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异化到异化劳动

异化在卢梭、霍布斯那里是作为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把它纳入了思辨领域,变成了抽象的哲学问题。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运用异化观点批判宗教、批判国家,特别是莫泽斯·赫斯把异化问题同货币和私有财产问题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把异化问题重新引向现实的趋向。

但青年黑格尔派由于固有的弱点并未走到这一步。在他们停止的地方,马克思继续前进,由揭露“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到“揭露非神圣形象”,即由上层建筑深入到经济基础,提出了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由异化到异化劳动,从“针对副本”到“针对原本”,构成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马克思1843年在克列茨纳赫总结、消化其《莱茵报》时期的经验,他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把国家问题提到首位,因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国家问题开始,是不难理解的。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除了批判黑格尔颠倒主语和谓语,从而把被颠倒了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以外,还运用异化范畴来分析了国家和国家制度的演变。他指出:“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 君主制 是这种异化的完整的表现, 共和制 则是这种异化在它自己的领域内的否定” 。很显然,在这里异化的内涵还比较狭窄、比较贫乏,思想深度基本上没有超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水平,只是对它的比附和移植。

随着马克思对历史的钻研,特别是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他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异化的论述前进了一步,马克思提出了自我异化和物的异化的关系问题,揭示了异化的非神圣表现——货币和私有财产,找到了消灭异化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论述了消灭异化的途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特别是第一次提出了类似劳动异化的观点,“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 。马克思这时关于异化的论述,包含着多样性的、具有发展力的幼芽。但整个说来,由于马克思还未着手经济学的研究,他对异化的论述局限于哲学角度。虽然这些论述开始涉及私有财产和货币问题,但这主要是受到空想社会主义学派对私有制抨击和赫斯《论金钱的本质》的影响,并不是建立在自身研究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因此,这些论点缺乏严格的经济学论证,天才的闪光交织着思辨的印痕。

由异化到异化劳动的转折点,是1844年3月。当《德法年鉴》像一颗闪烁的流星引起思想界注意旋即停刊以后,马克思开始着手经济学的研究,大量阅读了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及其弟子们的著作。德国是富于哲学思维传统的,它的弱点是过于思辨。马克思由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突破了德国哲学的思辨传统,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马克思转向经济学以后的第一部代表性著作是未完成的《手稿》,而它的思想结晶则是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经济学的巴黎笔记摘要,特别是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开始对异化劳动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具有高度哲学素养的马克思根据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揭示的事实,研究了货币和信贷中的异化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异化劳动的起源问题,详细分析了异化劳动的表现,即劳动对劳动主体的异化和偶然联系、劳动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偶然联系、工人的使命决定于社会的需要、劳动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等等。这包含了《手稿》中的一些重要论点。但在这里主要考察的还是一般商品生产中的异化劳动问题。

全面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著作是《手稿》。它研究的不是一般商品生产,而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剖析的不是两个私有者的交换关系,而是无产者和资产者在生产中的关系。因此《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而是雇佣劳动。马克思在论述了工资、利润、地租之后,集中地阐述了异化劳动,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种种分析,如工人同自己产品的关系、同自己劳动的关系、同其他不生产的人的关系等等,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手稿》是创立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开端,那么异化劳动的理论则是当时把这三者统一起来的集结点。这是因为,劳动的关系具有多面性。就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说,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对这个矛盾的分析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内容;就劳动是人的本质,就劳动在人的认识和历史中的作用来说,它属于哲学范围;就劳动与商品、货币等的关系来说,它属于经济学的范围。在《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对劳动展开了多角度的探讨。

发现历史的真正主体——现实的人,这是异化劳动理论在哲学上的重大成就。

从人类认识史来看,异化问题的出现,表现了人们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深化 。任何异化都必须有主体——谁异化,必须有客体——异化成什么。根据哲学家确定的异化主体,可以判断其异化理论的性质;根据他们确定的异化客体,可以判断其对异化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从异化引入哲学后,人们都是从主客体关系来考察它的。马克思也是如此。他说:“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当然,异化问题中的主客体关系同哲学基本问题不能混同。作为异化客体的,包括精神性的产品。而且自古以来,任何哲学家都必须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但并不都懂得异化。从认识层次说,异化表示人们从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深入到探讨人同自己的行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异化范畴的辩证性,正在于它把异化的客体归之于主体,看成是主体自身的产物,从而突出了主体的能动作用。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异化观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异化主体的变化上。

黑格尔的异化观是唯心主义的,而不是人本主义的。在黑格尔那里,作为异化主体的是绝对观念。在他看来,绝对观念是唯一能动的、创造性的力量,而物质是被动的、消极的。黑格尔并不重视人。他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把复杂多样的人类现实当作自我意识的特定形式,当作自我意识的规定性。马克思在剖析黑格尔的异化主体时指出:“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 绝对精神 ,就是 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 观念 。并且指出:绝对观念是“作为使自己 外化 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 主体 。整个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无非是绝对观念“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 不停息的 旋转”。黑格尔的主体也是一架发了疯的钢琴,但却弹出了美好的乐章,它以抽象的、神秘的形式强调了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为真正的主体——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找到了纯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黑格尔用自我意识代替人,而费尔巴哈则用人来代替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从黑格尔的异化观到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的转变具有两重性:既是前进,又是后退。从异化的主体看,由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到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这是前进,是从唯心主义过渡到唯物主义。可是同黑格尔相比,费尔巴哈的主体被夺去了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机,并且失去了广阔的活动场所。我们知道黑格尔的异化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精神的各个领域;费尔巴哈则局限于宗教和哲学,他对宗教和思辨哲学的批判虽有许多鞭辟入里之见,但终究限制了人们对异化多种形式的认识,从这方面说,又是后退,是从辩证法走向形而上学。总之,费尔巴哈使异化主体物质化了,但也贫困化了;他发现了自然界的皇冠——人,但没有找到历史的真正主体。

