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方法与思路

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动向、新特征、新表现的必然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记忆之后向前推进、向前进步、向前发展的内在需要。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因为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为其增添了新的思想因子而具有大量值得肯定的合理内容,但也因为受到英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的限制、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个人具有的局限性等原因而包含不少不合理因素,精华和糟粕相互混杂的状态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在展开相关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使整个研究工作体现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眼光和视野。

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我们将主要运用如下研究方法:

第一,伦理学研究方法。由于本书的研究主题是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所以综合运用伦理学研究方法就非常必要。所谓伦理学研究方法,是指除了使用伦理学话语体系之外,还必须综合运用道德—伦理关系理论、事实—价值关系理论、道德形而上学理论、道德心理学理论等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内容构成、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等展开批判性伦理考察和探究,以揭示其作为一种伦理思潮存在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比较研究方法。深入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内容构成、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等,这既需要在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之间进行比较,也需要与同时代的其他伦理思想形态进行比较。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生活需要。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反映或揭示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实践启示价值。我们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目的不仅仅是描述和分析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英国和美国兴起与发展的实际状况,更重要的是探讨和剖析这种研究能够在哪些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只有很好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们的研究工作才能兼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的研究是按照如下思路展开的:

“导论”是对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概观。它分析了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状况、总体特征、研究方法等,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宏观图景。

“主体内容”由12章构成。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一个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领域,涉及难以数计的英美思想家以及非常复杂的思想和理论。本书不求面面俱到,而是仅仅选取大卫·哈维、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赫伯特·马尔库塞、特里·伊格尔顿等12位有代表性的英美哲学家,对他们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展开专题研究,从微观层面展现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状况、思想特征、理论特色等。入选的12位思想家不可能涵盖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全景,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大体上反映了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向人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等方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第一章的主题是大卫·哈维对资本主义真相的伦理分析。在哈维看来,破解资本之谜是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真相的根本途径;资本家产生的前提是资本,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前提也是资本;资本是资本家拥有的一种社会权力。资本家就是通过掌握资本来保持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在资本推动下获得发展的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一些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交通和通信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人的寿命随着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进步而得以延长,繁华大都市不断出现,人们掌握的知识变得特别丰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使一切都变得可能;另一方面,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不仅要面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且要面对战争、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贫困人口增加、新殖民主义、严重公共健康危机等问题。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完全归因于资本的作用,但是资本循环和积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低估。作为一种社会力量,资本就像一部永动机,一直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具有不断循环、周转和扩张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是资本内在具有的东西,而是由资本的掌控者资本家的贪婪本性决定的。依靠资本力量来推动的资本主义也具有不断扩张的特征。这种特征显示的事实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表现出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帝国主义的本性是压迫、剥削、扩张和对外侵略。

第二章的主题是卡利尼科斯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伦理观。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反对资本主义,因为他认为资本主义在经济和道德上都不具有可辩护性。他反对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做法。“华盛顿共识”的维护者宣称,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不仅带来了美国经济的持久繁荣,而且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贫困在全球范围内的减少。卡利尼科斯对此进行了驳斥。他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人类发展;另外,“华盛顿共识”并没有导致贫困在全球范围内的减少,而是在不断扩大和加剧全球贫富差距。卡利尼科斯认为,当今世界正变得危机四伏,它的罪魁祸首就是资本主义。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金融资本主义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第二,资本主义的永动机是资产阶级对产业工人的剥削和资本的竞争性积累;第三,资本主义是地球自然环境面临危险的根源。另外,在卡利尼科斯看来,任何取代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备选方案都应当最大限度地体现公正、效率、民主、可持续性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的主题是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的理由论证。戴维·施韦卡特具有坚定的反资本主义立场,同时对社会主义怀有强烈的理想期待。他希望从理论上深刻论证资本主义的不合道德性,并通过对比的方式彰显社会主义的道德合理性。施韦卡特弘扬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作是《反对资本主义》。他反对资本主义的理由是:(1)资产阶级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贡献者;(2)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公正的社会;(3)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自我完善的能力;(4)资本主义社会在放任自由政策主导下实现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合道德性。既然资本主义不具有经济的和道德的合理性基础,那么它就应该被某种替代物所替代。施韦卡特认为,这种替代物只能是旨在充分体现“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

第四章的主题是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诊断。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征服大自然方面成效显著,社会物质财富达到空前丰富的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真正的解放,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拓展而得到相应的提升,反而遭到了日益严重的消解。马尔库塞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批判,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是导致人发生异化的罪魁祸首。马尔库塞的心中装着一个美好社会理想。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物质财富丰富的社会,而且是一个能够让人受到尊重的社会。在一个理想社会,人没有沦为单纯的物质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个性丰满和富有创造精神的创造者,这样的人就是“双向度的人”。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基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革命的动因和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要想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人们就必须发明新的革命理论和采取新的革命形式。基于这种认识,马尔库塞提出了“现代乌托邦革命”理论。通过这种理论的建构,他对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革命主体、革命动因等重新进行了解释。他呼吁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走“总体革命”的道路。

