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小结

通过以上对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调查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勾勒出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图示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首先,在经济生活方面,家户有限的承包耕地和对传统种植模式的依赖,会形成每户两人左右的潜在富余劳动力,这意味着乡村劳动力向农业外转移的压力巨大。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种植经济作物、养殖、发展副业等积极性或热情并不高。呈现这一特征的原因可能主要是源于农业和副业的边际收益率出现递减趋势。农民在保住自己口粮的情况下,似乎并不积极要求多耕种土地。

多数农民的个人人力资本和技术拥有量偏低,这将可能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可能成为农民增收的约束因素。多数农民的年纯收入水平在3 000元左右,收入增长的动力显得不足,一方面因为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因为农业外收入机会获得的难度加大,2/3的人没有非农业收入来源。

农民在面临收入增长缓慢压力的同时,又遭遇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压力。对于较多农村居民来说,住房消费也在家庭消费支出占极大比例,多数农民都追求或不得不改善自己的住房,建新房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因而建房费用开支的压力也是较为普遍的。随着建材和生活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这一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更快。此外,教育和医疗费用支出相对农民来说,是一种非常重的负担。对于普通的以农业为主的农户来说,支付子女上高中和大学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边缘。

其次,在政治生活方面,行政权力和基层政府是当前乡村政治生活的中心,农民的几乎所有关于政治的意识都指向于基层权力,由此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也就成了乡村社会公共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就农民政治参与而言,多数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较高的,他们大多会参加基层组织和人大代表的选举,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治非常关心。农民的法制意识具有工具主义特色,行政权威优先于或高于司法权威,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司法途径来解决问题,司法权威呈上升趋势。

最后,在文化与生活方式方面,从农民的主观社会认同情况来看,乡村社会的阶层差别有所分化,但显著度似乎并不突出。2/3左右的农村居民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认同为中下层及以下,一方面说明较多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境况并非理想,另一方面也暗示较多人对现状可能不太满足。对于多数农村居民来说,电视是他们与外面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方式,多数人都会天天看电视,而诸如报刊之类的媒体则很少有人利用。在闲暇生活方面,多数农村居民可能因为较长的劳动时间挤压了闲暇生活,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较为单调。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年后,乡村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形态虽已发生了变迁,但在乡村社会内部仍然维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因而农业经济的结构性发展并不显著。农户的基本生活有保障、物质条件有改善,但由于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滞后,乡村居民的个人发展及社会发展空间的开拓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公共领域的秩序在农民低组织化的情况下,越来越依赖于基层权力机构,这把乡村干群关系推到社会的焦点。如果这一关系处理融洽,公共生活的秩序会走向井然,相反,会激化乡村社会的矛盾。 E1Om/J4S/284gJHlVauOkqU8DvwRjWmQTqhm709J7wu2U1GGxZoLMpSTbhcZ5C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