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当今,与20世纪50—60年代相比,日见其掉价。考生第一志愿报哲学系,已是罕见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最有经济效益的学科往往是考生最拥挤的学科。这很正常。谁愿意受穷?可哲学系还是要办,要办就得有学生。或是对哲学有偏爱——自投罗网,或者是被迫无奈——调剂来的,总之是来了。
中国有句古话,“既来之,则安之”。要安之,必须正确认识哲学。为此在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迎新会上,我作为老教师的代表致欢迎词,就哲学系的学生如何对待哲学问题发表了一通“高论”。我说,你们来哲学系可能是幸运的也可能是不幸的。幸与不幸,关键在你们自己。
我说是幸运的,因为进入哲学系意味着走上探求智慧之路,找到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化史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都是一门大学问、大智慧。全世界60亿人,全中国12亿人,能有条件有机会在这个领域中进行探求的人并不多。当然这是个“穷人”的学问,历史上哲学皇帝倒有个把,但腰缠万金的哲学家不多见。可真正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足迹的,对人类发生重大影响的是哲学家,如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等等。至于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虽显赫一时,但终归无声无息,没有给历史留下任何东西。从有可能对人类的思想作出某种贡献的角度看,从立德、立言的角度看,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从长远角度、从历史角度考虑,它比股票涨价对个人对人类带来的利益会更大。
我还说,你们也可能是不幸的,因为你们中不少人对哲学并无认识、并无爱好,是“拉郎配”。哲学人人可学(作为一种普及的人文教育),但并不是人人能学(作为一门培养哲学家和哲学理论工作者的专业)。如果你们一直站在哲学的门槛外边,三心二意、无心无意,甚至怀有“抗拒”,四年时间转眼就完了,一无所得,仍然和刚进校时一样没有入门。录取到哲学系是可以分配的,但哲学兴趣是不能分配的。智慧不是硬塞给的卖货的搭头,它是一种追求,怀着激情的热烈的追求。不过随着对哲学了解的增多,对哲学的兴趣可以逐步培养起来。我们哲学系很多教师包括一些学有所成的教师,从别的系转来的为数不少,这说明哲学家不是天生的。如果既不了解又不想了解,既无兴趣又不培养兴趣,这才是不幸。
还有一种不幸是来自相反的方面。它不是对哲学不感兴趣而是太感兴趣以至对人世间其他一切不感兴趣,痴迷于纯抽象性和思辨性而难以拔足。哲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特点,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变为抽象的思辨哲学。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学哲学要防止走火入魔,即面壁虚构,从概念到概念,动不动就要创造一个体系,像恩格斯曾经批评过的当年德国的一些大学生一样。我就收到过这种信,各种各样的大圈圈、小圈圈,相互交织的箭头,各种各样的名词、术语,像是天书。在德国哲学气氛中生长的马克思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他说:“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确立坚定的原则和牢固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这里所说的危险就是痴迷于抽象和思辨,脱离现实,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似疯似癫的“思想怪物”。
当代西方哲学也反对自柏拉图到黑格尔以理念和绝对观念为对象的思辨哲学,提倡回到现实世界。可是,现存世界并不是单纯的现象世界。我们所直接观察到的是世界的外在表现,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潜藏于事物内部。正像一个苹果,苹果核心在里面,而外面是苹果皮。这点黑格尔很清楚。他说:“事物的直接存在,依此说来,就好像是一个表皮或一个帷幕,在这里面或后面,还蕴藏着本质。”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在寻找这个潜藏着的本质。他们的缺点并不在于寻找背后的东西,而在于轻视可见的东西。而当代西方哲学所说的现实世界其实并不现实。他们所说的回到现实世界是回到语言世界、现象世界、主体世界。可是当它们把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逻格斯中心主义导向没有本质的现象、没有客体的主体、没有逻格斯的非理性的世界,就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言过:“对于哲学家来说,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一百多年来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一点。尽管一些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厌倦纯思辨,声言拒斥形而上学,可是由于找不到一条通向现实的实践之路,仍然无法面对真正客观的现实世界。既无法正确解释现存的世界更不用说改造现存的世界。
哲学真正从神圣天国下降到世俗人间,直面现实世界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的。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寻求哲学的改造和社会改造最佳结合时就说过:“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为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的很好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干什么的?从根本上说,就是消灭无产阶级即根本改变无产阶级的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而无产阶级不通过自己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规律、理想和价值变为现实,无产阶级就不可能获得解放。这二者是不可分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对现实世界,就不能用背对着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现实运动;就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独自在纯哲学概念王国中徜徉。一百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面对每个时代的现实,与改造现实世界相结合的历史。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世界最现实的哲学。
我希望我们哲学系能培养出哲学家,而不仅仅是哲学知识的占有者。这两种人是不同的。哲学知识的占有者可以熟悉哲学典故、哲学知识,但并不一定具有哲学的品格。哲学是智慧之学。它要有智,即有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规律性认识;又要有慧,即有高尚的品格,应该言行一致,是自己哲学的信仰者、实行者,而不能仅仅是哲学知识的储藏室甚至贩卖者。
