感觉都迫使他相信世界和他以外的其他人的存在,甚至他那 世俗的 胃也每天都提醒他在他 以外 的世界并不是 空虚的 ,而真正是把他 灌饱 的东西” 。实践迫使人们必须接受关于存在客观世界的哲学观念;而自然科学与技术则以自己的功效来证实唯物主义的这一原则。实践也打破了关于自在之物的假设,使本质显现在现象之中,成为人们能把握和利用的东西。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世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存于人的主体。也就是说,先有对象才有关于对象的认识。人不可能认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对象。依存于主体的不是客体而是被反映在主体中的客体的内容。我们面前的苹果的存在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存于主体,可在人们意识中存在的关于苹果的观念当然依存于人的意识,一个是意识外的存在——客观的苹果,一个是意识内的存在——观念中的苹果。这是两个苹果,没有意识外的苹果,不可能有观念中的苹果。观念中的苹果是不能食用的,正如观念中的货币是不能购物的一样。康德说过,观念中的100元和口袋里的100元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相同,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宣布是百万富翁。

可是,世界的客观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可以是自在的变化,这就是自然自身的进化,另一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人可以创造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可以改变自然存在的状态,这就是人化自然。人化自然的存在,并不否定世界的客观性,因为人化自然是由人对自在的自然改造而来的。没有先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化自然。而且,人化自然对于所有的人来说,仍然是意识之外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它能为所有的人所感知、反映和利用。自从人类产生以后,我们先辈改造自然的全部成果都是作为后代所面对的客观事实。“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人在改造世界和人能够改造世界,这是人类产生以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现实。承认这一点并不困难。可是熟知非真知。能从人的这个现实活动中得出哲学结论则是另一回事。历史上以及当代许多哲学家都无视这个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自然界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的变化,在哲学史上作出一个具有根本转折性的结论,这就是人的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实践本体论是站不住脚的。对具有客体性质的世界而言,实践是人的实践,它是人的活动能力,具有主体性特征,实践不具有外在于人的独立性质。但由于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的中介,人通过实践不是作用于观念而是作用于客体,进到客体,因而实践与只具有认识作用的观念不同,实践具有本体论的功能,即实践能把观念外的存在变为观念中的存在,把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观念外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用语非常严谨,他们强调实践是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周围的世界即人的人化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实践的本体论功能,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使唯物主义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实践,强调实践观点一旦越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范围,就会转变为唯心主义的“实践哲学”。

主客相关性原理,是最令哲学家们烦恼的问题。人是用人的眼睛观察世界,何以保证人们所看到的就是客观世界自身呢?似乎在主客相关中观察世界,顺理成章就只能是倾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观点,与旧唯物主义可以说是相反相成。旧唯物主义由于离开实践理解客体性,因而无法真正坚持世界客体性,最终克服不了唯心主义,而主客相关论者也由于离开实践谈论主客相关性,既说不清为什么客体会进入主体,也说不清为什么主体会作用于客体。结果只能以主体是所有存在物中最独特的存在物,是一切存在物揭示自己的唯一的窗口的存在物之类无可辩驳的真理来“吓人”。说的是主客体不可分,实际上只是主体唱独角戏,主体是真正赋予客体以意义的存在物。“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世界没有人,没有主体,一切客体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以及属性问题都是白搭。衡量客体的尺度是主体也只能是主体。因为主客二项中具有能动性、具有意识和具有辩解力的只能是主体,客体没有发言权,也被唯心主义者剥夺了发言权。可是客体是会造反的,它并不是百依百顺任人摆布的少女。其实自然会发言,自然对人的惩罚就是自然的语言,是打破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最有力的语言。自然是会说话的,客体是会说话的,只是醉心于自我的哲学家读不懂客观的自然的语言,因而只能接受自然的敲打和惩罚。

其实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主客体两重不同的关系:科学关系和价值关系,这是引入主体后必然存在的关系。不承认人与客体间的科学关系,一切以主体为转移,必然是以人是万物尺度作为主客体关系唯一标准,在这种唯心主义观点下,世界客观性问题、自然规律客观性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客观依据都不存在。唯一存在的只是人和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不承认主客体中的价值关系,人的情感、欲望、需求、目的在认识中的选择作用、能动作用都化为乌有,人成为自然的玩偶。这样的所谓科学性只能是机械性和客体至上论。在主客体关系中,本体论问题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这两重关系决定的。而使主体与客体发生科学与价值关系并使两者统一的是实践。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客体被消融掉它的坚硬性而被人的目的和愿望所重铸,同样由于实践,主体被化解掉它的任意性和纯主观性,而必须受到实践的检验。尽管人在认识中不可避免地有主观附加,但这种主体的附加会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得到清洗,然后开始新的认识中又会有新的附加。因而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但原则上我们可以说,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是可能的,因为客观世界并不会由于主客体关系而变为物自体,实践打破了认识与认识对象循环不已的纠缠。由于实践,主体认识是否正确并不是重新回到主体自身,主体既是原告又是终审法官这种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统治由于实践宣告终结。马克思所说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的现实性和力量,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的著名论断,就是把实践作为防止由主客体相互作用而滑向唯心主义的不可逾越的栏栅,从而为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d+0OfPkAu/pimiYTRKYDn/i9NQj94VVbWWxKIjr0jOzjWU4MSKyBKdtkUyOTPb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