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版序言

1995年,笔者进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受时任《中外法学》副主编的李贵连教授的邀请,笔者对20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写出了一篇学术史考察的论文。论文发表后,在法学圈引起了一定的积极反响。这激发了我对刑事诉讼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兴趣,并陆陆续续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1999年,笔者有幸结识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郭燕红女士,并在她的盛情相邀下,将有关研究成果加以汇编,形成了《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一书。该书于2000年在该出版社出版,被编入该社的《法律科学文库》系列。

2005年,在郭燕红和李文彬两位编辑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个名为《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的丛书。由于被纳入该丛书的著作涵盖了法学各主要学科,又是理论容量较大的专题性学术专著,代表了有关学科的较高水平,因而它们被不少大学法律院系采用为法科研究生的教科书,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笔者所著的《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一书,得到了策划者的青睐,并经过修订,以第二版的形式被编入该套丛书中。两年后,笔者再次将多篇随后发表的重要论文进行汇编,写成《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以下简称为《问题与主义之间》)一书。该书作为《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的姊妹篇,也被编入《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迄今为止,《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先后出版了四个版本,《问题与主义之间》一书在有了两个版本后,又随后以《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的书名,出版了两个新的版本。

2015年7月,在班晓琼编辑的大力帮助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加入该社的《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系列。该系列是一个规格较高并享有学术盛誉的学术丛书,可以吸纳同一位作者的多部代表性著作。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对《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进行再次修订,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首批学术著作纳入其中。当然,作为一部学术专著的书名,“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确实存在着一些形式上的问题。毕竟,书中所讨论的主要不是刑事诉讼的“制度”问题,而是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问题;书中所涉及的既有“前沿性学术问题”,也有不少“基础性理论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学术符号,《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学术品牌,成为不少大学法学院系研究生研习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书目。经过反复斟酌,并征得出版方的同意,笔者最终仍然保留了《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这一书名。不过,考虑到《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虽几经修订,却仍然存在着容量有限的问题,为使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笔者准备将该书编成上、下两册,使其内容得到扩展。为此,笔者不惜放弃《问题与主义之间》这一存在了近十年的书名,将该书的相关重要章节连同新近发表的多篇重要论文纳入新书之中。

笔者之所以要出版《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五版,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了解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的窗口。笔者期望,通过阅读此书,那些初入法学研究之门的人士能够减少笔者过去曾经历过的困惑和苦楚,顺利进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领域。该书分为上、下两册,共13个部分。第一部分“学术史”和第二部分“研究方法”,旨在引领读者了解刑事诉讼法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告诉读者这一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出现的最新动向。从第三部分开始,本书依次展示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五大成体系的理论,也就是“诉讼价值理论”、“诉讼构造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诉讼模式理论”和“裁判理论”。读者唯有掌握了这些理论的脉络,才有可能在研究问题时自觉地与本学科的研究者进行学术对话,并真正地从“规范世界”进入“理论世界”。在第八、九、十和十一部分,本书依次研究了“辩护理论”、“强制措施理论”、“量刑程序理论”和“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展示的是笔者的一些理论思考和学术成果。在本书的最后两个部分,笔者还对“刑事诉讼程序的生成机制”、“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和变迁”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

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笔者的意志力始终受到某种程度的考验。有些历久弥新的理论文章能够保留下来,就连自己都受到了感动。但仍然有不少章节或因为时过境迁,文献整理方面的贡献有余而理论创新不足,或因为过于侧重法对策学的分析而缺乏理论推进,而不得不被笔者忍痛割爱。通过略带苦涩的整理过程,笔者再次痛感那种超越时空的理论研究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而很多“应景之作”则犹如过眼烟云,没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些没有理论灵魂的文字,就连作者本人都羞于继续示人。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笔者有幸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这种支持是支撑我走过漫长而艰辛的学术之路的重要动力。笔者特别要感谢郭燕红、李文彬、杜宇峰、班晓琼等诸位编辑的无私奉献和大力帮助。没有她们富有智慧的策划,本书是不可能面世的;没有她们持之以恒的努力,本书也不可能一版再版,不断地从一套丛书“跳到”另一套丛书。在经历了16年时间之后,一部法学著作能连续推出五个版本,这说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显示出读者对它的厚爱。笔者将把这种厚爱视为一种鞭策,在法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和耕耘,不断奉献出新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作品。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五版)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本书也是该中心的研究成果。

陈瑞华
2015年10月4日于珠海新香洲 bf+O8gRE8yNT60uyTVyLPzMmzW/fWgRr7G0EfoQE1siKIIvITBmP8T5fLLogK/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