哲学家与哲学的关系,与诸如物理学家与物理学、化学家与化学等等的关系是不同的。当然,自然科学也是文化的一种形态,它具有人文价值。自然科学对于科学家本人的世界观如科学精神的培养、无神论思想的确立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与人文学科不同的是,对物理学家、化学家来说,关于世界物质运动的物理规律和化学变化的规律,是外在于主体自身的客观知识。只要是科学的知识,它对于所有的物理学家、化学家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没有国界、没有性别。科学家同样有人品的问题、有道德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在科学上的成就,例如科学研究中常见的伪造数据、剽窃等等,但科学原理的真伪与科学家本人的品格和道德无关。
哲学的情况不同。哲学不是单纯的知识论,它不仅包括对对象的规律性认识,而且包含对对象的评价、期待、追求。所以对哲学家来说,哲学并不只是一种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知识,而同时也是哲学家本人的一种信仰、思维方式和风格。例如我们从物理学的知识中,看到的是客观世界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物理学家本人。他的品格与道德只有科学技术史的传记价值,在关于对象性的规律的论述中可以略去不计。而在哲学中,我们从一种哲学体系中看到的还有哲学家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解和评价。它不仅包括对象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也渗进着哲学家本人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观念。在一个哲学体系中,当它的客观知识与价值观念处于不平衡甚至矛盾状态,必然要影响这个哲学体系的科学性。在新中国成立前曾经作为官方哲学的“唯生哲学”、“力行哲学”等等之所以是反动哲学,就是因为它是由哲学体系的创造者按照政治意图制造出来的。它的价值性吞没了哲学应有的科学性品格。
比较完美的哲学体系应该是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哲学。它的价值是以科学性为依据的,而它的科学性又是符合历史进步和大多数人利益的。比较完美的哲学家应该是追求真理、品格高尚的哲学家。在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哲学体系、各种品格的哲学家,其中人品和哲学成就分离、政治态度与哲学成就不符是常见的。我们并不能因人废言,也不能因言立人。但我们可以说,人品欠缺、政治落后、道德亏损的人,也可能在哲学上取得某些成就,但是创造不出伟大的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个人在现实中站在哪一边、关心谁的利益、他对生活的态度,肯定会影响他的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家的哲学,哲学与哲学家是不能分离的。
问题不仅是一种原创哲学与哲学家的关系是这样。从接受的角度说,你接受什么哲学,信仰什么哲学,不仅是接受一种纯哲学知识,实际上你同时接受了一种信仰、一种思维方式,甚至同时接受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费希特说:“人们将选择哪一种哲学,这要看他是哪一种人,因为一个哲学体系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放弃或接受的死家具。”因此,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思想兴趣、人生追求会影响自己对哲学的选择,可是反过来说,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哲学,又会把你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哲学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力量正在于此。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信仰实用主义哲学的人,绝不可能有坚定的原则性和道德约束力。一个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者,他的行事处世肯定是有机会就捞的。因此,学习什么样的哲学、信仰什么样的哲学,这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是既可信又可爱,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哲学。世界观的科学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世界观的生命和灵魂。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也承认:“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它不是实证知识但有实证精神,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普遍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标准的哲学,它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强调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反对任何主观臆断和附加。说它具有人文精神,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对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和期待。它反对压迫和奴役、反对剥削和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违背公平和正义的非人道现象。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是以科学世界观为依据的,是与最终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相联系的,而不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它的价值理论是以科学世界观为依据的。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更为关键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品格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提升智慧、提升道德,成为自己处世、处事、处人的规范和原则。连狄尔泰都主张哲学不应该与行为脱节。他在《伦理学体系》中说过,每一种哲学,都必须从其理论见解中,推导出个人行为的原则和社会的基本准则。因此,行动甚至就是哲学的理解的目的。一种哲学如果不能为行为提出标准,不能对工作作出思考,如果它不包括生活的观点和受到控制的冲动,这种哲学是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意见无疑是正确的。
(原载《高校理论战线》,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