第五章的主题是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辩护。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一种颇受争议的思想和理论。它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进行无情的批评,号召人们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以社会主义社会取而代之,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它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富革命性的思想和理论,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争论和非议。伊格尔顿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遇到的困境,但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并对当今西方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一一进行了驳斥。伊格尔顿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方式;马克思主义呼吁人们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并且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那些“没有力量的人”,即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人,从而将人们的眼光引向实现理想社会的伟大希望,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它自身内在具有的崇高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它立足现实,并向着崇高的理想攀越。

第六章的主题是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弗洛姆坚持马克思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同时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补充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富有批判性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他主要批判人的品格结构和心理结构。也就是说,他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展开的,他强调的是“心理批判”、“心理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法兰克福学派其他学者推崇的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另外,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改造,将弗洛伊德的个体心理学转变成社会心理学,这种“改造”为弗洛姆建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提供了武器。在很多时候,他是从人的社会心理结构方面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的,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人的解放问题、自由问题和全面发展问题。

第七章的主题是柯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为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杰拉尔德·阿兰·柯亨对罗尔斯、诺齐克等当代西方哲学家提出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了深刻批评,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无产阶级不自由的结构作了深刻剖析,对平等主义分配正义观展开了深入的理论运思和解读。柯亨提出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方法是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方法。

第八章的主题是威廉斯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雷蒙·威廉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建构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威廉斯集中探析了文化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表达了“文化”从本质上与资本主义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的观点,从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度剖析。威廉斯主张用“文化革命”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他所说的“文化革命”是一种观念革命,即一种关于个人和社会的观念上的革命。威廉斯看到了文化特别是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看到了各种文化要素的整合对一个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看到了观念变化对人类社会变迁的先导作用,也在某些方面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但总体来看,他过高地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第九章的主题是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伦理观。罗默明确反对苏联式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在他看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将中央的指令性经济计划作为整个国家经济运作的最高原则,要求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围绕它来展开;这种经济体制有利于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纳入宏观规划、宏观管理、宏观调控和宏观运行中,但它难以反映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并且无法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他倡导的是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市场社会主义体制中,中产阶级和穷人是在公司占据支配地位的股东,也是降低社会公共恶的一股强大力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市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将基于机会平等而体现的自我实现和福利最大化。平等是市场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实现和享受正当福利的平等机会,但它同时也承认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并认为分配正义的天平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具有道德合理性。

第十章的主题是吉登斯的社会民主主义伦理观。现代性问题是安东尼·吉登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他看来,现代性的后果是导致全球化的出现;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而资本主义全球性扩张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弱小国家的压迫和剥削。这一连串的事实说明无论资本主义怎么扩张,它都是在朝着越来越失去合理性的方向推进。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取代,但他倡导的是马克思所说的西方社会主义,即社会民主主义,并将它的基础归结为不断得到强化的福利国家建设。吉登斯所说的社会民主主义既是相对“老牌社会民主主义”而言的,也是相对新自由主义而言的。他称之为“第三条道路”。

第十一章的主题是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要脉,它主张沿着生态伦理思想的路线来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它坚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包含不容忽视的生态伦理思想;另一方面,它主张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生态道德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旗帜鲜明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此怀有坚定的信念。他主张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合理性,提倡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为宗旨的环境革命和可持续发展观,并对无阶级倾向的环境保护主义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伦理分析。

第十二章的主题是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现代主义的崩溃为后现代主义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后现代是一个符号堆积的时代,对很多事物的解释都依靠复杂晦涩的图解。所谓的后现代哲学就如同一种符号探险,进入哲学的人必须一个又一个地攻克由符号构成的障碍才能深入哲学的某种深度。詹姆逊倡导马克思主义政治阐释学。他称之为以政治叙事为核心内容的“强有力”的阐释模式,认为它不同于从古至今在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批评模式——伦理批评模式。在詹姆逊看来,马克思主义政治阐释学的文本阐释不仅应该重视可见文本的重写或重新建构,而且应该注重“潜文本”的重写。“潜文本”不会作为一种外部现实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甚至不是历史手稿的传统叙事内容,而是作为看似先在的历史或意识形态存在。另外,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本书的“结语”侧重于揭示研究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启示,强调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英美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长远影响力和巨大发展潜力,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遭遇的阻力,让我们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应对马克思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策略、新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全球化时代的新现实,更让我们看到了当今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建构的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不仅具有多元性和人际差异性,而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面也显得参差不齐。这与他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有关,也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关。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深谙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非常贴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全面,所以表达的思想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仅仅合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此,我们需要用批判的视角和方法来加以审视与评判。我们既没有必要过高评价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也没有必要对他们求全责备,“实事求是”应该成为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展开考察与评判的基本准则。 DozZr/JdjcA4jcQ922uAzTj33Aeut1dYS5xbdowSEb3gWePvfxkg1Dkhl7CXEA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