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止境

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功绩彪炳千秋,永载史册。学习马克思本人的原著应该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恩格斯总是教导德国的一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学习马克思的原著,不要借助于第二手材料。这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本思想而不是经过三棱镜折射之光观察马克思的思想更加可靠。

可当问题涉及的不是对原著某段话的解读,而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应该承认马克思的理论只是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而不能代替整个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曾经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他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 应当 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逝世后的120年,马克思主义的各国的后继者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从各个不同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思想体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首先是马克思自己,他从创立学说的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极力反对把他们的思想教条化,因而从来不否认自己的某些论断过时的可能性。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在讲到《宣言》中关于对待各反对党的态度时也说:“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 。他们也承认自己有过预测的失算,例如恩格斯说他在19世纪40年代,曾根据1825—1842年间的事变进程,预言资本主义工业大危机的周期为5年,“但是1842年到1868年的工业历史证明,实际周期是十年,中间危机只具有次要的性质,而且在1842年以后日趋消失” 。至于恩格斯逝世前在马克思的《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著名导言中的自我批评,非常坦率,非常诚恳。马克思和恩格斯宣称自己的某个论断过时,预测失效,甚至某些论断存在错误,这种自我审视、自我批判的精神,充分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人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认识事物的。条件所达到的水平,往往是认识的界限。因此,马克思的某些论断的过时或预测的失效是完全正常的,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但是承认马克思个别论断的过时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后者不是针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个具体论断和个别结论,而是针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宣布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已经过时。他们认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各种理论都打着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的烙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第二次浪潮即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现在是信息社会,是后工业社会,现在再使用马克思主义,就像在电子显微镜时代还使用旧式的放大镜一样。这种种说法,都是从根本上反对和取消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发展也是辩证的,可以说相反相成。凡是追求永远不变的最终体系的理论,反而或迟或早“寿终正寝”,而正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敢于宣布自己的某个论断过时和错误,从而在总体上保证了这种学说的科学性和生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活动,不断为这个理论机体注入生命活力。而马克思自己的思想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梅林在讲到马克思时说,“马克思不是神,也不是半神,他也不是教皇那样的无过失者。他是一个从根本上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限度的思想家” 。恩格斯和列宁都强调马克思主义者要以马克思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可以说,这就为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却具有最重要的当代价值,是任何思想体系和学说无可取代的,原因还在于马克思之后有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之后比起马克思生前,他的信奉者、实践者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遍及全世界。仅就中国来说,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于中国的过程,又是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创造性地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与他的后继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来的120年,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不仅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过时的论断,某些没有实现的预测,某些判断的失误,在后继者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得到了克服和解决,而且根据各国的实践经验,根据当代科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还创造性地向前推进了。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逝世后120年间的伟大发展剔除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之外,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变成教条,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解上的错误。所以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生命力问题,就必须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能把视线只是停留在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时的范围之内。

既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与它的创立者的思想理论之间的关系就是复杂的,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既是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创造。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遇到马克思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会做马克思没有做过的事,说马克思没有说过的话。这才能叫理论创新。毛泽东说过,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对小平也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如果一切以马克思的本本为依据,以马克思的话作为衡量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我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变成教条主义者了。这是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性背道而驰的。 zu/joqS64ayKLr1o1SCznz5TSoJww9ArzAFRkTlQrWJKZdrvEy2AmPZOf78t0H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