马克思在着力寻求异化的真正主体。在《手稿》中,他从这个角度对经济学说史进行了总结。尽管马克思当时对劳动价值论持否定态度,可他从开始于重农学派、完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中,看到了抽象的哲学意义,即把财富的主体本质移入劳动中。但这些经济学家并没有真正发现主体,他们把劳动同劳动者分开,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劳动,把劳动者仅仅看做人手,而不是 手。因此,马克思批评他们的学说“无宁说是 敌视人的 ”,“在承认人的假象下,无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重视劳动而忽视了人;费尔巴哈发现了人而不懂劳动;黑格尔虽然把 劳动 看做人的本质,但他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即 抽象的精神的 劳动;只有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才廓清了笼罩在历史主体上的迷雾。

在马克思的《手稿》中,作为主体的既不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和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也不是纯经济学形态上的劳动一般,而是具体的人,即在社会领域中结合成一定生产关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马克思从这种劳动中看到了异化,从异化中看到了劳动,而从异化劳动中看到了主体——劳动者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使1844年《手稿》无论在历史观还是在认识论上都高出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透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肯定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 特殊的 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最根本内容:“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 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马克思把劳动引入历史,为历史观找到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论点的形成,对于马克思确立自己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依赖性,把前者看成是后者的推广和运用。实际上,它们的形成过程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手稿》表明,要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跨进一步,就离不开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无非是人的认识,不深刻地把握人的本质就不可能建立科学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例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而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同他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即把劳动看成是人和动物的分界线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是一元论。马克思重视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过一则见之于历史观,一则见之于认识论。事实证明,认识论的科学水平受到历史观的制约。当马克思还信奉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时,他把实践理论化,强调“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 。当他开始转变到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时,他从政治形态上把理论和实践区分开来,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而只有在《手稿》里,由于马克思深刻地把握了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握了人的本质,他第一次以哲学形态明确地概括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 理论的 对立本身的解决, 只有 通过 实践 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由于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在历史上的作用,因此他把研究工业史作为认识论的重要内容,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产品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认识论。工业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出现,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深化。高傲地撇开人类劳动的这一巨大部分——工业史,技术史和自然科学,是不可能建立真正内容丰富的、科学的认识论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形成,也改变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对象的观念。他指出,自然界并不是与人类实践无关的客体,在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产生活动——中生成着的自然界是人的 现实的 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而形成——尽管以一种 异化的 形式——的那种自然界,才是真正的、 人类学的 自然界。马克思还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了作为异化劳动感性表现的私有财产如何使人的感受力贫困化了,使人变得“愚蠢而片面”,从钱孔里观察世界,“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 发财欲 中”。只有废除私有财产,才能使人的感觉和特性“彻底 解放

异化劳动理论也凝结了马克思的经济研究成果。从异化到异化劳动不是异化范畴的纯逻辑演绎,而是以经济学研究为中介的一次飞跃。马克思反复强调,他是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的”,他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的确,马克思所分析的是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切身体验到的确凿、严酷的事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了一些事实,甚至描写了这些事实,可并不完全理解这些事实。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和经济学的研究相结合,使之升华为异化劳动的理论。

整个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作为既成形态,作为不必探讨的前提,也没有提供一把理解土地、资本同劳动分离的根源的钥匙。因此,他们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从世界观来说是唯心主义的,“ 贪欲以及贪婪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 ,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唯一的车轮”

相反,马克思不是把应当说明的东西当作事实,而是要对事实加以说明。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 货币 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因此,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作为考察的中心,研究了异化劳动的各种表现、私有制的本质、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关系,研究了需要、分工、生产、货币中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在这里涉及的经济领域如此宽广,以至于我们可以说这些研究包括马克思后来论述的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货币的职能、生产和分工、生产和需要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思想的胚胎。由于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找到了历史的主体,因而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物与物的关系的地方,他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如果像恩格斯那样,把亚当·斯密叫做国民经济学上的路德,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上的无神论者,他的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揭开了经济现象中拜物教的神学帷幕。

异化劳动理论也是马克思当时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武器。他看到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矛盾:按照国民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劳动的产品本应属于工人,可是工人通过工资得到的只不过是用以养家糊口的一小部分;按照国民经济学,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一切产品都是死的劳动,因而都可以用劳动购买,可是实际上工人的劳动不能买到任何东西,相反他必须出卖自己;按照国民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可是创造价值的工人饥寒交迫,而不劳动的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却养尊处优、优游岁月,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总而言之,“国民经济学虽然以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但是它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 。这个矛盾何在?马克思发现,这个矛盾并不在劳动本身,而在于劳动的性质,即在于异化劳动之中,“这个表面的矛盾是 异化劳动 同自身的矛盾” 。由此可见,马克思当时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异化劳动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扬弃,是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过渡到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环节。

异化劳动理论也凝结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他把共产主义看成是“ 私有财产 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 扬弃”,看成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各种异化现象这种“历史之谜的解答” 。把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看成是共产主义主要内容,这一天才发现,使马克思超出了平均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

马克思透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分析,看到了无产阶级采用革命这种政治形式来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奴役制,不仅是解放自己,而且也是解放全人类。他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 工人解放 这种 政治 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由上可见,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非常丰富的。它贯穿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凝集了马克思到1844年的重大成就。 qvrwETTzkLZUMOSS+Ybya3To3cNN9rqSFrs/M5g1uo25cwVCSgzdIPFD0n1x33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